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騙了全球70億人,揭開本世紀最大陰謀,鉆石是如何跟愛情掛鉤的?

壟斷是暴利唯一的源泉。
不管你是否已婚,是否買過鉆石,你一定都聽過這樣一句廣告詞:
「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
這句話就像是愛情魔咒一樣在人們心中扎根,
讓無數(shù)女人為鉆石瘋狂,讓無數(shù)男人為鉆石抓狂。

提起鉆石,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腦海里冒出的第一個字就是「貴」。
鉆石饑不能食,渴不能飲,寒不能衣,在顏值上,
似乎也沒有對其他珠寶形成什么碾壓級的優(yōu)勢,但價格卻冠絕四方。

鉆石為什么這么貴呢?僅僅只是因為稀缺嗎?
可如果我告訴你,鉆石其實一點都不稀缺,
在地球上甚至屬于過剩資源的話,你會作何感想呢?
根據(jù)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的數(shù)據(jù),目前全球已探明的天然鉆石儲量高達25億克拉。
2018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推算,
地表下90~150英里的克拉通根里(cratonic roots)蘊含著1000萬億噸鉆石。

那么為什么一克拉鉆石的價格依然動輒上萬,甚至十幾萬呢?
這還要感謝一家公司百年來的辛勤勞動。
這家公司依靠極致的壟斷,制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營銷騙局。
今天我們來聊聊這背后的故事。

鉆石一詞來源于古希臘語「Adamant」,意為「不可侵犯之物」。
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期的鉆石開采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古印度。
那時,當?shù)厝嗽谟《瓤死锵<{河(Krishna River)附近挖出了這種透明奪目、
又堅硬無比的石頭,把它奉為神物,作為權力的象征獻給貴族。

印度開始交易鉆石則是在公元前4世紀左右,
但直到公元15世紀前后,鉆石才在歐洲上層階級流傳開來。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印度都是鉆石唯一的產(chǎn)地。
18世紀開始,印度的鉆石開采業(yè)逐漸衰落。
不過,1725年,人們在巴西的特烏科(Tejuco)發(fā)現(xiàn)了鉆石礦,
該地后來直接被改名為了Diamantina(迪亞曼蒂納)。
在這之后巴西就成為了世界的主要鉆石供應國。

1850-1859年間,巴西的鉆石產(chǎn)量達峰,平均年產(chǎn)量達到了30萬克拉。
由于產(chǎn)量供給充足,鉆石也不再是僅僅供王公貴族們享用的稀缺品了,
只要有錢,不管你身份如何,都可以在市場上買到你看中的鉆石。
那時候的鉆石和很多其他珠寶一樣,只是一種比較漂亮的裝飾品而已,
并沒有今天「寶石之王」的地位,事情發(fā)生變化是在1870年左右。
那時,巴西的鉆石年產(chǎn)量下跌到不足1萬克拉,而在南非又發(fā)生了一系列戲劇性的故事。
傳奇的開始

1860年左右,一對來自荷蘭的兄弟迪德里克·戴比爾Diederik Arnoldus De Beer
和 約翰內(nèi)斯·戴比爾Johannes Nicolaas De Beer來到南非北開普省地區(qū),
以50英鎊的價格買下了一個農(nóng)場,共同經(jīng)營。
農(nóng)場就以兄弟倆的姓氏,后面加s,命名為了De Beers戴比爾斯農(nóng)場。
十年后的一天,兄弟倆在農(nóng)場勞作時,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一個碩大的鉆石礦。

此前不久,當?shù)匾粋€名為阿德里安.范.維克(Adriann van Wyk)的農(nóng)民,
剛在自家位于北開普省金伯利(Kimberley)的農(nóng)場里發(fā)現(xiàn)了鉆石礦,
阿德里安也因此賺的盆滿缽滿。
有了先例,戴比爾兄弟知道,只要守住他們家的鉆石礦,飛黃騰達不是夢。
可還沒等他們想明白該怎么挖鉆石,英國人就來了。
面對英國政府的施壓,戴比爾兄弟只能同意以 6000多英鎊的價格,把農(nóng)場賣給了英國人。
幾經(jīng)轉(zhuǎn)手,農(nóng)場最終來到了英國殖民者塞西爾·羅茲(Cecil Rhodes)手中。

羅茲知道,鉆石和黃金、煤炭都不一樣,鉆石是珠寶,
越稀有、越珍貴,控制住鉆石流入市場的數(shù)量,才能借機抬高鉆石的身價。
怎么控制數(shù)量呢?唯有壟斷源頭。
起初,當?shù)卣?guī)定,每個礦主只能開采30英尺的范圍。
鉆石礦的早期開采比較容易,但隨著礦坑越挖越深,開采難度也越來越大。

發(fā)現(xiàn)這一問題后,羅茲便開始游說周圍的礦主,提出合并開采的想法。
大伙分工干活,有人專門負責開采,有人專門負責礦山服務,處理排水排污等問題。
1876年,當?shù)卣艑捔?0英尺的開采限制,允許聯(lián)合公司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開采。
到了1878年,當?shù)卦镜?600多個小礦主已經(jīng)合并成了96個公司。
1882年時,僅剩下50多家公司。

后來,羅茲干脆拉來了第一代羅斯柴爾德男爵內(nèi)森(Nathan Rothschild, 1st Baron Rothschild)的投資,
一舉收購合并了南非所有鉆石礦開采公司,并于1888年3月12日,
以De Beers戴比爾斯為名成立了鉆石礦業(yè)公司。

如羅茲所愿,在此后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戴比爾斯幾乎壟斷了全球鉆石開采的的源頭。
令人唏噓的是,由戴比爾斯產(chǎn)生的難以計數(shù)的財富里,
只有 6000 英鎊和一個名字,與它最初的發(fā)現(xiàn)者有關。
1902 年,羅茲去世時,戴比爾斯已經(jīng)掌控了全球 90% 的鉆石礦產(chǎn)。

不過公司的第二代掌門人恩斯特·奧本海默(Sir Ernest Oppenheimer)才是真正帶領戴比爾斯進入黃金年代的人。
江山易主
1880年,恩斯特·奧本海默(Sir Ernest Oppenheimer)出生于德國的一個底層猶太人家庭。
為了生計,16歲時,恩斯特就和哥哥伯納德·奧本海默Bernard Oppenheimer遠赴英國倫敦,干分揀鉆石的活。

年紀輕輕的恩斯特有一項獨特的本領,那就是能以肉眼加上天生的直覺,分辨出鉆石的品質(zhì)。
在那個檢測儀器還不甚發(fā)達的年代,這可是一種很值錢的才華,
似乎也注定了恩斯特要在鉆石的世界中翻云覆雨。
1902年,一個誘人的故事將恩斯特吸引到了南非。
據(jù)說,南非一個牧羊小孩在路邊撿到了一顆漂亮的石頭,
后來小孩用這塊石頭換了1輛篷車、10頭牛和500只肥羊。
而這塊石頭就是重達83.5克拉的「南非之星」。

在以后的日子里,南非之星成千上萬倍地翻著自己的價值。
南非之星的發(fā)現(xiàn)引發(fā)了歐洲人到南非淘鉆石的熱潮,
恩斯特正是隨著這股熱潮來到南非的。
恩斯特剛到南非不久,南非約翰內(nèi)斯堡地區(qū)(Johannesburg)就傳來了一個驚人消息,那里發(fā)現(xiàn)了新的鉆石礦,而且儲量頗豐。
羅茲去世后,De Beers當時的當家人名叫Francis?Oats弗朗西斯.奧茲。

奧茲一開始還以為這就是個假消息,于是派手下到約翰內(nèi)斯堡查探。
沒想到,幾天后,手下大驚失色地匯報說,這是一個價值連城的新礦,
戴比爾斯必須把這個礦搞到手,否則落入他人之手,
必然會對戴比爾斯的鉆石霸權構成威脅。

這個新礦叫做?Premier Mine普列米爾礦,發(fā)現(xiàn)者托馬斯.庫里南Thomas Cullinan是一個建筑商。
他拒絕將礦產(chǎn)出售給高傲的巨頭戴比爾斯,而是選擇自己開采,然后把鉆石賣給兩個獨立的經(jīng)銷商。
這兩個人正是恩斯特和他的哥哥伯納德Bernard。
就這樣,兄弟倆開始撬動戴比爾斯的根基。
僅一年后,Premier Mine普列米爾礦的產(chǎn)量就發(fā)展到了75萬克拉,相當于戴比爾斯年產(chǎn)量的三分之一。

1905 年 1 月,Premier Mine普列米爾礦中開采出了迄今為止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鉆石原胚。
礦主Thomas Cullinan托馬斯.庫里南以自己的姓氏將鉆石命名為「庫里南鉆石」((Cullinan Diamond))。

這顆鉆石重達3106克拉,后來被磨成了9粒大鉆石(Cullinan Ⅰ—Ⅸ)和96粒小鉆石。

最大的一顆庫里南一號(Cullinan Ⅰ)(重達530.2克拉)被鑲嵌在了象征英國王權的權杖上。

庫里南二號(Cullinan ⅠI)(重達317.4克拉)則被鑲在了大英帝國王冠上。
作為庫里南鉆石的獨家銷售商,奧本海默兄弟不僅大賺了一筆,還因此名聲大噪。
猶太人經(jīng)商的天分,我們在之前的視頻里已經(jīng)詳細講過了。
恩斯特在商業(yè)敏銳度上,絲毫不遜色于羅茲,而在政治手段上,甚至還略勝于羅茲。

經(jīng)商的同時,恩斯特還不忘大量結交各國的政界人物,為自己商業(yè)帝國的發(fā)展壯大鋪路。
之后成為南非總理的史末資(Jan Smuts)將軍是恩斯特的座上賓。
采礦工程師赫伯特·胡佛 (Herbert Hoover),也就是后來當上美國總統(tǒng)的那位,是恩斯特的好友。

1906年,恩斯特迎娶了倫敦股票交易所主席約瑟夫.波拉克Josef Pollak 20歲的女兒瑪麗(Mary Lina Pollak father)。
Mary然放棄了劍橋的學業(yè),隨恩斯特來到南非。
后來,他們有了兩個可愛的兒子哈里(Harry Oppenheimer)和弗蘭克,
不過小兒子弗蘭克20多歲時就因為一場意外,不幸喪生了。
1912年,恩斯特被選為了南非鉆石之城金伯利市的市長。

1917年,恩斯特拉上了美國投資銀行家約翰.皮爾龐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也就是J.P. Morgan,
在南非成立了「英美資源公司」(Anglo American PLC?),
并利用政商關系,拿下了位于德屬西南非洲(納米比亞)的一片鉆石礦區(qū)。
這個礦區(qū)因為地形險惡以及一戰(zhàn)的原因,尚未得到開發(fā),但恩斯特堅信其潛力無限。
事實證明他確實賭對了。

1921年,恩斯特被封為英國爵士。
1924年,恩斯特成為南非國會議員。
20 世紀 20 年代,官場得意,生意場上更得意的恩斯特,鉆石生意做得風聲水起。
羅茲留下的「De Beers」被他打得節(jié)節(jié)敗退。
不過,這僅僅只是開始,恩斯特真正的目標是鳩占鵲巢,吃下「De Beers」。
他一面繼續(xù)大量購買新興的鉆石礦,一面悄悄收購戴爾比斯的股份。

戴爾比斯的鉆石毛胚市場份額不斷下滑。
1926年,戴比爾斯不得不主動找恩斯特談判。
此時的恩斯特早已羽翼豐滿,他直截了當?shù)卣f出了自己的訴求:入主戴比爾斯董事會。
1926年7月,戴比爾斯的董事們同意了與恩斯特進行股權置換。
恩斯特用手上「英美資源公司」(Anglo American PLC?)的股份,
賭上全部家當,通過置換股權的方式獲得了戴比爾斯的控制權。

1929年12月,恩斯特終于坐上了戴比爾斯集團主席的位置。
羅茲去世27年后,南非鉆石業(yè)迎來了一個新的霸主。
壟斷 VS 暴利
和羅茲一樣,恩斯特也信奉「壟斷創(chuàng)造暴利」,他甚至說過:
「常識教會我們提升鉆石價值的唯一方法就是使它們變得稀缺,就是減少產(chǎn)量」。

我們在之前的視頻中曾經(jīng)講過,1929年到1939年間,規(guī)模空前的大蕭條席卷全球。
那段日子,到處都是丟了工作想跳樓的人,哪里還有人買什么鉆石。
戴比爾斯的董事們都提出了降價保命的策略,
恩斯特卻覺得這個idea太low了,對市場沒有一點掌控力,
他決定要將「鉆石價值理論」進行到底。
1930年,恩斯特宣布關閉旗下大批礦場,停止生產(chǎn)鉆石,以此保護市場上鉆石的價格。
此后三年,世界鉆石年產(chǎn)量從2200萬克拉驟降到1.4萬克拉。
為節(jié)約成本,恩斯特不得不大批裁員。
鉆石分揀員們整天提心吊膽,生怕那天飯碗不保。
南非礦業(yè)哀鴻遍野。
面對嚴重的失業(yè)情況,南非政府都坐不住了。
憤憤不平的礦業(yè)部長給恩斯特下了「最后通牒」,
警告他說:你要是再這么為所欲為,就要把戴比爾斯國有化!

可恩斯特是誰啊,英國、美國、南非的政商大佬們都是恩斯特的老鐵,
由他和J.P. 摩根一手創(chuàng)立的「英美資源公司」還控制著大量金礦和有色金屬礦產(chǎn),
礦業(yè)部長的這個警告對他來說連毛毛雨都算不上。
恩斯特的強硬作風成功地在經(jīng)濟危機中穩(wěn)住了鉆石的價格。
價格不下跌,戴比爾斯的股價就沒有太難看。
1934年,恩內(nèi)斯特在倫敦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中央統(tǒng)售機構CSO(Central Selling?Organization),
目的是聯(lián)合全世界所有鉆石出產(chǎn)商,統(tǒng)一經(jīng)銷鉆石。
此后的數(shù)十年里,全球80%的鉆胚是由CSO經(jīng)銷的。

具體操作上,各國鉆礦企業(yè)會按照合約限量開采鉆石,
然后將產(chǎn)出的鉆胚統(tǒng)一送到倫敦的CSO,
戴比爾斯公司的數(shù)百名專業(yè)分選員會對這些鉆胚進行分揀、定價、和收購。
之后戴比爾斯再把這些鉆胚出售給來自世界各地的鉆石切割商,
經(jīng)切磨后,鉆胚就變成耀眼的鉆石了。
把控全球鉆石礦源頭后,戴比爾斯又發(fā)明了「看貨商系統(tǒng)」,
即只允許行業(yè)頭部的125個鉆石切割公司向其直接購買鉆胚,
這些頭部公司也被稱為「戴比爾斯125」。

每年戴比爾斯會舉辦10次看貨會。
看貨會上,戴比爾斯會將品質(zhì)、大小各異的鉆胚放進一個密封的塑料袋里,讓「戴比爾斯125」盲選。
要知道,每袋鉆胚標價動輒幾百萬美金,開箱之后不滿意,根本沒有退換的余地。
完全就是上游對下游企業(yè)的PUA。
然而,面對如此苛刻的采購條件,鉆石切割商們也只能接受。
因為,只有加入戴比爾斯的這套體系,才有資格做鉆石生意。

在恩斯特的精心維護下,這套壟斷體系一直運行到20世紀90年代。
壟斷帶給戴比爾斯的好處顯而易見:
一旦出現(xiàn)其他鉆石公司,德比爾斯就釋放大量鉆石儲備,
令鉆石價格暴跌,迫使對方破產(chǎn)或投降,此后再逐漸抬高鉆石價格。
這使得任何新入局者都很難掀起任何風浪。

恩斯特的大兒子哈里(Harry Oppenheimer)完美繼承了老爹的商業(yè)天賦,在營銷方面甚至更勝一籌。
1938年8月,為進一步開拓美國市場,
Harry Oppenheimer在摩根財團的安排下,去紐約見了艾爾耶N. W. Ayer & Son廣告公司。
艾爾耶N. W. Ayer & Son為戴比爾斯制定的廣告策略是將鉆石與愛情的綁定,
讓女人相信只有鉆石能代表矢志不渝的愛情,讓男人相信只有鉆石能給女人驚喜。
艾爾耶先是聘請了一大批小說作家和寫手,讓他們編造各種浪漫故事,
劇情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故事中一定要有一個情節(jié):
男女主角終成眷屬,男主角把鉆石戒指作為定情信物送給了女主。

這幾乎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廣告軟文,這種營銷策略直到今天依然非常流行。
隨后,戴比爾斯又花了巨額廣告費,把鉆石安插進電影,
每當風度翩翩的男士在心愛的姑娘面前單膝跪地求婚時,就一定會掏出鉆戒。
不管在哪個年代,明星的帶貨能力都是最強的。
鉆戒不但要買,買的越大,就代表你的求婚越有誠意。
一套組合拳下來,三四年的時間里,
美國的鉆石銷量上升了55%,要知道那還是在二戰(zhàn)時期。
1945年,二戰(zhàn)結束。

1946年出,戴比爾斯買下了125份報紙的版面,
請了幾十位好萊塢明星代言,大肆宣傳鉆石。
為防止人們倒賣二手鉆石,艾爾耶N. W. Ayer & Son又提戴比爾斯想出了那句流芳百世的廣告語:

這句話后來被香港的文學鬼才黃霑zhān翻譯成了人盡皆知的「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
這話就是在勸你,買了鉆石就不要想著有一天把它轉(zhuǎn)手出售了。
就算賣,也不會有人接手,因為那是你的愛情,那不是我的。
1947年,戴比爾斯還派出講師,去全美國各大高中,辦講座、演話劇,
巧妙地植入「鉆石 = 愛情」的公式,讓廣大高中生還沒到結婚的年齡,就開始渴望鉆石。
你以為戴比爾斯的營銷戰(zhàn)略到這兒就結束了嗎?
那你也未免太小看他們了,戴比爾斯不僅可以培育市場,
甚至可以根據(jù)需要,調(diào)整策略,反控市場。
1957年,恩斯特·奧本海默(Sir Ernest Oppenheimer)在南非約翰內(nèi)斯堡去世,
他的長子哈里·奧本海默成了戴比爾斯的新任掌門。

20世紀50年代,蘇聯(lián)西伯利亞地區(qū)一個叫米爾尼(Mirny)的小鎮(zhèn)上,發(fā)現(xiàn)了一座巨大鉆石礦。
蘇聯(lián)工業(yè)實力超強,開采鉆石的速度遠超戴比爾斯,
戴比爾斯深知一旦蘇聯(lián)的鉆石大量流入市場,鉆石價格必定要暴跌。
于是,戴比爾斯迅速找到蘇聯(lián),提議說由戴比爾斯全面接盤蘇聯(lián)的鉆石,
雙方共同控制鉆石的產(chǎn)量,有錢大家一起賺。
蘇聯(lián)欣然接受了這個提議。

可問題是蘇聯(lián)盛產(chǎn)的是個頭小的碎鉆,不少蘇聯(lián)鉆在未加工的狀態(tài)下,
個頭都小于半克拉,加工后就更小了,這可怎么賣呢?
反復思量后,戴比爾斯一改之前「鉆石越大越好」的宣傳策略,
口號變成了「碎鉆一樣高貴」、「高凈度的小鉆石,
通過高水平的切割工藝,價值不輸大克拉的鉆石」。
20世紀60年代,在戴比爾斯的推廣下,鉆石4C標準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4C是切工(Cut)、顏色(Color)、凈度(Clarity)和克拉重量(Carat)四個單詞的縮寫。
最初,是由美國寶石研究院GIA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

但戴比爾斯對4C標準的推廣力度比GIA還要大,以至于后世許多人都誤以為是戴比爾斯提出了4C。
戴比爾斯之所以推廣4C,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碎鉆也能賣得出去。
在4C標準中,克拉重量雖然還是評判鉆石價值的最重要維度,
但個頭不夠,還能用切工、凈度和顏色來湊。
什么圓形切工、公主形切工、枕形切工、雷迪恩切工,
總之就是工藝越復雜,鉆石越純凈,越無雜質(zhì),賣得就越貴。

但說實話,一般人是很難看得懂鉆石的切工、凈度和顏色的。
看不懂沒關系,能看懂證書就行。
4C標準大行其道后,在戴比爾斯的協(xié)助下,
GIA開始給每一顆鉆石頒發(fā)證書,相當于每一顆鉆石都有了一個身份證,
上面詳細記錄了這顆鉆石的各項參數(shù)指標,讓消費者心甘情愿為高溢價買單。

至今為止,全世界鉆石珠寶的銷售依然依賴于GIA證書。
隨著小于25分的碎鉆大量流入市場,鉆石也徹底征服了社會各個階級的人。
大的好的鉆賣給富人,碎的小的鉆賣給窮人。
當一種商品被提升到了文化習俗的高度,
那么賣商品的人擁有的就是宗教般狂熱和虔誠的信徒。
然而,絕大多數(shù)人都只看到了鉆石閃耀和昂貴的一面,
卻不知道它的另一面也可能是戰(zhàn)爭、屠殺、和血腥。
鉆石給戴比爾斯帶來無盡利益的同時,也給廣袤的非洲大地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血鉆

2006年,一部由小李子主演的電影《血鉆》轟動全球。
電影中的人物雖然是虛構的,但故事發(fā)生的大背景卻是真實的。
正是通過這部電影,全世界的人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塞拉利昂鉆石背后的血腥故事。
所謂血鉆(Blood Diamond),并不是指血紅色的鉆石,
而是指在戰(zhàn)區(qū)開采,并非法銷往市場的鉆石。

因為開采過程充滿血腥,所以血鉆又被稱為血腥鉆石、或者沖突鉆石。
塞拉利昂(Sierra Leone)是西非的一個小國,
和南非一樣,這里也以盛產(chǎn)高質(zhì)量的鉆石聞名于世。
塞拉利昂(Sierra Leone)國土7萬多平方公里,有一半地區(qū)都是鉆石礦產(chǎn)區(qū)。
按理說,擁有如此豐厚的鉆石資源,當?shù)氐娜嗣駪摲浅8辉2艑Α?/p>
但事實上,塞拉利昂是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人均GDP常年排在世界倒數(shù)。
這是因為這里有一句幾乎無人不知的俗語「如果你想長命百歲,那么就別碰鉆石」。
在塞拉利昂,政府腐敗無能,軍閥混戰(zhàn)不斷,百姓隨時可能死于非命,而這一切,都和鉆石有關。
曾經(jīng)有一個《紐約時報》的記者探訪塞拉利昂非法鉆石基地后,寫道:
「塞拉利昂每賣1克拉的鉆石,就會有10個人死于非命。」

1462年,葡萄牙殖民主義者最先入侵了塞拉利昂,
此后荷蘭、法國和英國殖民者都像聞著腥味的貓一樣紛至沓來。
那時的塞拉利昂還沒有發(fā)現(xiàn)鉆石,西方殖民者之所以對它感興趣,是因為奴隸貿(mào)易。
到了1808年,英國已擠掉其他國家,獨占塞拉利昂沿海地區(qū)。
1896年,塞拉利昂全境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20世紀中期,二戰(zhàn)之后,英國對殖民地的控制力越來越弱,非殖民化運動發(fā)展蓬勃。

1961年4月27日,塞拉利昂宣告獨立,但依然選擇留在了英聯(lián)邦內(nèi),還繼續(xù)擁戴英國女王為元首。
直到1971年4月19日,塞拉利昂共和國才正式成立。
20世紀70年代是塞拉利昂經(jīng)濟最繁榮的時期,其原因當然是礦業(yè)的迅猛發(fā)展。

1972年,塞拉利昂開采出了重達969克拉的巨型鉆石,
總統(tǒng)西亞卡.史蒂文斯(Siaka Probyn Stevens)親自命將其名為「塞拉利昂之星」。
鉆石讓塞拉利昂的經(jīng)濟一夜起飛。
1979年的人均GDP突破了339美金,是當時中國人均GDP的將近2倍。
可成也鉆石,敗也鉆石。
「資源陷阱」的魔咒在塞拉利昂悄然顯靈。
所謂「資源陷阱」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擁有豐裕的自然資源,
卻難以實現(xiàn)經(jīng)濟增長,反而會出現(xiàn)經(jīng)濟水平低下的情況。
擁有豐裕的自然資源,意味著單靠出口就可以獲得巨額收入,
聽起來很美好,但這樣的國家或地區(qū)更容易「死于安樂」。

既然隨便拿個籮筐和鏟子,沿著河道隨便采鉆石就能一夜暴富,
那干嘛還要努力工作?這種想法很快彌漫整個塞拉利昂,
人們將土地拋荒,開始了淘鉆石的熱潮。
獨立后,好不容易稍有起色的農(nóng)業(yè)、工業(yè)體系一夜之間就撂停了。
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就很難關上。

不少政府官員和軍隊高層都直接組織自己的私人鉆石礦工隊伍,一條巨型的腐敗鏈條由此誕生。
塞拉利昂的首任總統(tǒng)西亞卡.史蒂文斯(Siaka Probyn Stevens)甚至鼓勵非法開采,
通過將采礦權出售給寡頭的方式大肆斂財。
這些錢無疑都流進了他的個人腰包。
1985年,80歲的史蒂文斯卸任總統(tǒng)時,個人資產(chǎn)已高達5億美元,
而國家卻一窮二白,瀕臨破產(chǎn)。

史蒂文斯的繼任者,新總統(tǒng)約瑟夫.賽義杜.莫莫Joseph Saidu Momoh
追隨了史蒂文斯的步伐,將腐敗進行到底。
1991年3月,前陸軍下士福迪.???Foday Saybana Sankoh)
打著「反對獨裁」和「民主改革」的旗號,發(fā)動了塞拉利昂內(nèi)戰(zhàn)。
次年,莫莫被政變推翻后逃亡外國,但內(nèi)戰(zhàn)并未就此結束。
各路軍閥為爭奪總統(tǒng)寶座和鉆石礦的控制權互相混戰(zhàn),
直到2002年,這場戰(zhàn)爭才在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的直接干預下平息。

長達11年的內(nèi)戰(zhàn),導致塞拉利昂國民經(jīng)濟完全崩潰,大部分城市都淪為廢墟。
至少5萬人死亡,200萬人流離失所,要知道塞拉利昂的總人口不過600萬。
不僅如此,由??祁I導的「革命聯(lián)合陣線」在內(nèi)戰(zhàn)期間殺人如麻,
強征娃娃兵入伍,行為令人發(fā)指。
內(nèi)戰(zhàn)結束后,雖然塞拉利昂政府致力于國家建設,
但由于內(nèi)戰(zhàn)造成的損失過于慘重,時至今日,塞拉利昂依舊未能擺脫貧困的狀態(tài)。
2000年,戴比爾斯與聯(lián)合國一起成立了「世界鉆石委員會」。

2001年又推出《金伯利進程協(xié)議》,以維護世界和平的名義,
呼吁大家不要購買戰(zhàn)亂國的鉆石。
不過,你可不要天真地以為《金伯利進程協(xié)議》就是鉆石商的良心發(fā)現(xiàn),
這背后可能還有更深層次的邏輯。
畢竟戴比爾斯再強悍也控制不了軍閥,
一旦軍閥大量出售鉆石,鉆石市場必然會失控,
這可能才是戴比爾斯最不愿意看到的。
保值的陷阱

大家去珠寶店買鉆石時,一定聽過導購員這樣的話術:
放心買吧,鉆石是很保值的,不行戴兩年之后賣掉,說不定還能賺一筆呢?
可鉆石真的保值嗎?如果你認為的保值是今年花2萬買了一枚鉆戒,
3年后2萬5賣掉,凈賺5000,那我只能說,你想太多了。
我們經(jīng)??吹街閷毜昊刭徸憬鹗罪椀模瑓s很少看到回購鉆石首飾的。

典當行倒是接受鉆石,但折當率一般為市場零售價的1/3。
近些年來,少數(shù)商家為了刺激消費者購買鉆石,推出了「鉆石回購」的促銷手段。
根據(jù)鳳凰網(wǎng)2013年的一篇報道,某珠寶品牌為爭搶客戶資源,
打出了「1克拉以下的鉆石三年后按原價保值回購,1克拉以上的鉆石五年后增值10%回購」的號口。
可現(xiàn)實情況卻是,鉆石回購的條件非??量?,表面不能有任何刮痕,還需要進行重新鑒定。
回購時,商家會扣除高昂的工本費、稅費等等,這樣算下來,投資鉆石根本不賺錢,大概率是會虧錢的。

不過不可否認,有些鉆石確實是能夠保值的,
但前提是克拉數(shù)要足夠大,品質(zhì)足夠好,最好還能是稀缺品種。
可問題是,能買得起這類鉆石的人,保不保值根本就不是他們關心的問題。
帝國的盡頭
說回戴比爾斯的鉆石帝國。
1985年,77歲的哈里.奧本海默從De Beers主席的位置上退了下來。

退休時,他并沒有把公司的最高指揮權交給兒子尼基.奧本海默(Nicky Oppenheimer),
而是讓非家族成員朱利安.湯姆森(Julian Ogilvie Thompson)執(zhí)掌了公司13年。
1998年的第一天,52歲的尼基才正式出任公司主席。
而哈里.奧本海默于2000年8月離開人世,享年92歲。

由于他生前反對種族隔離制度的堅決態(tài)度,
當時南非總統(tǒng)姆貝基(Thabo Mvuyelwa Mbeki)稱他為「南非的杰出兒子」,
是「最早在南非尋求種族和解的人之一」。
2004年,哈里入選南非最偉大的100位人物。
然而,另一邊尼基接手公司時,
戴比爾斯所締造的壟斷帝國已經(jīng)開始不受控制地搖搖欲墜了。
80年代之后,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先后發(fā)現(xiàn)了儲量豐富的鉆石礦,
戴比爾斯所能控制的鉆石原胚比例不斷下降。

事實上,1945年,二戰(zhàn)戰(zhàn)火甫熄,
美國司法部反壟斷局就曾對戴比爾斯提出過指控,控告其惡意操控市場價格。
但因為戴比爾斯是南非公司,其創(chuàng)立的中央統(tǒng)售機構CSO又在倫敦,
鉆石的轉(zhuǎn)手貿(mào)易都發(fā)生在美國之外,美國當局也奈何不了戴比爾斯。
不過,此后,戴比爾斯與美國司法部展開了綿延60年的、曠日持久的貓鼠游戲。
終于在90年代,美國司法部抓住了戴比爾斯違反壟斷法的真憑實據(jù)。
據(jù)美國司法部調(diào)查,戴比爾斯與美國通用電氣合謀,共同操縱了某種工業(yè)鉆石的價格。

2004年,戴比爾斯承認違反了美國的反壟斷法,并同意支付1000萬美元的罰金。
不過,這1000萬對于他們來說,就是小意思灑灑水而已。
因為早在2001年,戴比爾斯就與法國LVMH集團共同出資,
成立了一家高端奢侈品珠寶公司,
品牌名稱就叫做「戴比爾斯鉆石珠寶De Beers Diamond Jewellers」?,戴比爾斯與LVMH各占股50%。
尼基說,這是戴比爾斯為轉(zhuǎn)型邁出的關鍵一步。

從此,戴比爾斯不僅是鉆石原胚的供應商,也是奢侈品珠寶的零售商。
關于如此轉(zhuǎn)型的原因,尼基也毫不避諱地說道
「一個消費者只會拿出口袋里1%的錢購買鉆石,卻會拿出10%的錢購買奢侈品?!?/p>
在尼基的領導下,戴比爾斯的鉆石原胚市場份額雖然一路下滑到了40%,但利潤卻逐年上漲。
最重要的是,公司終于擺脫了壟斷者的惡名。
與此同時,進入21世紀之后,人造鉆石異軍突起,
成為了縈繞在鉆石巨頭們頭頂上的一片陰霾。
鉆石的成分其實非常簡單,就是碳。而地球上最不缺的也是碳。

天然鉆石,是在地球內(nèi)部高壓、高溫的條件下自然形成的一種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zhì)晶體。
另一種常見的、低硬度的、被用作鉛筆芯的石墨也是由單一的碳元素組成的礦物。
石墨與鉆石的區(qū)別就在于,前者擁有弱化學鍵,而后者擁有強化學鍵。
人造鉆石,也叫培育鉆石,則是通過從天然鉆石上刮下的薄片作為種子,
將其置入培育艙內(nèi),利用設備培育得出的。
在高溫高壓的培育艙內(nèi),種鉆周圍是高溫金屬溶液,溶液的上層是石墨。
在這種環(huán)境下石墨中的碳原子會從金屬原子中列隊走向種鉆,從而形成新的鉆石。
培育鉆石并非這一兩年的新技術。
早在1953年,瑞典電氣公司就最先合成出了40顆小粒鉆石。

但由于工藝不成熟,無法去除氮、鐵等雜質(zhì),導致培育鉆石色澤不一。
多年來,絕大多數(shù)培育鉆石都被用在了工業(yè)領域,并未對消費領域產(chǎn)生影響。
可近些年來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人造鉆石的品質(zhì)有了大幅提升,
甚至比天然鉆石雜質(zhì)更少、純度更高。
如今的培育鉆石和天然鉆石就好比「冰箱里的冰」和「河里的冰」,
可培育鉆石的價格卻只有天然鉆石的1/3。
根據(jù)《2020-2021全球鉆石行業(yè)報告》,
全球培育鉆石的毛胚總量達到了720萬克拉,其中300萬克拉產(chǎn)自中國,占比41.67%。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毛河光曾用一周時間培育了一顆2克拉的人造鉆石,
他讓學生拿到GIA估價,專家給這枚培育鉆石定價20萬美元。
面對來勢洶洶的培育鉆石,戴比爾斯又將廣告詞改成了
「Real is Rare,Real is Diamond」(真鉆罕有,真情難尋)。
意思是只有天然鉆才是真鉆。
可當人工鉆與天然鉆從品質(zhì)上難分伯仲,
差別只剩下一紙證書時,這紙證書又有什么意義呢?
2011年,在鉆石價格增長見頂?shù)囊荒辏?/p>
尼基.奧本海默(Nicky Oppenheimer)把奧本海默家族所持有的戴比爾斯40%的股份全部賣給了英美資源公司。
英美資源本來就是戴比爾斯的大股東,如今持股量增至85%。
而尼基則拿著數(shù)十億美金過起了閑云野鶴的退休生活。

偶爾閑來無事就參加一下慈善活動,儼然一副快樂富老頭的模樣。
本來說到這兒,今天的故事就該收尾了,
可收集資料時,一條新聞差點把我給逗樂了。
2018年,戴比爾斯宣布正式進軍培育鉆石產(chǎn)業(yè),
成立培育鉆石品牌LIGHTBOX,售價僅為天然鉆石產(chǎn)品的十分之一。
說好的「真鉆罕有,真情難尋」呢?這打臉會不會來得有點太快了?
不過想想也是,小孩子才做選擇題,像戴比爾斯這樣的巨頭當然是全都要啊。

100多年來,關于鉆石的營銷早已經(jīng)深入人心,
不管是天然鉆石還是培育鉆石,這顆小小的碳晶體早已被人們認定為踏入婚姻的敲門磚了。
不信的話,廣大男性朋友可以把我這支視頻給女友看一下,
我敢保證她看完之后還是會不屑地說一句:
「所以呢,你覺得給我看了這個,鉆石就不用買了,是吧?」
你還能說什么呢?為了家庭的和諧,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