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賜琪老師:寫作的思維

寫作的三個基礎思維
1、讀者思維:站在讀者的角度設身處地
他為什么要讀我寫的東西,“找到接口”,找到缺口,“我怎么沒想到”
讀的目的是要“學習新知”,想知道又不知道,才會去看。
“挖坑-種樹”理論 新知與舊知之間的斷裂帶,寫作用把它連起來
“認知臺階”:從過去習得的技能、方法、態(tài)度到新的技能、方法和態(tài)度的阻礙。
“我們試圖用人的知識體系去模擬復雜的真實,而復雜的真實本身是不可模擬的?!?/p>
2、結構思維:只有結構化的只是才是有意義的
知識的本質(zhì):復雜自然世界的降維
關鍵:對于復雜性的“工程型”重構
(只有結構的東西才會被理解,傳達,記住)
如何結構:
互斥性(相互獨立,不能相互交疊)
包容性(部分加起來即為全部)
結構化中的關系:
-計劃VS變化:
寫作大綱與文章的關系,循環(huán)調(diào)整,不相互獨立
-加法VS減法
“先做加法,再做減法”
-風格VS套路
套路:你必須要這么做
風格:你為什么要這么做
3、創(chuàng)新思維:要么不說,要么不同(我們的知識)
創(chuàng)新之難,批評之易
“人不會因為自己曠日持久的痛苦而感到難受?!?/p>
擺脫定見之難
從其他的知識中尋找新路是創(chuàng)新性知識的可能路徑之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