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競爭戰(zhàn)略:如何用網絡效應來打造商業(yè)壁壘?
今天我們接著來講《戰(zhàn)略7力:有效打造企業(yè)護城河》的內容。
先回顧一下,我這系列文章的核心理念來自《戰(zhàn)略7力》這本書,但是講法有所不同。
具體就是選擇的解釋案例不同,因為這本書是作者是美國人,所以他在書中寫的很多案例都是來自于美國的公司,用國外的公司案例理解起來還是有點麻煩,畢竟我們最熟悉的還是國內的公司。
《戰(zhàn)略7力》 這本書主要講的內容就是 如何在商業(yè)競爭中 構建自己的商業(yè)壁壘,進而獲得商業(yè)競爭中的勝利。
接下來我們開始正式講起:
這篇文章講的 構建商業(yè)壁壘 的方法 是 用好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是什么意思?
我先寫出定義,然后后面再用案例來詳細講解。
網絡效應的定義 就 :該產品每增加一個新使用的用戶, 都會提高該產品老用戶和該產品本身的收益和價值。
也可以理解為:
用戶在產品中可以獲得的價值 會 隨著 用戶數的增加 而變大,同時粘性也會隨其增加。
這里的粘性 我們可以理解為 是否可以隨時替換使用別的類似產品,也可以叫產品使用的轉換成本。
粘性高的意思就是 用戶 要使用其他類似產品 付出的代價要很大。
粘性低的意思就是 用戶 幾乎 可以無代價使用 同品類的各種產品。
下面我就用一組產品來詳細的講解一下其中的內容:
產品分別是 熟人社交領域的微信,電商領域的京東,阿里,網約車平臺領域的滴滴,和共享單車領域的摩拜單車。
這四種產品 實際上都有網絡效應,只是他們的網洛效應強度和類型不同,導致了業(yè)務的表現有巨大的差距。
把這四個產品按網絡效應強度分可以做如下排序:
第1是:熟人社交領域的微信
第2是:京東,阿里等電商平臺
第3是:網約車平臺領域的滴滴
第4是:共享單車領域的摩拜單車
現在我們觀察一下這四種產品的現實狀況,能很清楚的知道他們之間在經營業(yè)務的表現上有巨大的差異。
那么到底是 什么導致的 他們之間有如此 大的差異呢?
原因 就是 :這四種產品 網絡效應的 類型不一樣。
比如看看微信,在熟人社交領域 沒有 對手,是該領域的全網霸主。
而在電商領域,情況卻有所不同 ,電商市場是三分天下的情況:分別是阿里,京東,拼多多。
而網約車平臺領域,滴滴則完全沒有很好的商業(yè)壁壘,表現出來的就是網約車平臺領域百花齊放,有些地區(qū)是一家獨占山頭,有些地區(qū)是市場充分競爭,站滿了選手。
根據業(yè)務特性 可以把 有網絡效應的業(yè)務 分為 排它性和非排它性。
根據用戶類型,可以把網絡效應分為兩種,這兩種的強度不同:
第一是:用戶與用戶之間產生網絡效應,
第二是:用戶與商戶之間產生網絡效應。
微信 因為 熟人社交 這個 業(yè)務的特性 具有獨占性,因為 熟人社交這個業(yè)務需求的特性,就是只用一個產品就可以滿足了,所以具有排它性。
而且微信 是用戶與用戶之間產生網絡效應,
比如 微信每多一個用戶,你的潛在聯(lián)系 和 連接對象 就多一個人,多一個人產生信息連接有什么好處?
好處就是更便捷的信息連接通道減少了人與人之間 交互的成本,比如購物,比如賣產品,比如團體活動的交流。
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產生網絡效應,進而價值放大的具體情況。
而電商平臺呢,電商平臺 的 網絡效應 實際上是由 用戶與商戶之間 構成的,越多的用戶來我的平臺,越多的商戶就越愿意來我的平臺賣貨,越來越多可買的商品種類,會導致越來越多的用戶來這個電商網站。
然而電商業(yè)務不具備排它性,我可以從不同的電商平臺買東西,這之間沒有轉換使用產品的成本。
再看網約車平臺, 比如滴滴,首先區(qū)域性隔離 ,就是不同地域的用戶和司機無法對彼此產生影響,北京多1個司機和10個乘客 對上海 的網約車平臺沒有任何影響。
第二個就是 網約車 這個網絡效應類型 也是 用戶與商戶 之間的,也就是乘客與司機之間的連接關系,這樣用戶與用戶之間就毫無關系,并且轉換成本很低,你對我形成不了獨特的價值,我使用類似的產品一點損失也沒沒有。
比如小A 使用了網約車服務 對 小B有好處嗎,幾乎沒有好處,最多只能和司機之間產生一些好處的關聯(lián)。
再看共享單車 關于 網絡效應是一個什么情況呢?
對,就是比網約車的網絡效應還要弱,這樣只能一直拼資本,根本沒有任何核心競爭力可言。
更沒有用戶轉換產品的成本,沒有用戶粘性,并且,即使一家獨大之后,只要別人有錢,仍然可以毫無阻礙的進入這個市場。
這也是最后 共享單車 根本玩不起來的原因。
接下來我們還要理解一個問題,就是網絡效用能管用的原理是什么?
難道你形成了網絡效應后 我不能再花錢堆起來用戶來抄襲模仿?
這就是涉及到一個概念, 就是培養(yǎng)用戶使用習慣的時間窗口,也就是時機。
時機不同,培養(yǎng)用戶 使用習慣的成本不同, 轉換使用其它產品的代價也不同。
時間窗口 是和 用戶使用習慣和產品價值網絡 的增值 強相關的。
最早讓用戶使用你這個產品, 在市場發(fā)展和增量時代, 因為用戶什么產品都沒使用過。
所以這個時候讓用戶使用你的產品, 付出的支出成本很低。
而在市場進入存量階段 , 此時什么變了?
就是所有用戶的使用習慣變了,網絡效應導致轉換其它產品的成本變了。
所以 此時 沒有踩準時機, 即使用同樣質量的產品,也無法實現原來的效果。
因為看這個公式:
產品 加 獲取用戶成本 等于 商業(yè)結果,
關于這個公式,即使產品沒變,但是因為時間窗口的原因,導致獲得用戶的成本或者說讓改換別的產品的成本就相當高了。
而這個成本,實際上就是網絡效應能有用的本質。
也就是這個成本 形成了 網絡效應的商業(yè)壁壘。
接下來我們總結一下網絡效用的使用場景。
網絡效應 也是有適用 場景的,共享單車明顯就是跟風互聯(lián)網,沒有弄清楚網絡效應可以應用的場景規(guī)則。
網絡效應要想用好,要看如下三條規(guī)則:
第1:要看用戶與用戶之間有沒有直接的好處關聯(lián)影響。
第2:要看該業(yè)務特性的區(qū)域類型。
第3:要看該業(yè)務的產品使用排它特性是咋樣,也可以說轉換成本。
熟人社交的微信明顯 用戶與用戶之間有好處,區(qū)域性又是全網,排它性也是獨占的。
電商 則是用戶與商戶之間的網絡效應,因業(yè)務模式導致網絡效應連接強度天生就沒有微信的產品網路效應連接強度強。
滴滴,共享 單車 則既不滿足第二條,區(qū)域特性, 也不滿足第三條,沒有一點產品使用的轉換成本。
值得重點注意的就是,使用任何方法論 都要理解透徹 其使用原理,比如在適合在什么場景下應用,如果連該方法論的核心要點 和場景規(guī)則都弄不清楚。
那么即使用起來那個方法論 也是看著像 照貓畫虎,使用起來也如盲人摸象。
最后,講到網絡效應這個概念 ,不得不提一本書,也就是《閃電式擴張》,這本書關于這個概念有很詳細的講解,有興趣可以詳細去看一看這本書。
本篇文章先講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