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波紀錄電影《出山記》 "平視"還原脫貧攻堅



看見上面這張照片,你會有什么想法呢?對于生活在北京的小美而言,這是在正常不過的景象,但對貴州省遵義市石朝鄉(xiāng)大漆村的居民而言,有一條平穩(wěn)的道路,卻是幾千年來的"創(chuàng)舉",紀錄電影《出山記》正是記錄當(dāng)?shù)鼐用?quot;脫貧攻堅"的生活。

焦波領(lǐng)著團隊和主角致詞。

《出山記》總導(dǎo)演是62歲的焦波,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俺爹俺娘》畫冊,自1973年起,他就用照相機記錄父母的身影,時間超過30年。當(dāng)然,攝像機盛行后,這也是他"留住"爹娘的工具之一。
小美從他的作品中看到,結(jié)縭逾70年的父母彼此相知相惜,還有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其中的真摯情感,小美相信看過的人肯定為之動容。


回到脫貧攻堅的紀錄電影《出山記》,電影劇情從三個主角展開:
申周是30歲的年輕人,跟著務(wù)農(nóng)的父母在大漆村生活,因為貧困又住在偏遠山區(qū),導(dǎo)致他無法討老婆傳宗接代,因而埋怨父母,他最大的希望是能帶著家人搬進城市,展開新生活。
申學(xué)科是個孝子,為了替父親治病,他背著爹下山、花1個多小時在崎嶇的山路行走,所以他積極爭取道路建設(shè)。
能讓申周和申學(xué)科及其他村民"脫貧攻堅"的人是大漆村黨總支書記申修軍,他背負黨的使命和眾人期望(有時候還有埋怨),到處奔波忙碌。


雖然是部紀錄片,但小美認為可貴的是,這部片仍保留人民vs政府的拉鋸和對黨的小玩笑,像是申修軍的口頭禪:「黨的陽光照射大地」就讓現(xiàn)場觀眾捧腹,說到捧腹,雖然"脫貧攻堅"是個沈重議題,但村民樸實自然的日常對話,卻讓人莞爾,有人還做了統(tǒng)計,90分鐘的電影,觀眾笑了28次。
《出山記》從2016年的冬天拍到了2017年,劇組和村民生活了超過300天,面對窮困的部落,焦波和其團隊并沒有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整部片以"平視"的角度紀錄這一切,這也反應(yīng)了人和人之間的尊重,電影透過3個故事,反映了脫貧攻堅的角度和難度,小美覺得相當(dāng)值得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