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講解1——道可道,非恒道
之所以給學生講經(jīng)典,就在于經(jīng)典的內(nèi)容價值極高,這些千百年來傳誦的經(jīng)典內(nèi)容,即使吸收了10%也比我們的語文課本吸收100%要好得多。論語我選了五六十句給學生講解,相比于論語,我更喜歡道德經(jīng),學習道德經(jīng)可以讓我們看問題的思維更加開闊,領(lǐng)悟智慧的奧妙。
現(xiàn)在市面上道德經(jīng)的版本眾多,有通行版,河上公版,帛書版等等,從年代考查帛書版應該是最早的版本,因此也最接近老子的原意,所以以后我們就以帛書版作為講解的版本。
解讀道德經(jīng)的原則主要有兩點,第一,你的解讀必須符合邏輯,整本道德經(jīng)也符合邏輯的一本書,不能前后矛盾,不能說一些模棱兩可的話,理解不清晰的話,因為作為這種千古經(jīng)典,老子本人的邏輯一定是十分清晰的,不會說一些神神叨叨的話,故作深沉。如果大家看到一些解讀的道德經(jīng)看不懂,十分玄妙,那你要相信你自己,不是你理解不了,一定是別人解讀錯了。
第二,你解讀出來的道德經(jīng)必須是有用的,能夠指導我們生活,或者讓我們獲取智慧的。老子寫道德經(jīng)肯定不是為了做學術(shù),他沒有升官或者論文評級的需求,他給世人留下道德經(jīng),只是應函谷關(guān)關(guān)守尹喜的要求給后人留下一些智慧,所以我們不能以老學究的觀點解讀道德經(jīng),為了解讀道德經(jīng)而解讀道德經(jīng)。
下面我嘗試把第一章的內(nèi)容講出來,之前一直想了很久,不敢動筆,無從下手,老子的思想實在博大精深,感覺怎么解讀都不能把意思表達詳盡。今天寫這篇文章勉強而為之,給大家作為參考,或者有一點點啟發(fā)就很不錯了。
帛書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通行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帛書版和通行版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帛書版讀起來朗朗上口,但是意思理解起來就很困難,我看到很多都是通過通行版解讀道德經(jīng),里面有很多邏輯不通的地方。通行版是王弼對道德經(jīng)進行改寫而成為現(xiàn)在的版本,王弼雖然是個少年天才,但是他在改寫道德經(jīng)的時候非常年輕,很多智慧還領(lǐng)悟不到,他去世的時候才24歲,因此他改寫的道德經(jīng)是很不成熟的本版。
下面我看看第一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這句話如果是通行版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甚至可以得出與原文相反的意思,道可道,非常道??梢哉f出來的道就不是常道,道一定是比較玄妙的,不可琢磨的。
但帛書版,很明顯意思就是道,是可以說的(可道也),但不是固定的道。這里道指的是宇宙世間的規(guī)律,變化,法則,跟我們解讀論語里面的道是有很大不同的,論語里面的道指的是圣人之道。吾道一以貫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道都是一個意思。
這里道不僅是可以說的,而且還是可以做的,包含了體道,悟道,證道。比如飲食之道,不僅可以說,而且可以去驗證,我現(xiàn)在晚上基本上不吃晚飯,而且有時候中午飯和早飯都不吃,很多人覺得我這樣做一定會得胃病,實際上呢,我的胃口比誰都好。干饅頭,白米飯都可以津津有味地吃下去,也并沒有什么胃病。街上要飯的那些乞丐,是不是也是飽一頓饑一頓,好像從來沒有聽說過得胃病的,生存的保證不了,那還管什么胃病。
里面的原理,就是我們胃是有一種強大的適應能力,但這個能力不去訓練是沒有的,人跟動物一樣都有這種能力,動物吃食物不是固定點吃的吧,而且有些動物吃一頓幾個月不吃東西就可以,比如鱷魚,蛇,熊,等等,人雖然不是動物,但經(jīng)常一兩頓不吃,肯定也是沒問題的。我們之所以得胃病,不是餓出來得,而是吃出來得,尤其是特別餓得時候,大家對肉得欲望最盛,一定要吃得飽飽的。這樣不得胃病才怪,我們?nèi)梭w消化運作,都是靠葡萄糖提供能量,肉的消化過程很緩慢,轉(zhuǎn)化為葡萄糖需要的時間肯定比米飯,饅頭之類的要慢得多,所以能量得不到及時補充,慢慢就有了胃病了。
我在上研究生的時候聽過說辟谷,覺得很神奇,說可以十幾天不吃飯,期間補充點水分,就可以維持生存,而且還講了很多辟谷的好處。我決定試試,開始慢慢減少食量,后面一天只吃一頓稀飯,再后面就不吃了,每天喝一碗姜棗湯。每天把自己的體會發(fā)到朋友圈,五天后,我瘦了8斤,身體無礙,中間兩天有點難受,后面反而適應了。辟谷完了后一個星期我還去參加了馬拉松。所以這個就是一個體道,悟道,證道(可道也)的一個過程,道就是規(guī)律,法則。
然后非恒道,就是不是固定的道,而是根據(jù)外界條件發(fā)生變化的,外界條件變了,道就變了。比如一加一等于多少,如果沒有任何條件的話,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在數(shù)學上等于2,在動物里,比如一只公猴子加一只母猴子,可以等于3,等于4等等。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我們是可以給宇宙中事物命名的,名字是可以千變?nèi)f化的,不是固定的。比如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曼,講了他小時候的一個故事,費曼的父親曾經(jīng)教會他一個道理,“知道一個東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個東西”有天壤之別。
小時候一個小朋友問費曼,“你瞧見那只鳥兒了嗎?你知道它是什么鳥嗎?”
費曼說,“我不知道它叫什么?!?br>
他說,“那是只黑頸鶇呀!你爸怎么什么都沒教你呢?!”
其實,情況正相反。費曼的父親是這樣教費曼得——
“看見那鳥兒了么?”爸爸說,“那是只斯氏鳴禽。”(費曼那時就猜出其實他并不知道這鳥的學名。)爸爸接著說,“在意大利,人們把它叫做‘查圖拉波替達’,葡萄牙人叫它‘彭達皮達’,中國人叫它‘春蘭鵜’,日本人叫它‘卡塔諾·特克達’。你可以知道所有的語言是怎么叫這種鳥的,可是終了還是一點也不懂得它。你僅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區(qū)的人怎么稱呼這只鳥罷了。我們還是來仔細瞧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辟M曼于是很早就學會了“知道一個東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個東西”的區(qū)別。
道是真實存在的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但是語言的表達,描述卻是有限的,不能把事物的全部真相表達出來。我們不能將語言表達(名)當作道本身,正如佛陀以手指月,語言就像引導我們看向月亮的手,真相是月亮,而不是手。
我們這個社會基本上不關(guān)心道,而是執(zhí)著于名,所以商業(yè)廣告才那么多,舉一個例子,可口可樂最開始進入中國的時候不叫可口可樂,而叫可口可辣,因為和可樂有點刺激,像辣辣的感覺,所以這么翻譯。但是基本上沒人買,銷量非常差,后面找了一個策劃公司,把翻譯改成可口可樂,拍了一個視頻瞄準年輕人,結(jié)果一炮而紅,銷量大增。一樣的配方,一樣的包裝,就改了一個名,效果就大不一樣。同樣的鉆石也是如此,你把鉆石給一個嬰兒,他絕對不會興奮異常,他就認為是一個亮晶晶的石頭,比較好看而已。所以我們這個社會是被名相操作的社會,我要學會看破名相,而不被名相所誤。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也可以斷句為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兩種斷句都可以,只不過翻譯的方式有點不一樣,都符合邏輯。第一種,萬物最開始的時候是沒有名字的,有名是萬物來源的開始,正因為給萬物命名了,這個世界才會在名相之間運作。第二種,萬物最開始的狀態(tài)命名為無,萬物開始起源的狀態(tài)就命名為有。這個世界不依據(jù)我們對它的命名、概念而存在,它本身先存在了。因此,我們要有一種很謙虛的心態(tài)。我們也要承認,這個名不重要。命名一旦存在,我們的世界才開始有綱目、次序。正像我們把生物分為爬行類,哺乳類等等一樣的。
故恒無,欲也,以觀其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想要觀察到事物真正的奧妙和變化,就要經(jīng)?;氐綗o、空的狀態(tài)。想要了解事物的局限性、在一定范圍里應用該事物,就要經(jīng)常回到有的狀態(tài)。
沒有絕對的無,也沒有絕對的有。但是暫時分出絕對的無,是為了要觀察到事物的奧妙與變化。暫時分出絕對的有,是為了要觀察事物的邊界和局限。經(jīng)常要變化萬方地學習、思考,但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也要一瞬間地固定某種狀態(tài)。固定了之后,要知道界限,要很快地不固定。要固定又要不固定,一瞬間固定,一瞬間不固定。這樣經(jīng)常變動,要隨時做出各種各樣的判斷、行動,也隨時解除自己的判斷、行動。隨時在無有之間變來變?nèi)ァ?/p>
當我們不被事物既有的概念、定義框住,而抱著開放的心態(tài)去認識事物本體的各個方面時,才能發(fā)現(xiàn)這個事物很奇妙,變化萬方。當我們給事物命名、定義、劃定范圍的時候,這樣可以方便我們在一定的范圍里研究它,應用它來服務我們的生活。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有”和“無”都是出自于道的本體、道的實質(zhì),只是取了不同的名字。它們之間密不可分,而且經(jīng)常相互轉(zhuǎn)化。首先要分出有無(陰陽),再把兩者融合如一,就達到了深奧、奇妙的“同”的境界。陰陽合一后再進一步分陰陽,這樣不斷地合分、合分下去,越分越多,越變越豐富,最后就能開啟變化無方的門徑,達到非常奇妙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