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
“我不喜歡評價身邊的人,或者說,值得我評價的人不多。這句話本就是對他們自身的某種否定,我不喜歡否定身邊的人。
用過去的話來說,我生怕這些文字會成為她們心上的陰霾。
直到確認(rèn)她們不會再來看我了?!?/p>
在自我意識與集體意識糾紛的過程中,承諾,幾乎是少年保持清醒的唯一信念。盡管它會因內(nèi)容或形式的局限大多不會生效,但卻是自我最強而有力的存在證明。
“可承諾再重,也不抵時間的磨損啊?!?/p>
少年想起些不快往事,仿佛耳邊又再次傳來那時的質(zhì)問:你不也只是讓我傷上加傷嗎?
「那不過就是尷尬,不是嗎?」
「一點點困窘,一點點難堪,一點點惡意與失敗。它們不過是依附于生命皮毛上的一點點潰膿?!?/p>
「那是一種對錯誤的感知。若你向往崇高而自認(rèn)正確,那外部的恐懼是容易克服的......但自身的矛盾不是?!?/p>
書中大致是這么寫得。
少年在混亂的思潮中沉淪,日復(fù)一日,最終以蜉蝣之姿迎來他的第一任租客。
這不公平,少年想到。對方的旅途才剛剛開始,充滿未知、恐懼和期待,可自己卻愈發(fā)混沌。
就像他在面對討厭的人時的所作所為:在不合適的場合以不合適的行為讓事態(tài)復(fù)雜化。他要讓討厭他的人看到他就會皺起眉頭,從心理上規(guī)避“麻煩”的產(chǎn)生。
這不正確,但很合理......卻也因此給他帶來了很多意外的麻煩。
比如背叛。各種形式的背叛。
不僅如此,他還要同背叛他的人們和平相處,偶爾真心,并繼續(xù)遵守單向的承諾。
“這大概就是前陣子做真物小偷的代價?!?/p>
“可確實是不公平的,背叛的人秉承自私,肆意妄為,我卻要身負(fù)承諾,知而不言?!?/p>
“錯還在我,不是嗎?”
“就像書中所言,有些人是活著的墓志銘,有些人不過是行走的尸臭。”
“為什么要和尸臭做朋友?”
“我對事物形態(tài)的寬容是不是有點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