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仙槎】伊人如玉,眠于幽谷——良渚博物院行記


(本文約3900字,42圖,預(yù)計閱讀需26分鐘)
買了車票,在杭州的日子就正式進入倒計時。然而晚上突然又想起良渚博物館,這么著名的建筑,大衛(wèi)·奇普菲爾德又剛剛獲得了普利茲克獎,還是該去看一看的。一算時間,中午的車,一上午來回竟也來得及。于是趕忙約好了票,早上八點多踏上了地鐵。

從沈塘橋坐二號線良渚方向,大約半個小時就到了終點站。從車廂出來,早看見車站的柱子被裝飾成玉琮的模樣,這地面之上也就不能不是大名鼎鼎的良渚了。

天怎么能那樣藍,樹怎么能那樣綠,云怎么能那樣白?響晴的太陽下,所有顏色都那樣純凈得像圖畫一般,連寬寬的馬路也像是白云綠樹間渾然長成,同自然一樣的澄清,建筑物的玻璃也反射湛藍的倒影,亮晶晶的和藍天一色。到博物館還有一段路程,出租車行走在綠樹的濃陰下,滿世界都是透明的綠,一些玲瓏的小建筑在樹叢后滑過。一切都是晶瑩幽靜,像個遙遠的童話世界,與西湖的詩情畫意、銀泰的燈火輝煌相比,又別是一種夢幻感覺。


七八分鐘后車停下來,右邊矮矮一抹白亮的石墻,橫陳在碧綠平展的草坡與矮樹之后,安詳?shù)孟裨诤?。墻的顏色略見斑駁,遠遠看去竟像是玉的肌理,在日光下輝映明媚的微光。這就是慕名已久的目的地了。


小廣場末端,一道石橋平平的把人引向博物館入口。這小橋同建筑是一樣的體態(tài)與色澤,安安穩(wěn)穩(wěn),不爭不搶的平臥在窄窄水面上,綠樹在橋上灑下一塊半圓的濃陰,像半塊玉璧。上了橋,也就隔絕了外界,徹底進入了博物館的這片青山綠水間。前看無非白墻綠樹,環(huán)望盡皆碧水青山,這樣的環(huán)境里,誰能再想起外面還有什么世界?山水完全美成了抽象的圖畫,建筑成了圖畫里唯一的實體與空間。


橋那邊只看見簡單的兩個體塊,高度上有些錯落,也就有了韻致,迎面開一個方正的大門洞,后面原來是墻體圍合的庭院,一棵樹從里面露出半邊面孔。越走越近,門洞里露出了后面建筑錯落的體塊,以及上面瓦藍的天空,在光影中勾勒出簡潔而鮮明的幾何輪廓,加上樹的有機形態(tài),明與暗、曲與直、藍綠與灰白、純色與紋理,都強烈的對比著,形成一幅變幻的構(gòu)成畫。門洞旁立著博物館的簡介和平面圖。它的故事,良渚的古老傳奇,博物館的美輪美奐,人間天堂的千載風(fēng)姿,就都從這里正式開始。



平面圖早就抄繪過了,現(xiàn)在又一次低頭看這地圖,抬頭看看眼前的建筑,有種案例活了的感覺。典型的條形并置的平面邏輯,四個條形錯動排列,長軸近乎南北向。走進這個門洞,就是“第二條”的一端,博物館的入口庭院。往右走,石墻下一排落地玻璃,明確的標示出這才是場館入口,就在這里檢票入館;玻璃深深凹進,使上面石墻明顯突出,更增強了體積感,但體積不大,顏色又淺,紋理也輕盈,所以不顯得滯重,畢竟良渚以玉聞名,博物館也以玉為靈感,而玉是溫潤靈秀的。


現(xiàn)在是沿著“第二條”往北走。入館自然先是門廳。迎面一扇照壁,寫著博物館的主題句:良渚是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大廳左邊是游客中心,右邊是臨時展廳。


右轉(zhuǎn)進臨展廳,就到了“第一條”,從平面圖可以知道,“第一條”除了臨展廳就是后面的辦公區(qū),與對外區(qū)域分隔開。這時臨展廳正在展出《禮記——中原夏商周禮樂文明展》。展品自然是與三代禮樂文明相關(guān)的禮器之類。雖然主要是來看建筑,也少不得走馬觀花一下展品,注目就發(fā)現(xiàn)很多都來自河南,不是河南博物院,就是二里頭殷墟之類,倒也難怪,標題就說了是中原,而夏的偃師二里頭,商的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安陽殷墟,周的雒邑,這些三代的都城都在河南。展廳就是方方的大房間,從平面圖就能看出來,但內(nèi)部用隔墻劃分得很豐富。


出來,還是回到門廳,也就回到了“第二條”,于是又面對那面照壁,它對游客說:看看我華美的身姿和中正的位置,我身后掩藏的才是正殿,是良渚最奇麗的秘密!于是繞過它,繼續(xù)在“第二條”前進,后面果然是第一展廳,良渚博物院正式展開了它的前言。展廳依然是簡單的矩形,內(nèi)部作豐富的劃分,良渚博物館造型簡潔,各個展廳基本都是這樣,但組合起來,銜接、交錯、顧盼、牽連,就變化出那樣豐富的效果。第一展廳展示的是良渚先民的生活資料,各種石器、骨器,以及民居建筑等。


自然就按照設(shè)計的觀展路線走,于是從第一展廳出來,就是“第二條”末端的小庭院,種著一些矮矮的棕櫚樹,草地間還點綴著三角形的乳白色石片,上面鑿出圓孔,顯然是模仿玉器。庭院四周圍著一圈柱廊,但被攔住,立牌上寫著“辦公區(qū)域觀眾止步”,是的,再往里走就到了“第一條”中的辦公區(qū)了。大衛(wèi)把辦公區(qū)集中放在建筑一角,與公共區(qū)域分隔,并用一個小庭院過渡。

于是就只能左拐,進入另一個院子的一端。兩個院子以角部銜接,既相貫通又涇渭分明。這時就到了“第三條”。這是一個狹長的水院,除了淺淺的水池外,就只有水中的石飾,以及稀疏的幾片睡蓮、幾條小魚,從端部看過去,極其深邃清幽。水池倒映出狹長的藍天、雪白的墻柱、簡潔的柱廊,干凈而又耐看,陽光灑下斜斜的陰影,在地面上描繪出柱廊的形狀,又被水池反射到柱廊的天花板上,蕩漾得頭頂也是柱影和水光。游魚不時點一圈漣漪,更顯得庭院幽靜。水中的石質(zhì)裝飾與上個院子不同,是玉璧形狀的,不規(guī)則的散落在水中,使水池不至于空疏,又顯得自然靈動。有點石汀步的韻味,與鏡子般的水池結(jié)合,寂靜而悠長的,使院子生出點若有若無的禪意。誰能想到石頭的樂曲,竟這樣靈動的敲出玉的溫潤平和?像一個白衣蹁躚的隱士,半睡半醒在山水間,這一汪水院就是他微啟的藍睛,將明月清風(fēng)納入襟懷,純凈得不反射一絲塵煙,只有天的藍、云的白。
右轉(zhuǎn)再進室內(nèi),就是第二展廳。第二展廳橫跨了“第三條”和“第四條”,但實際上內(nèi)部還是按條形的邏輯分隔成兩個矩形的大間。這個展廳展示的是良渚古城的營建,以及有關(guān)世界早期城市建設(shè)的知識。廳中擺放著古城的沙盤,上面說:“良渚古城的布局,與后世都城‘宮城、皇城、郭城’的三重結(jié)構(gòu)體系類似,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qū)早期城市規(guī)劃的典范。”
在第二展廳中進入“第四條”。再接著就來到了第三展廳。第三展廳題為“玉魂國魄”,良渚的玉文化就在這最后一個展廳登場。廳內(nèi)展品清一色是剔透的玉器,幾千年前的人類,竟已能把玉雕琢得那么美。大衛(wèi)也就從場館的主題產(chǎn)生靈感,將整個建筑設(shè)計成一件質(zhì)樸又玲瓏的玉雕。
第三展廳后又有一個小方廳,是整條觀展流線的結(jié)束。C形的隔墻擋住下一道門,展開一道環(huán)抱觀者的長卷,展出一些有關(guān)良渚的文獻資料,向兩側(cè)繞過隔墻,拐過長長的走廊,才到出口。這個小廳,同樣用建筑材料的紋理極力營造玉的質(zhì)感,而在墻體與地面、頂棚的交接處,大約是或用燈具、或開細窗,照亮空間的邊緣,也仿佛瑩潤的美玉,浮漾著微光。
然后是最后一個庭院。與第二個同樣狹長,種著灌木和小樹。向左看,其實又是與水院角對角連通,堅硬石材的建筑,竟做得這樣透氣,真是把玉的至堅與至潔表現(xiàn)到了極致。樹下同樣是石材的點綴,這次是細長的石條,安靜的臥在淺草間。日光一照,白晃晃的泛著銀光。真難為設(shè)計師和施工者,能選到、采集到這樣美麗的材料。博物館內(nèi)部的這三個庭院,每個都使用石頭做點綴,質(zhì)地一致而形狀不同,取得統(tǒng)一的同時,使三個庭院有了不同的個性,也好像在炫耀著良渚玉文化的多姿多彩。
左邊有一扇門,必然就是流線末端的紀念品商店了。東西倒是精致有趣,雖然最終沒買什么,竟然也轉(zhuǎn)悠了好大一會兒。紀念品商店與母嬰室、衛(wèi)生間在一起,同樣連通著門廳,這樣,輔助空間同時連接觀展的始末兩端。良渚博物館的流線真是干凈又靈通。
不舍得就這么走,從商店回到門廳,又把流線走了一遍。并且又發(fā)現(xiàn)原來臨展廳側(cè)面還有個游戲室;第二展廳端頭有球幕影院。


已經(jīng)十點半多,再不走就趕不上高鐵了?;氐降谌齻€庭院,沿著右邊的柱廊向外走,出口從樹隙間隱約的露出來。墻上裝飾著圓形或半圓形的圖案,圓心有古老的紋樣。陽光把樹影投下來,走廊的半邊都是斑駁的金光。走完這個庭院,建筑的橫向開口形成一個大幅畫框,外面的山光水色直逼進來,再次鋪展成一幅流動的彩畫,建筑成為陰影中精美的邊框,山水就出落得更加明艷了。還是一道石橋筆直的躺在水上,把游賞者送歸山環(huán)水抱中。左前方一棵格外高大的樹,濃綠得像是潑在畫布上,綠光淋漓的濺開好遠。


在橋上回頭望,建筑再次展示出錯落的韻律,體塊跳躍在一塵不染、清麗如洗的山水間,宛如玉磬清脆的叮咚。發(fā)現(xiàn)紀念品商店后面還有個露臺,在三個體塊間微微前伸出來,像玉石上一道工整的裂坎。


一條小徑通向旁邊的公路。一邊走,還是一邊回看,簡潔的體塊在視角的移動中變得如此豐富,不斷的起伏變換著形狀。出口這邊仍是一灣碧水,建筑直接躺倒在水中,在水中映出清晰的倒影。原來建筑的靈魂一分為三,一份自己保留,一份歸于山水,還有三分之一的靈魂,藏在這虛幻的光影中。若不是這山水的洗濯,石材的建筑怎能洇潤出玉的光澤;若不是這倒影的映襯,建筑和山水又怎能在現(xiàn)實之外更添一層遙隔的夢幻?王國維評詞,有“句秀”“骨秀”“神秀”之論,自然的諧和、光影的夢幻、氣韻的延展,當(dāng)是建筑之一神秀法門。這時已重新到了遠觀的距離,整個建筑全是玉石般晶瑩的質(zhì)感、斧斫般簡練的體塊、透雕般輕盈的庭園,如此完整、如此純凈、如此通透,仿佛本就是一塊璞玉,在這山水間天然長成,被路過的詩人隨手雕刻幾筆,還依舊安眠在山水中。而簡潔的線條、強烈的光影,又映襯得山水更加柔美、藍天更加明媚。山水滋養(yǎng)建筑,建筑也反哺了山水。

總平面

慶幸自己的臨時起意,感謝自己的說走就走,給這次杭州之行劃上了一個如此驚艷的句號。只是本來還約了附近王澍的版本館,但時間已來不及,不得不先取消了。倒也不要緊,又不是再不來了,杭州,怎能玩得完呢,短短兩三天只是眼波一轉(zhuǎn),她還有太多的美藏在琵琶后的延頸秀項、丹唇皓齒中。

打車回良渚站,還是童話般的滿目青山,怎會連公路都這樣干凈?太陽依舊在樹杪間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潺潺的金光流動著風(fēng)鈴的脆響。

圖/文|未勻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