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愛的抹茶,原來是一抹中國綠


-風物君語-
從土產(chǎn)到海歸
抹茶搖身一變
你可知“抹”字
不是我真姓?

在這世界上,有些味道,是和顏色直接掛鉤的。
?
比如,鮮綠色的抹茶味。無論這一抹亮眼的綠色,與什么誘人的食物相結(jié)合,你都能直接穿透其形態(tài),感知到它獨步世界的風味——有一點青澀,有一點回甜,清新又純凈,令人心曠神怡。
?

所謂“見色知味”,就是這么神奇。也有不少人,見到抹茶會立刻聯(lián)想到“和風”,滿滿的侘寂、幽玄、物哀、凄美、性冷淡……
?
咳咳,別著急上奇怪的價值,這只是現(xiàn)代消費主義給你灌輸?shù)母拍?。首先,抹茶沒那么高大上,它只是一種形態(tài)、工藝特殊的古老綠茶;日式抹茶若追根溯源,就能回到中國;以抹茶為核心的日本茶道,不僅來自中國,更是唐宋遺風的近現(xiàn)代復刻。
而且,在唐宋時期,它的名字不叫“抹茶”,而是“末茶”。
?

是的,抹茶原本就是中國的,只不過斷代了。之所以不小心變成了日本的國粹,只不過是人類歷史的進程,對著抹茶開了個小小的玩笑。
?
現(xiàn)在,抹茶回來了。這一抹精致的綠色,正在中國的土地上,重新生根發(fā)芽。
?
貴州,下一個世界抹茶之王?
當我們提到貴州,你所想到的第一種物產(chǎn),或許不是茶葉。
?
然而,它是茶葉的故鄉(xiāng)之一。這是個山地、丘陵占總面積92.5%的“山地大省”,平均海拔約為1100米;同時,它受亞熱帶季風影響,雨量極為充沛,號稱“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這里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距今100萬年的茶籽化石,當?shù)馗呱皆旗F彌漫、終年濕潤的氣候,非常適合茶樹自然生長。
?

貴州,也是茶葉江湖的隱士。這里擁有700多萬畝的茶園,面積居全國之冠;這里號稱“十里不同天”,茶葉更是“十里不同味”,一水之差、山上山下,風味就有細微差別。但是,貴州茶卻不甚出名,即便這里出產(chǎn)質(zhì)量上乘的綠茶,但比起江南的表兄弟們,終究缺點名氣。
?
我若說,貴州是中國重要的抹茶產(chǎn)區(qū)之一,你會不會滿臉問號?
讓我們?nèi)ヒ惶?strong>銅仁。
?

絕美的梵凈山,山腳下一片片綠茶園正在云霧的滋潤中,茁壯生長。這些茶園很特殊,每年大概四月初,它們會被鋪上一層黑網(wǎng),過濾掉部分陽光。接下來的兩、三周,茶農(nóng)會根據(jù)嫩葉的生長情況,逐漸加厚遮罩層,遮蔽更多的自然光。
?

在此期間,茶樹會進行一系列生物學轉(zhuǎn)化。簡單來說,為了獲得更多陽光、進行光合作用以養(yǎng)活自己,茶樹會不斷產(chǎn)生更多的葉綠素,同時讓原本供應給葉片的養(yǎng)分,轉(zhuǎn)為供應樹枝生長。在這種轉(zhuǎn)化中,茶葉會保持軟嫩,同時顏色變得更綠、更油亮。

這是古代勞動人民傳承至今的智慧,也是現(xiàn)代抹茶產(chǎn)業(yè)必不可少的一步。這種方法,能夠有效降低茶多酚(為茶葉增添苦澀風味)的生成,同時提高茶氨酸(為茶葉增添醇厚風味)的合成。換句話說,質(zhì)量好的抹茶,一定是醇厚且苦澀度低的。
?
五月前后,茶樹解封,一芽能長出五、六片茶葉。這一片片嫩葉,經(jīng)過蒸青、烘干、研磨等十幾道工序,成為直徑小于15微米的顆粒,輕輕一嘗,毫無苦澀味,口感細膩而芬芳,仿佛有點春天新鮮的氣息。這,即是達到出口等級的現(xiàn)代抹茶。
?

2015年,貴州開始探索抹茶產(chǎn)業(yè)的可行性。2018年,貴州建立了省內(nèi)第一個抹茶園,并瞄準歐盟出口市場,專門開發(fā)了“歐標抹茶”。如今,這里有至少14萬畝的歐盟標準茶園,目標是在2025年前實現(xiàn)年產(chǎn)量4000噸。
?
近年來,全球抹茶需求約12000噸,然而把全球每年出產(chǎn)的抹茶堆起來,也只有5000噸左右。整整7000噸的缺口,貴州想要填上其中的4000噸,可謂雄心壯志。目前,這個缺口還沒完全填上,抹茶實在不夠,暫時由綠茶來湊。
?

綠茶與抹茶系出同源,但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就和酒和醋的區(qū)別一樣。以工藝區(qū)分,綠茶為炒青,抹茶為蒸青,一個清冽,一個柔醇;以原料區(qū)分,綠茶可自然生長,抹茶則需要遮陰,更需要悉心照料。
?
一句話,抹茶屬于茶中嬌貴,工藝古老,身價不菲。市面上同等重量的純抹茶,價格要比綠茶粉高出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就目前來看,種抹茶累,但是值得。抹茶巨大的產(chǎn)能缺口和價差,外加廣闊的出口前景和潛在市場,這就是貴州正在努力抓住的新機會。從“歐標”兩字,你就能看出貴州抹茶的愿景,以及野心。也許哪一天,中國抹茶就要占領世界了呢。
努力的不只有貴州。中國抹茶還有另一塊根據(jù)地:江南。
?
浙江,天降抹茶于斯人也
讓我們轉(zhuǎn)一下鏡頭,去一趟紹興。

紹興,古稱越州。這里地處浙西丘陵山區(qū)向杭、嘉、湖平原沉降的過渡地帶,東瀕會稽山,南臨錢塘江,氣候溫暖、濕潤、多霧,蒸騰而上的云霧與錢塘江水汽匯合,盡管地勢不高,但也非常適合茶樹生長——或者說,是太適合了。
這種地理環(huán)境的巧合,加上貿(mào)易發(fā)達,讓紹興自唐代以來,就成為了綠茶的頭號玩家。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盛贊“茶,越州上”;宋代,這里有名冠天下的龍井綠茶、日鑄雪芽;明代,紹興茶農(nóng)發(fā)明了炒青綠茶,如我們前文提及,它就是現(xiàn)代綠茶的雛形。
?


簡單來說,近代的炒青技法(生產(chǎn)綠茶)比古代的蒸青技法(生產(chǎn)抹茶)更高效,也不需要對茶葉進行遮光種植,你可以視為一種制茶工藝的進步。明代以來,炒青逐漸成為中國綠茶的主流,也奠定了往后中國人的主流喝茶方式:散茶沖泡法。

獨特的自然地理,茶葉文化的積淀,加上青出于藍的工藝進步,讓紹興和其他江南水鄉(xiāng)一起,牢牢占據(jù)了中國綠茶產(chǎn)業(yè)的頂端。直到今天,紹興也是世界范圍內(nèi)的綠茶核心產(chǎn)區(qū),坐擁全國茶葉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另一邊,抹茶因技藝復雜、效率不高,在故土被逐漸淘汰、遺忘。它東渡海外,以日式綠茶為依托,在海外獨自生存著。直到1985年,一次日本茶商的探訪,才讓孤懸海外的抹茶,回到了它生長的故土。
?

那陣子,抹茶飲料在日本迎來消費大潮??嘤诒就廉a(chǎn)能受限、原料價格過高,日本茶商來到中國,尋找價廉物美的供貨商。他們慕名來到浙江,成功與當?shù)剡_成合作,成立了蒸青綠茶生產(chǎn)基地,全部作為抹茶原料出口日本。
?
2011年,日本發(fā)生福島核危機,許多國際品牌對日本農(nóng)產(chǎn)品(包括抹茶)失去信任,紛紛尋找新的供應商。那年,咖啡巨頭星巴克專程來到中國,四處尋找日本抹茶的替代品。他們再次遇見了紹興。
?

這場契機,看似偶然,實則必然,最終改變了世界抹茶的供應鏈。日本不再獨占鰲頭,中國從默默無聞的抹茶原料供應者,一舉成為抹茶制品的玩家,讓這一抹源自中國的綠色,再次從中國走向世界。
?

厚重的歷史,往往有著輕描淡寫的身姿。
?
時勢造英雄,也造抹茶,真是天降抹茶于斯人也。或許再過幾年,人類對“抹茶等于日本”的刻板認知,就要開始刷新了。
知否,知否,抹茶應是末茶
我們再來聊聊抹茶的歷史。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歷史是如何開玩笑的。
在中國飲茶史中,抹茶曾經(jīng)長期占據(jù)C位。唐代陸羽在《茶經(jīng)》中記載:隋唐時期,中國就開始流行蒸青綠茶,制作方法與今日如出一轍;這種茶葉干燥后需壓制成型,飲用前研碎成粉末,就是“末茶”。
?
末茶,東渡日本后被寫作“抹茶”,歸根究底是一種謬誤。
?

宋代,末茶文化達到空前鼎盛。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詳細記載了末茶的制造方法:將新鮮茶葉當天蒸煮,再研磨成半固態(tài)的茶膏,進而壓制成固定形狀,烘焙脫水后儲存,便是“片茶”。將片茶以復雜工藝制作成的“團茶”(圓形茶餅),還能加入各種香料、涂上金銀重彩,名曰“龍鳳團”,價值連城。
?

無論是片茶還是團茶,飲用前都需要以茶磨(“銀為上,不害茶色”),快速碾成末茶(“不欲久,恐害色”),用滾水沖開并攪拌成糊狀,這個過程叫“點茶”。
?
《大觀茶論》強調(diào),點茶者需手持竹制茶筅(xiǎn),以一定規(guī)律、力道和技巧轉(zhuǎn)動手腕,快速并有韻律地攪拌茶湯,直到茶碗內(nèi)泛起“湯花”——白色的茶沫。茶沫的顏色、形狀和厚度,在宋代被上升至審美層面,成為茶道中的文人意趣。

末茶、點茶過程與欣賞湯花,三者構(gòu)成了古代中式茶道的精髓——由茶本身,衍生到飲用過程,并上升至審美情趣。宋代,茶道極盛,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人們爭相品茗末茶,還要比拼茶色和制作技巧,便是“斗茶”。
?
北宋蔡襄在《茶錄》中記載,每逢清明前后,新茶初市,斗茶者絡繹不絕。人們?nèi)宄扇?,一?strong>湯色,二斗水痕(看湯花是否能“咬盞”,像極了今人比拼紅酒是否“掛杯”),名流雅士與街坊走卒比肩繼踵,熱鬧非凡。
?

江山代有好茶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明代以來,長期占領中國茶碗C位的末茶,終于敗給了自己的親弟弟兼一生勁敵——炒青綠茶。這種綠茶,在生產(chǎn)力升級和飲茶方式變革下,逐漸演變成現(xiàn)代綠茶;它也駕著茶葉貿(mào)易的東風,成為了中式茶葉的名片。
?
幸虧,末茶早早給自己布好了局。公元九世紀,它被遣唐使帶回日本,在寺院中作為提神飲料。十三世紀,日本僧人南浦紹明來到杭州徑山寺學習宋代徑山茶宴,回國后在上流社會引發(fā)風潮。十六世紀,日本茶家千利休承襲古人,總結(jié)并發(fā)展了新的末茶飲用風格,日本茶道正式誕生。
?

被綠茶擊敗的末茶,敗走東瀛后默默改個名字,搖身一變成了日本國粹,并蟄伏至20世紀末。等到世界日新月異,它才披上了異國色彩的外衣,用消費主義重新洗刷自己,以舶來品的身份回到故土,玩起了“出口轉(zhuǎn)內(nèi)銷”。
?
一時間,趨之者若鶩。“和風”來了,“匠心”來了,“一生懸命”來了,滿滿的侘寂、幽玄、物哀、凄美、性冷淡也來了……
?

就這樣,歷史與商業(yè)攜手,在末茶身上開起了玩笑。至于為何“末茶”成了“抹茶”?一說是當初僧人寫錯字、以訛傳訛;另一說是“抹”字強調(diào)飲茶者研磨茶餅的動作。
?
無論你怎么叫它,名字終究是外衣,靈魂才是本質(zhì)。它回來了,就在貴州,就在江浙,它重新生根發(fā)芽,等待著自己名揚天下的那一刻。
彩蛋丨真假抹茶,傻傻分不清怎么辦?
1)真抹茶不便宜。幾十塊超大一包的“抹茶粉”,必假。便宜沒好貨喲。
2)真抹茶色翠綠,太陽久曬會褪色。怎么曬都是超級原諒綠?必假。
3)真抹茶味醇厚,苦澀度低,就像初戀。假抹茶經(jīng)常比失戀還苦。
4)真抹茶粉細膩,可以拿來敷臉(土豪?。?。假抹茶質(zhì)感松散,涂臉上能掉你一身。
5)真抹茶都會標產(chǎn)地,而且生怕你不知道。假抹茶……就隨便吧。

- END -?
文丨水水
圖片編輯?|?吳學文
感謝
貴州日報報刊社 融媒體宣傳策劃部主編 劉彥青 對本文支持
貴茶集團、浙茶·九宇對本文提供相關(guān)素材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chuàng)內(nèi)容
未經(jīng)賬號授權(quán),禁止隨意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