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太極”,只差“一”/“點”
徐紀? 著
?
結(jié)緣始末
只差“一”/“點”
本是同根
天下三分
“高山”/“流水”
“全身一拳”
八極 / 太極
合則兩美
結(jié)緣始末
自從我追隨劉公雲(yún)樵先師,習練八極拳,已歷年所之後。劉師檢視我的“(?。┌藰O架”與“(大)八極拳”,不能滿意??
原因?則說我是只知狠捶猛打,一味求剛。而於“剛中求柔”、“柔裡調(diào)剛”的大原則,成績不足!
劉師明白開示說:「打拳同做人一樣,要能夠外圓而內(nèi)方。你怎麼打起拳來同你做人一個樣兒;你是內(nèi)也方,外也方,怎麼能行?!」
於是,規(guī)定我再打八極拳時,腳下,「不許打跺子」;手上,「不許發(fā)勁」!
當然我謹奉師命,如是打來??卻是全身都不得勁,不舒服到了極點!而,對於劉師的用心 — “剛中求柔”、“柔裡調(diào)剛”之目標,仍然無法達成??
無奈,劉師親自領(lǐng)我上門,去向他的好友 — 杜公毓?jié)上葞?,求習陳式太極拳。
仰體劉師的苦心,乃是對癥下藥;以太極拳來幫助我在八極拳上的提昇。而、在我自己,則全非意料之中地,竟然喜歡上了太極拳,衷心愛習!
?
只差“一”/“點”
劉公雲(yún)樵先師以陸軍上校退伍的微薄財力,創(chuàng)辦過文史藝術(shù)的雜誌,定名:〈金經(jīng)〉。
兩期之後,錢稿兩缺,黯然結(jié)束??
然則,時在當年,一甲子之前的臺灣寶島之文化水平,已經(jīng)到何程度?藉此,可窺一斑。
更加出人意外的事是,劉師又聲請了〈武壇〉——武術(shù)專門雜誌的許可證書。命令我擔任過主編、社長,奮力苦戰(zhàn)!
艱難孤苦的歲月中,也有一件極其可笑的事情是:竟然有讀者投書,詢問我們登載了的好多篇八極拳的文稿,是不是排字房(當時的排版風光)的工人揀錯了字?只錯了“一”/“點”,可就把本來應(yīng)該是“太”極拳的“太”字,給排成了“八”字,弄成了“八”極拳啦!?
一同工作的師兄弟們,無不捧腹!真的,“八”字之於“太”字,可不是只少了“一”橫,加上一“點”嗎?!
然而,在嬉笑之餘,也令人有所省悟的是:錯字與否不談,怎麼也不看看內(nèi)文呢?文中之所探討的拳理,究竟是八極拳呢?還是太極拳哪?
於是,再三細讀,左思右想??如果同是此文,叫它做八極拳,可乎?抑或是改易之為太極拳,可乎?
令人心動的誠實答案,竟然是:無妨、亦可,沒什麼不得了的。
請看看:是不是真的,八極拳之於太極拳,只不過才差了這麼“一”/“點”而已???
?
本是同根
中國傳統(tǒng)的武術(shù),垂數(shù)千年,派分南北,門派如林……
如果就它花葉繁茂、結(jié)實累累的成果來看,真正叫人目迷五色……然而,倘如追究其之所以能夠如此豐收的根由 — 枝幹、根柢 — 來看的話,其實,不同的門派雖然各有妙造,而其基本學理的質(zhì)性,大抵類同。
而正就是這種共同的理技,對外,建立了中國傳統(tǒng)的武術(shù)。他與全世界、各民族,東西洋各國的武術(shù),完全不同。獨樹一幟,高高在上,在人類文化史上的成就,高不可攀,舉世無匹!
至於對內(nèi)而言,則無論全中國南、北、中、西、東各個地區(qū),各個門派,乃至於各個門派中的支系的基本理論,與操作原則,或有小異,而必然是天下一家,其大皆同的。
而且,更可以進一步說:倘若違離了這個根本,就根本不是中國的武術(shù);甚至於可能要被認為:根本不是武術(shù)了!
天下三分
遜清末季,列強侵凌。以火器打垮了武術(shù),屢戰(zhàn)屢??!不但割地賠款,其於民族自信自尊之打擊,深沈洪大到無以復(fù)加之地步!
此時此際,楊式太極拳入京。為圖生存,便以純粹柔練一柔到底的新理論 — 〈易經(jīng)〉、〈老子〉,兩儀、四象、太極、八卦、河圖、洛書……來吸引學習,推廣自我。
其與陳式太極拳,在“老架”入門之後,必有“砲捶”的武術(shù)本來成份之結(jié)構(gòu),分道揚鑣。楊式太極拳在武術(shù)退出了戰(zhàn)場之後的社會發(fā)展,是極其成功,而引人仿效的。
大的來說,又拉上了形意拳,與八卦掌,寫下了武術(shù)史上的新章節(jié),叫做“內(nèi)家拳”。而、鄙薄凡非“內(nèi)家拳”者,一概是不高明的“外家拳”!內(nèi)部來看,則衍生出了各種家數(shù)不同的、各色各樣的太極拳,爭先恐後,極盛一時!
一百年過去了,純尚柔練的太極拳不只是在國內(nèi)風行,而且早已流傳到全世界各個地區(qū)去了;無分國家、族裔,黑白人種,男女老少,天下一家,一體同修!
仔細觀察,誠實分析這些現(xiàn)傳的太極拳“們”,大約,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當然是太極“拳”,乃是維持著本來面目的一個武術(shù)門派。而、這一類,練習的人最少。就連陳式太極拳,也只剩下了“老架”?!俺h捶”已經(jīng)少有人練,或是練來不像“砲捶”了!
因為都是武術(shù)嘛!不只八極拳必須發(fā)勁,“砲捶”也必須發(fā)勁!想當年,陳家溝,抗捻軍,抗太平天國之時,難道是全體村民,輕柔緩慢的蠕動,就打勝仗的嗎?
第二,則是將太極“拳”純尚柔化之後的結(jié)晶 — 太極“操”。不講攻防,不論手法,不解析招式,不計較正誤。而、專一地以保健/祛病的醫(yī)療效果為目標。
不但男女老少,均可練習。而且不論健康病弱,同來用功!
這種存活了一百年的太極“操”,以事實證明了它的了不起,是遠遠超過太極“拳”的!“拳”術(shù)旨在殺人,體“操”為了救人。畢竟,“殺人刀”是比不上“活人劍”的吧?!
太極“操”服務(wù)社會,造福人群;推廣國粹,宏揚文化。際今之世,九州萬國,無不有吾華太極“操”法之學習——雖然中國人仍然自稱舊名,曰:太極“拳”。而外國人其實老實,每自名曰:“My name is Tai-Chi.”已經(jīng)並不一定使用那個“Chuan”或“Quan”字了!
第三,極不可取,而且不斷地在造成禍害的,就是一廢太極“拳”,再離太極“操”,而將武術(shù)弄成了巫術(shù)的太極“教”了!
宗教,人生之一大端,不是壞事,只要不去迷信即可。成問題的,乃是邪教。而太極“教”走的,正是這個虛妄不實的不歸路……
請問:練“拳”作“操”,可以一輩子不必更衣、流汗、屈腿、擰身、加速度、練體能的嗎?
太極“教”不但可以如此這般地,以套路幻化成崇拜的三跪九叩之儀式。而且,其“教”主與“教”友們口講指畫,著書立說,僉以為只要如此這般地練來,就可以神功無匹,力抵萬人呢!
這、不但違反了科學,而且脫離了常識。三尺童子,小學之前的稚兒,都知道其虛妄。然而,成年之人,高級知識份子反而誠信不疑,不惜全力,維護迷信!
其實,太極拳的理論,詩文俱在。無一不是講求“剛中求柔”、“柔理調(diào)剛”之追求的。純?nèi)釤o剛,豈不自棄其半壁江山???雖然不可思議,然而事實俱在。太極“教”將太極的“拳”之與“操”,兩皆化為烏有。而卻媚力十足,足以影響其信眾的人品/人生之魔力,力不可當,真正可怖!
?
高山/流水
中國傳統(tǒng)武術(shù)的鍛鍊,必須是“內(nèi)運”加上“外動”,“身”體加上“心”志;同操同在,不分不離地進行與運作的。離此一步,就不是中國的傳統(tǒng)武術(shù),而是東西洋各國的各種各類之武術(shù)了。
八極拳也好,太極拳也好,只要是真正的中國傳統(tǒng)的武術(shù)門派,無不都是一招一式,一舉一止,身手與意念,同時用功,絕對不可須臾離的。
中國傳統(tǒng)武術(shù)之意念操作的大端曰:當其招式/套路作演練時,人的身手在地球的表面上平行運動,有時蹲低,有時起高……而其意念的操持,必須有如“高山縱谷”一般,是上下升降來存想、來操作的。
升,要挺拔轉(zhuǎn)動,有攻有防。而降,要落地生根,入地三尺……
這、說的是八極拳之所以必先打跺,以求入門。這、也正是太極“拳”與太極“操”的主要區(qū)別之所由生。
太極“操”濟世救人,絕非不好。世界各國的同好,均已證明了此一事實之外,近年以來,更有中醫(yī)/西醫(yī)的專家/學者,紛紛以中西醫(yī)學的理論,一再讚揚太極“操”的健身/祛病之功效。
然而,太極“操”絕對不是太極“拳”!可以自強/健身,而並不從事於自衛(wèi)/防身的武打之功能。
絕好的證據(jù)就是:太極“拳”的進行,其意念全神貫注,是“高山縱谷”,垂直操作的。太極“操”的進行,其意念則時有時無,是“行雲(yún)流水”,水平操作的。
只要是武術(shù),無論東西南北,任何門派 — 八極拳自不例外 ─ 其最最基本的意念鍛鍊,無一不是“高山縱谷”,落地生根,垂直運動之修為。離此一步,就不是中國傳統(tǒng)之武術(shù)了!
而、懸為切忌,萬不可犯的意念訓(xùn)練,正就是“行雲(yún)流水”的水平運動!
這、真正可以叫它“天”/“淵”之別啦!太極“操”心高志大,存想在“天”。而、太極“拳”入地三尺,必以志在“淵”谷,向地借力為起始之不二法門,是絕對不可或違的基本之要求,武術(shù)的性命相關(guān),正在此處。
“全身一拳”
只要是人,都會打拳,是不學而能的本能動作 — 除了殘障。
沒見家長/師長管小孩嗎?“不許打人”!“不準動手”!小孩不聽,大人就連罵帶打——呦,原來大人也會打拳呀?又沒學過武術(shù)!
這種拳,叫本能拳,叫自然拳;是人之本能,自然運用其手臂來打的。大致上是:先舉手 — 預(yù)備動作,創(chuàng)造“做工距離”。再打出 — 執(zhí)行動作,“質(zhì)量加速度”以完成攻擊。
東西洋的外國武術(shù),大多就是這種本能動作之加強,訓(xùn)練有素,強壯、密集、準確,而且連續(xù)不斷以為功的。
中國的傳統(tǒng)武術(shù)就不同了。中國武術(shù)的打拳 — 管你八極拳/太極拳 — 是不用手臂;而用全身的。手臂能夠比腰粗嗎?何況,還要加上腿腳、肩背呢???
也就是說:它的打拳,不僅只是手臂的動作。而是要從腿腳的操作開始,上升腰胯,進入肩背,才到手臂,而完成此拳的。
八極拳、太極拳,只要你是中國武術(shù)的傳統(tǒng)拳,無不如此!而且,必、需、如、此!
武術(shù)界之所以有“全身一拳”、“週身大纏”,乃至於“用腳打拳”的說法,正就是指這種操作法而來的。
這就難怪武術(shù)要長年久練,長久地追求了。這種全身操持的打法,它容易嗎?沒有自己的意念啟動/引導(dǎo)/管理/規(guī)範著自個兒的身體,它打得成嗎?
這種中華唯一,“全身一拳”,“由下而上”,“從後到前”的打拳法,最最害怕的,就是走神 — 意念的中斷/消失/偏差/異化掉了……
那麼,能夠只練身手,不養(yǎng)心志嗎?又不是外國武術(shù),只有意志,卻不運意念者比的呀!
意志不是壞事,忠君、愛民、不怕死、敢犧牲,那叫意志。而意念呢?則是一舉一動,管領(lǐng)全局,纏絲運作,集聚交乘,終至於轟然一發(fā),無堅不摧,以無形而操有形的獨一無二之秘技。少有習者,也就少有成就者矣!
?
八極/太極
中華古國,泱泱大邦。祖宗遺產(chǎn)的聖賢經(jīng)傳,諸子百家,〈四庫全書〉,汗牛充棟……
然而呢,武人不文。這麼高明妙造的傳統(tǒng)武術(shù),極少書文之紀錄。徒然留下一大片空白,替不屑的武術(shù)混子,提供了耍寶的餘地,造假的空間!
八極拳只知愣打傻練,沒有技法與原理的紀錄。有秘訣、口耳相傳。卻又保密,技不輕傳!
太極拳就不然了。太極拳的拳經(jīng)/拳論,乃是中華武林中的一朵奇葩!不但指引了太極拳,根本是替各門各派各不相同的武術(shù),提出了共生、共存、共求,共修的指南金針,堪稱奇蹟。令人類手稱慶,感動感謝,至不能勝……
何其僥倖?何其偶然?多麼難得?多麼感謝劉公雲(yún)樵先師的指引,杜公毓?jié)上葞煹慕陶d,竟然使我突破了難關(guān),以菲薄之材質(zhì),略上層樓,稍稍覷見了武術(shù)的宮室之美,百官之富!
而、在這段艱難歲月之中,除了耳提面命的教誨,現(xiàn)身說法的示現(xiàn)之外,我的所謂“教科書”,不從八極拳來,而正就是太極拳的許多篇拳經(jīng)拳論之參研!
想當年,爾小子,是多麼驚訝,又多麼興奮地隨處發(fā)現(xiàn)劉師/杜師的相同/相近之理技,衷懷激盪,瞪目結(jié)舌……
意外的事情是:劉師一面用力提升我的八極拳 — 術(shù)科,一面指定了學科的家庭作業(yè)道:“太極拳論,你、給背下來,背給我聽”!
隨後,更驚人的發(fā)現(xiàn)是:太極拳經(jīng),劉師自己是從小就熟讀成誦的 — 事情發(fā)生在山東省、黃縣(今劃歸龍口市),劉師“少年十五二十時”,每天找人比武論劍之時代。這就難怪劉師對我的訓(xùn)誡,空口直說大白話時,我怎麼覺得似曾相識?怎麼他老是與古暗合了!
以太極拳的理論來指引八極拳的鍛鍊不奇怪。奇怪的是:太極拳明明存有著這麼珍貴的理論,而、怎麼把太極“拳”給打不見了;只剩太極“操”,服務(wù)健康;與太極“教”,滿足癡愚???
至於八極拳呢?多少人只知一輩子剛練,永不柔求,也就是永不提升了……神州大陸的八極拳門,許多支系之中,多有“剛功八極”、“柔功八極”之套路。
而劉師傳承李書文太夫子晚年之絕藝,則不採用“套路”,而作“功法”之研求:先剛、再柔,而終必至乎“剛?cè)嵯酀敝车兀篂橛谐桑?br>謬以菲材,身心能力兩皆不足地,實難參悟個中之真趣……
而、僥其萬倖的是:劉師不棄,杜師接納。積久功深,才得稍事窺探;身知其然,而難以語人哪……
?
合則兩美
我追隨杜公毓?jié)上葞?,努力修習陳式太極拳的“老架”,與“砲捶”。而學科的指導(dǎo),當然就是太極拳經(jīng)拳論諸文獻。
我遵從劉公雲(yún)樵先師,由深入而作提升,再三再四地將經(jīng)已熟習的八極拳的“小八極”,與“大八極”,再三反覆,迴轉(zhuǎn)沉潛,細求精研。而、理論的指導(dǎo),居然也是太極拳中,那些諸多篇章的武術(shù)之文獻!
身體力行的大原則是:所有的修行,必須是“拳”術(shù);不是體“操”,絕非宗“教”。
這般如此,身心實驗,以操作來解讀這些寶貴的武術(shù)文獻後,對於以文言文書寫的這批古典之資料,就有了夫子門下,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的“身通”二字之正解與精義。
“身通”不是心會。心會只是理論,“身通”才是理論的實踐。
兢兢業(yè)業(yè),謹慎小心地,以身體的操作 — 而非著書立說 — 來求解太極拳的理論。每有所會,比劃出招,會心不已的愉悅,非可言喻……
其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好些太極高手/大師們對於太極拳理論之解讀錯誤,發(fā)為著作,指引生徒,誤己、誤人、誤太極、也誤武術(shù)……
文言文嘛,本來就以簡鍊為上乘。只讀不練,未曾做過足夠的身體力行之實驗時,則望文生義,或致誤謬,也是可以期待,可以諒解的。
比如:“主宰於腰”,就努力扭腰。結(jié)果?成了古代刑罰的腰斬!慘不可言地切斷了上下半身連續(xù)貫串之統(tǒng)一,永不可能做到“全身一拳”、“週身大纏”之正確鍛鍊。
解讀之道,從“身通”來。經(jīng)過實作,就必然感受到腰胯的扭動不可過大,也切勿太小。一招一式,其動其作,都有必須掌握的不大不小之分寸。能夠行此,就追求成功;違離這個,就必然失敗。
文言文就是太簡省了。加兩個字“成敗”,使之成為:成敗“主宰於腰”,也就一目瞭然了!古人,沒有說錯。要不,何足以成為經(jīng)典呢?!只不過是文言難讀,萬一讀錯,可就不蒙其利,反受其害了。
為了達到中國傳統(tǒng)武術(shù)共同要求的“全身一拳”、“週身大纏”之目的,則對於太極理論中的“力由脊發(fā)”的“由”字,必須明辨,曰:此處的這個“由”字,白話翻譯絕不是“從”,而乃是“經(jīng)”;經(jīng)過的“經(jīng)”。
力量由腿腳,上腰胯,入肩背,是“由下而上”的進行。再從位居身後的腰背,憑藉體內(nèi)的脊椎之纏絲,送勁入臂,則是“從後到前”的引領(lǐng)……
太極拳理論說“力由脊發(fā)”,白話文是:力量下承腿腳,經(jīng)“由”脊背,而向前發(fā)送……
拳、是要練的,它不是宗教。而聖經(jīng)不過是書冊,讀讀可以,實踐仍在做人做事之作為。解不開怎辦?!唯一的途路是“修行”:修修、行行、再修、再行……而“修行”二字之正解,絕不神秘。白話的日常用語叫“改進”:改改、進進、再改、再進……
無論你用八極拳來改太極拳,還是你用太極拳來進八極拳時,八極拳的操作,可補太極拳之逍遙;太極拳的理論,可作八極拳的提撕。互補互足,兩全其美。
管你八極太極,打拳務(wù)求其極。細嚼慢嚥,是先咂吧出了滋味滿懷,而後一發(fā)不可收拾,什麼堅剛不可摧啊?!
承蒙劉師杜師,指引督促,打八極是“剛”入之法“剛中求柔”,摸太極則是“柔”入為先“柔裡調(diào)剛”。五陰五陽,務(wù)求極致。雖殊途,而同歸。管你什麼名號的粗俗還是高雅,打拳練武,性命交關(guān),又不是玩笑兒戲!果然,天下武林是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