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德國佬英國佬15in級別炮的問題
某人說德國佬的SK L/45型350是硬背帽,并給了一張圖,我們看看


搞笑了!??!這根本不是德國佬的炮彈!拿奧匈的K14充自己的SK L/45?


看清了表頭寫的什么?
確實,奧匈的炮很好,這門K14型35cm艦炮的APC0.538的彈重,在輕彈滿天飛的情況下算是可以了,再加上奧匈艦用鋼裝甲確實較硬,導致穿深和對彈體保護較好,但仍未有證據(jù)表明奧匈炮彈為硬背帽
而NW網(wǎng)站對SKL/45的評價是什么呢?

德350彈重系數(shù)為0.5045,剛剛超過標準彈的范疇,而且初速很大,導致水平穿深不會過高

1藥室能給炮彈提供加速?
2R級比女王好?

復仇級與伊麗莎白女王級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1)兩者的舷側裝甲帶布局,是有所不同的。雙方的主裝甲帶,盡管都覆蓋了從下甲板到主甲板的區(qū)域,但伊麗莎白女王級的主裝甲帶,其上段削薄至6英寸,下段削薄至8英寸,只有中間一段區(qū)域是13英寸厚度,而復仇級的主裝甲帶則是從上到下都是13英寸厚度。而二者主裝水線上總體高度大致相當(R級稍微高點)
2)兩者的防護甲板布局,同樣有所不同。伊麗莎白女王級的防護甲板水平段位于中甲板,而復仇級的防護甲板水平段則位于主甲板,但兩者的傾斜段都與主裝甲帶下沿相連,這意味著前者的防護甲板傾斜度較大,而后者的傾斜度較小。前者的優(yōu)點在于抗彈性能更好,而后者的優(yōu)點則在于能更好的保護儲備浮力,而不至于在吃水較深的情況下沒入水線以下。
也就是單看防護,女王和R級基本是不分上下的,并沒有誰明顯優(yōu)于誰
而再論到底一戰(zhàn)前英德是否是硬背帽?

德國305傳家寶的圖片,從被帽結構上并沒有明顯的硬背帽特征
英國佬的15in如下

這一問題神教其實早在日德蘭專題談過
我們來看看英國佬官方數(shù)據(jù)對炮彈效果描述的

上方為老式的15英寸穿甲彈,下方為新式的12英寸穿甲彈。
明顯可以看出試驗中展現(xiàn)出的新式被帽的優(yōu)勢
而實戰(zhàn)效果呢?
借鑒巴登號打靶實驗
為了模擬遠距離炮戰(zhàn)時的命中效果,幽冥和恐怖兩艘淺水重炮艦通過調(diào)整發(fā)射藥量來調(diào)節(jié)炮彈接觸目標時的速度。在此次實驗中,主要采用了兩個彈著速度進行測試:為模擬14170m距離上的命中,采用了472m/s的彈著速度;為模擬19930m距離上的命中,采用了421m/s的彈著速度。
在472m/s的測試中,381mm炮彈以18.5°的落角,擊穿了巴登號350mm厚的主炮塔正面裝甲;以11°落角擊穿了同為350mm厚的炮塔座圈裝甲。在射擊250mm厚的舷側裝甲時,472m/s的彈丸有良好的擊穿效率。
然而,當472m/s的381mm炮彈以較大的30°落角擊中同樣是350mm厚的指揮塔正面裝甲時,卻沒有構成擊穿。另外五枚向炮塔頂部100mm裝甲射擊的472m/s的被帽風帽穿甲彈,由于炮彈著彈角過大,僅有一枚擊穿。
而421m/s的381mm炮彈,能夠較為有效地擊穿巴登號250mm的舷側裝甲帶,但難以擊穿350mm的主炮塔正面裝甲和指揮塔裝甲

在模擬14公里的射擊上新式穿甲彈開了巴登的腦門
而英國與1917.7開始換裝新式穿甲彈,雖然在射角上英德差距不大但在炮彈質(zhì)量上英國更盛一籌
同樣,德國人的一戰(zhàn)時候彈重不如英國(英國彈幾乎比德國重了100kg)而且德國佬還是輕彈水平穿深不會高太多。說點好聽的二者差距不大難聽的德國佬想打過英國就是嗑了敵敵畏了(德國主裝甲帶高度還沒英國佬高,拜仁才2.3m巴登連兩米都不夠,而日德蘭海戰(zhàn)交戰(zhàn)距離巴勒姆CPC開了德弗林格爾250mm的D炮塔后腦勺可以證明250上裝根本沒法保證防的住英國佬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