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金石教育分享|邁克·李導演推薦的10部好電影(上)
英國導演邁克·李作為享譽世界電影節(jié)的大師,他體察入微的觀察力與從不循規(guī)蹈矩的個性令關注真實生活與表演質量的觀眾心馳神往。他的影片不僅娛悅觀眾,同時還啟迪人們認識自己的生存條件和與生俱來的力量與弱點。代表作品有《又一年》《無憂無慮》等。

這位英國導演他不僅是一個偉大的導演,也是一個影迷,他喜歡談論電影,以下便是他推薦的十部好電影。
1.《亂世兒女》(1975)

故事發(fā)生在18世紀,講述了愛爾蘭青年巴里為從軍旅底層走進上流社會,想方設法與貴族寡婦林登夫人結婚,開始了一場人生賭局的故事。
盡管發(fā)行時沒有獲得巨大成功,《亂世兒女》被認為是斯坦利·庫布里克的杰作之一。這部電影所有的場景都是在燭光下拍攝的,以達到更真實的效果。這與那個時代人工照明的古裝劇大相徑庭,后者通常在布景上拍攝。
2.《大移民》(1970)

《大移民》是由揚·特洛爾執(zhí)導,馬克斯·馮·西多、麗芙·烏曼等主演的電影。
它講述了一群瑞典移民在19世紀前往美國尋求更好生活的故事。然而現實比他們想象的要殘酷,他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障礙。雖然有時很殘酷,但從根本上講,這是一個充滿希望和韌性的故事,值得一看。
3.《蚊子是怎么生活的》(1912)

是一個無聲動畫短片,漫畫家導演的電影溫瑟·麥凱。這是一部6分鐘長的電影,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前提:一個疲憊的男人想睡一會兒,但一只異常大的蚊子一直纏著他。有共鳴,對吧?它可能看起來不怎么樣,但這部電影是最早的動畫電影之一,也許是最古老的故事連貫的電影。
這部電影發(fā)行時很受觀眾歡迎,可能是因為它戲謔的語氣。一些觀眾發(fā)現這個動作如此逼真,以至于他們認為它根本不是真正的動畫。他們中的一些人指責他使用攝像機,而不是插圖,來實現這一效果。
4.《我是古巴》(1964)

《我是古巴》是由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執(zhí)導的電影。故事發(fā)生在革命前的古巴,講述了受到政治和社會動蕩影響的四個角色的生活。
影片采用游記的形式,把廣大古巴人民處理成“男主角”,而古巴本身似乎就是“女主角”,而美帝國主義是當然的反角。
這部電影部分是宣傳,但它因其引人注目的視覺效果而受到稱贊。卡拉托佐夫創(chuàng)新性地使用了跟蹤拍攝,通常使用復雜的相機設置。
5.《朱爾斯和吉姆》(1962)

《朱爾與吉姆》是由弗朗索瓦·特呂弗執(zhí)導的電影。故事發(fā)生在一戰(zhàn)期間的法國,兩個年輕的朋友愛上了同一個女人。朱爾捷足先登與凱瑟琳結婚。一戰(zhàn)爆發(fā),兩個好友各為其祖國參戰(zhàn),都擔心在戰(zhàn)場上遇見對方。戰(zhàn)后,吉姆來到德國與朱爾、凱瑟琳一家會面,三人間發(fā)展出既曖昧朦朧但又真誠熱切的復雜關系。在多次感情反復后,凱瑟琳與她心愛的吉姆一起共赴死亡之約,徒留下孤獨傷心的朱爾獨自懷念。
這是對那個時代的波希米亞亞文化的生動描繪,當時戰(zhàn)爭的殘酷現實還沒有深入人心。它在風格上也是實驗性的,使用跳躍剪輯和其他非正統(tǒng)的剪輯選擇,并輻射出與法國新浪潮同義的一般的朋克態(tài)度。
這里是磨金石教育,希望我的分享能夠給你帶來足夠的幫助,喜歡剪輯、影視的小伙伴們可以關注我,每天都會更新相關的干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