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茶品牌讓人印象深刻或許不是一件好事,多讓人嘗試到才能改觀吧

今天跟一個第一次見面的老茶客喝茶,說是老茶客是因為他喝茶的年數相對較長,現在喜歡喝一些性價比不錯的中期茶。但喝茶交流中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對于品牌茶葉的口感問題,由這個茶品口感問題直接影響到對品牌的印象問題。
在普洱茶行業(yè)中,品牌茶品的口感問題是一件很難統一說清楚的事情。由于這些品牌的茶品口感大多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風格,說得再直白點就是茶品口感沒有識別度。
在2016年之前,因為公司茶品很豐富,很多個品牌普洱茶都有喝到過,并且不止喝一次。因此那時說了很多個關于普洱茶口感的問題。廣東、福建那邊的老板做的茶,幾乎都是追求香、潤、津、甘、厚。也就是說那幾年很出名的普洱茶品牌茶,滋味幾乎都是一樣的,不同的在于用料和包裝。像潤元昌、合和昌、佰年尚普、今大福、福今、廣隆、廣雅、番順、高頂等等。
而本土云南這邊的品牌老板做的普洱茶,一、幾乎是沒有啥強烈的想法,做出來是啥就是啥。這也是很多云南本土品牌純料茶的原因。二、從審評層面和傳統拼配層面去做的品牌茶,審評層面角度做出來的茶品,消費者口感認同度很差。傳統拼配角度做出來的茶品,由于原料品質的關系,雖然能延續(xù)傳統茶品但茶品口感依然不是消費者喜歡的。

做了十年以上或者有一定規(guī)模的普洱茶品牌,這期間按每年投入市場10款茶品以上估計,按十年就是100多款茶品,這些茶品在市場中或者在消費者手中不斷消耗。就會讓消費者通過某些茶品口感形成對品牌的印象。
比如說中茶,在一些茶人印象中只有“云南七子餅”和2006年前后生產的那些亂七八糟的茶品。比如下關就只有“沱茶”,而且是又苦又澀價格便宜的沱茶。大益則是“88青、水藍印”等7542餅茶的外稱,幾乎每年都有7542出廠,記得不錯2006年7542才200多一餅,假如是按配方延續(xù)生產,那茶品出現差異就是用料的關系了,因為配方沒詳細寫清占比多少的勐海料是哪片茶地,占比多少的臨滄料是哪片茶地,僅按地區(qū)季節(jié)級別來做,每年出來的茶滋味又怎么能延續(xù)?也就是說按7542配方是做不出來當年的88青餅的。很少有人會說大益的金針白蓮熟茶、0532熟茶是好茶。而近些年大益茶更被稱為“金融茶”,但每年大益十幾款新茶品上市,由于一直在市場中和消費者杯中,才會有這種觀念的改變。
今天說起這事是因為說起勐庫戎氏這個普洱茶品牌,它在臨滄市一直是龍頭企業(yè)。但這位老茶客對于勐庫戎氏的印象是基于它的中期茶“味淡”。上個月以前,我對勐庫戎氏的茶品印象也是味道淡。這種印象不是憑空想象的,是2014年左右我喝過很多款勐庫戎氏的茶品,包括2004年左右的。
而在印象中低價位的普洱茶品牌還有黎明茶廠八角亭、海灣老同志、福海、興海。而近些年這些品牌都在變,有的追求包裝名山村寨,有的一直老料不斷,陳料做新茶。但價位都起來了好多。以前這些品牌茶十幾幾十一片,現在上市都幾百了吧??诟姓娴氖呛鹊靡谎噪y盡。
當一個品牌讓人印象深刻的時候,不管是好印象還是壞印象,或許已經到了改變的時候。記得還在2013年左右的時候,跟普洱茶品牌方對接說到讓品牌茶品數字化,系統化。形成品牌茶品的數字庫,很多品牌不愿意做,但你現在看看,很多品牌都做了自己的茶品庫數字化,至少要讓別人知道你這個品牌的茶是有歷史的吧。不管別人對你的茶品評價如何,你的品牌都是有曝光度知名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