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第一次偷襲荊州,劉備為何主動割地求和?原來是因曹操
219年,關羽率軍攻打襄陽、樊城之際,孫權派呂蒙等人偷襲荊州,結果導致關羽被殺。人們對于這件事非常熟悉,其實在此之前,孫權還曾經(jīng)偷襲過一次荊州地區(qū)。劉備聞訊,親率大軍前往救援,雙方劍拔弩張,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可是最后仗卻沒有打起來,劉備主動割地,向孫權求和,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跨有荊益
事情還得從劉備“借荊州”說起。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依然占有南陽郡以及南郡北部的襄陽地區(qū);孫權占據(jù)江夏郡以及南郡大部分地區(qū);劉備則攻取了荊州南部的桂陽、武陵、零陵、長沙四郡。劉備的地盤很大,但力量最弱,于是他親自前往江東,向孫權借南郡。周瑜死后,在魯肅的堅持下,孫權將南郡地區(qū)借給了劉備。
211年,劉備率軍入川,經(jīng)過幾年的戰(zhàn)斗,最終于214年奪取了益州,初步實現(xiàn)了“跨有荊益”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孫權聞訊后,于215年派人入川,向劉備索取荊州地區(qū),“使使報欲得荊州”。劉備沒有說不還,但卻找了一個借口,“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睂O權非常生氣,“遂置南三郡長吏”,結果全被關羽驅逐。

二、劍拔弩張
孫權勃然大怒,決定用武力奪取荊州。首先,他派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guī)等人,率兵兩萬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同時,“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最后,他親率大軍駐扎陸口,“為諸軍節(jié)度”。呂蒙善于用兵,兵不血刃,很快就奪取了長沙等三郡。劉備得到關羽的書信后非常重視,親率大軍來援救荊州。
劉備抵達公安時,麾下有五萬大軍,他立即派關羽率領三萬人,前往益陽地區(qū)。此時,呂蒙已經(jīng)攻取了三郡,他率軍北上,與“孫皎、潘璋并魯肅兵并進,拒羽於益陽”。關羽親自挑選了五千精兵,打算渡河交戰(zhàn)。此時,吳將甘寧主動請纓,率領一千人前去防守,他還揚言,“羽聞吾咳唾之聲,不敢渡也,渡則成擒矣?!?/p>
三、湘水之盟
雖然劉備、孫權各自集結了五萬左右的兵力,但這場戰(zhàn)爭并沒有打起來。雙方很快言歸于好,重新結盟,以湘水為界,“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也就是說,劉備將武陵、長沙兩郡割讓給了孫權。劉備既然已經(jīng)率軍親征,為何卻不戰(zhàn)而和呢?原來這件事與曹操有關。就在劉備、孫權劍拔弩張,準備為荊州開戰(zhàn)時,曹操發(fā)起了新的進攻。
215年,曹操親率十余萬大軍攻打漢中,張魯根本無法抵抗,屢戰(zhàn)屢敗。眾所周知,漢中是益州的門戶,一旦漢中失守,那么曹操就可以長驅直入,進入益州地區(qū)。在這種情況下,劉備不得不與孫權和好,以割地為條件,來避免兩線作戰(zhàn)。湘水劃界只是暫時緩和了雙方的矛盾,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劉備、孫權集團的矛盾,幾年后,雙方圍繞著荊州再度爆發(fā)戰(zhàn)爭。
參考資料:1.《三國志》;2.《水經(jīng)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