《詩經(jīng)》的前塵往事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zhàn)國,一統(tǒng)秦兩漢。

《詩經(jīng)》的主要歷史,便是《朝代歌》(人教版)中的這兩句所包含的。
? ? ? 《詩經(jīng)》,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關(guān)于其內(nèi)容,目前一般是認為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但這也只是眾多猜測中流傳最為廣泛的版本,權(quán)且用做現(xiàn)在公認的參考。
? ? ? ?原因很簡單:沒有證據(jù)。目前所有的都只能是猜測,你說它是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 ,能夠解釋的通;但你要說它是商朝至春秋,也能解釋的通;或者是純粹春秋,也能解釋的通。像聞一多、郭沫若等人,就曾提出過許多不同的看法。但是無論是哪種,都只停留在猜測或者推測,如果將來能有明確的考古成果出土的話,隨時會被推翻。
? ? ? ?不過好消息是:《詩經(jīng)》截止的時間倒是比較確定。雖然也是缺乏證據(jù),無法實錘吧,但大體概八九不離十還是能確定的。

? ? ? ? 大約公元前700年左右,西周末期,一個被稱為 尹吉甫 的人采集了各地的詩歌、民謠,加上更早時代流傳下來的詩歌作品以及祭祀雅樂等共同編纂為一本《詩》,共計3000余首。

? ? ? ? 這個“尹吉甫”,他是黃帝之后伯儵(shū)的族裔,這倒是沒什么稀奇的,再往后400年的屈原都能找到是“帝高陽之苗裔兮”,高陽就是顓頊,黃帝的孫子。真的就都是黃帝的后代。
? ? ? ? 尹吉甫是尹國的國君,姞姓,兮氏,名甲,字吉父(一作吉甫),因被封于尹(今山西隰縣),所以又稱尹吉甫,后代以尹和吉為姓,是這兩個姓的起源。
? ? ? ? 尹吉甫其實跟周公旦有點像,自己雖然有封國,但是卻是在周王朝執(zhí)掌整個國家的大權(quán),反倒是自己的國被落到一邊了。他當(dāng)政的時候是周宣王時期,官至太師,被很多人稱為輔佐宣王中興的賢相。到了晚年,宣王之后,碰上了周幽王,于是辭職還鄉(xiāng),78歲抑郁而終。
? ? ? ? ?他因為編纂了《詩》,是真正意義上的被尊稱為“中華詩祖”。就像考試去拜孔子一樣,寫詩與其去拜杜甫,不如拜去尹吉甫。

? ? ? ? 關(guān)于尹吉甫的墓,中國現(xiàn)在一共有四處:
一是西安市大仁村護國將軍尹吉甫墓,
二是湖北十堰市房縣的松林埡,
三是河北南皮的將軍墳,
四是在山西平遙的尹吉甫墓。
(當(dāng)然我個人感覺,尹吉甫統(tǒng)編《詩》多少有些 乾隆擔(dān)任《四庫全書》總編纂,但完全是由副總編纂紀曉嵐帶領(lǐng)360多位編者干的活兒 。只是感覺上一種可能性的猜想啊。)
? ? ? ?200多年后,到了春秋末期,孔子以尹吉甫的《詩》為藍本,從中篩選了部分內(nèi)容連同尹吉甫之后春秋前期、中期的部分詩歌計300余首編訂成書,作為自己講學(xué)的“課本”,仍然稱“《詩》”。屬于是上古詩歌的一部極為精簡的小集子,相較于尹版《詩》,范圍要更廣,但內(nèi)容十分之一的少。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屬于是兩本書。因為孔版《詩》總計有300余首,所以外號叫作“詩三百”。

? ? ? ?在孔子之后,進入戰(zhàn)國時期,禮樂進一步崩壞。尹版《詩》漸漸失傳了,孔版《詩》跟著儒家一直茍延殘喘著,好歹撐到漢朝,終于翻身成為了至高的經(jīng)典。
? ? ? ?孔子編纂詩經(jīng)之后,最早明確記錄的傳承人,是“孔門十哲”、七十二賢之一的子夏。之前我的講《論語》的視頻中講過,在《論語》的《八佾》篇中,子夏向孔子問詩,得到了“起予者商也”的前所未有的高評價。這里便可以初見端倪。之后的儒生便是以孔子的3000徒為基準(zhǔn),一代代師徒(以及父子等)傳下來。

? ? ? ? 秦一統(tǒng)之后,大量的民間典籍被收藏進了秦宮,連同秦滅周之后得到的周王室典籍共同構(gòu)成了當(dāng)時全國的文化收藏。后來秦始皇焚書坑儒,包括其他收繳限制百姓的措施,使得民間的收藏為之一空,只剩下了秦宮中的抄錄副本。

? ? ? ?可惜好景不長,秦朝二世而亡,劉邦入關(guān)中,蕭何率先封存府庫,把宮中的各種收藏,尤其是書本典籍、郡縣戶口什么的清點了一遍,并妥善保管。直至后來項羽入秦地,焚毀咸陽城,“大火三月不熄”,將中國數(shù)千年以來的文化收藏付之一炬。

? ? ? ?客觀來說的話,對于這場災(zāi)難,秦朝收民間之書是最重要的前提,使得世上就只剩下秦宮的收藏以及收繳的副本了,但是本意依然是要保存的。然后項羽把這唯一的保存給搞沒了,只能說霸王他也沒想那么多呀。總之是感覺很生草就是了。
? ? ? ?于是四年之后,漢朝建立,一清點,蒙了。幸好時間還沒過多久,乃至于離秦滅六國也不過20來年,書本沒了,好歹不少學(xué)者還活著,況且這些人還有不少私藏了的。
? ? ? ?比如說《尚書》,孔子的弟子宓( fú姓)子賤(也是七十二賢之一)的后裔伏生,家傳《尚書》,伏生在秦時便于家中私藏了《尚書》。保存下來28篇,在漢初教授于齊魯之間,主要弟子有濟南張生及歐陽生。后來漢文帝求《尚書》,全天下僅伏生一家,但當(dāng)時伏生年逾九十,去不了太遠的地方,就派遣太常使掌故晁錯去拜見他。又因為年事已高,言語不清,使女兒羲娥代言,傳授《尚書》。后來再加上從曲阜孔廟的一段斷墻上發(fā)現(xiàn)的另16篇《尚書》合成了“五經(jīng)”的《尚書》。(后來發(fā)現(xiàn)的是相較于漢朝的真正的古文版,如果不是有伏生的話,根本也一個字都讀不懂)

? ? ? ? 而《詩經(jīng)》亦是如此。漢初天下共有四家講孔版《詩》,申培公所傳魯詩、轅固生所傳齊詩(為地方命名),韓嬰所傳韓詩、毛亨和毛萇叔侄所傳毛詩(以姓氏命名)。
其中比如申培是跟著浮邱伯學(xué)的詩,浮邱伯是荀子的學(xué)生。
毛亨是“毛遂自薦”里的那個毛遂的侄子,據(jù)說也是跟著荀子學(xué)的詩,還是子夏傳的“正統(tǒng)”的那一派,他傳授給了他的侄子毛萇。毛亨毛萇兩人共同完成了毛版《詩》,每一篇都有小序,第一篇《關(guān)雎》下還有一篇總序。(人物關(guān)系并非完全肯定)

? ? ? ? ?漢武帝時期,儒家被尊為正統(tǒng),于是將詩、書、禮、易、春秋這五門的主體典籍:孔版《詩》《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名之為五經(jīng)。《詩》(孔版,而無論具體版本)就以《詩經(jīng)》的名字和儒家經(jīng)典的身份一直流傳至今。

? ? ? ? ?
? ? ? ?其中魯詩、齊詩、韓詩先被立為官學(xué),成為《詩經(jīng)》的官方版本;至東漢時,毛詩也被立為官學(xué),并隨著訓(xùn)詁的發(fā)展逐步成為主流。東漢末年的經(jīng)學(xué)大師鄭玄,集研究之大成作《毛詩傳箋》,以毛詩為藍本,兼采三家之長,形成了鄭版《毛詩》。三家詩齊詩亡于三國、魯詩亡于西晉、韓詩亡于宋。鄭版《毛詩》是流傳至今的《詩經(jīng)》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