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古代文人隱逸文化
隱逸文化,“隱”即不求認同,“逸”即自得其樂,也就是追求簡單樸素與內(nèi)心平和的生活精神。它是有別于對功名利祿與榮華富貴趨之若鶩的世俗文化的精神,為遁跡山林的隱士所推崇的思想境界。孟子曾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文人得意則仕途,失意時隱,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亦如此。出生潯陽柴桑的陶淵明,在辭職之后便歸隱廬山,也為廬山的歸隱文化增添色彩。同樣隱居廬山的還有白鹿先生李渤,他隱居山林,作詩之余以養(yǎng)白鹿為樂。這些文人騷客都為廬山的隱逸文化添上了自己濃墨重彩的筆畫。
廬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其北枕滔滔長江,東偎婺源、鄱陽湖,充沛的雨水造就了其險峻的山勢,也為隱士的避世提供了自然保障。我們乘車盤回于號稱“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的山路,頭暈?zāi)垦V械诌_了廬山市的大石門。

穿過石門,古色古香的建筑星羅棋布般坐落在道路一側(cè)的山壁平臺上,步行一段便可見到廬山廣場。廣場上人們安然自樂,遛鳥、作畫、下棋、跳舞者比比皆是,更有墨客長久駐留于廣場四周的石碑,欣賞古文人遺留下的好詩佳作。再經(jīng)過繁華的商業(yè)街,我們乘坐纜車到達五老峰,見到了“天下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石門掛聯(lián)“雨過琴書潤,風(fēng)來翰墨香”,入院可見青磚鋪地,院內(nèi)別有洞天,御書閣、明倫堂、白鹿洞、思賢臺等居于其中。御書閣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閣中主要收藏皇帝御賜《十三經(jīng)注疏》《二十一史》《古文淵鑒》《朱子全書》等,故世人皆稱:“泉清堪洗硯,山秀可藏書。”也不愧為隱士讀書寫詩的居所,白鹿洞書院藏匿于山林間,四周高樹遮蔽,可謂李渤先生的世外桃源。
離書院不遠處,有老人用大毛筆沾水在山間青石板路上留詩,當我們上前觀賞時,老爺爺熱情的介紹詩詞內(nèi)涵,詩曰“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老爺爺說自己年少時闖蕩社會,老來回廬山種種菜,讀讀詩,儼然融入這自然。

拜別白鹿洞書院,一路奔波,一路打聽,我們找到了陶淵明的故居——廬山南麓。在一個小村莊中,我們打聽到了陶淵明的過往。這里是栗里村,大詩人在“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的居所燒毀的三年后移居于此。村里人都姓陶,想必他們就是陶淵明的后輩了。順村前小溪而下,一塊刻有“醉仙濯纓之池”的巨石映入眼前,池側(cè)更有一塊題有“歸去來石”的巨巖。細觀巨石,依稀見到大詩人飲酒賦詩其上。穿過樹林,柳暗花明處見得對酌亭,這些都是陶淵明悠然山水,隱逸山林的見證吧。

隱逸是古時賢人雅士逃避仕途、投身山水的常用手段,他們不愿屈于受祿,而是在山野中賦詩回應(yīng)自然。調(diào)研途中,隨處可見詩意盎然的古典景觀,流連期間,才知詩人雖是消極避世,可生活卻并不消極。野鳥啾啾、山澗潺潺,一切都是不求名、不求利的灑脫自由才能帶來的悠然美感。老爺爺取山泉為詩,又回饋于山石;隱者取之自然,融入自然的生活無不令人艷羨。我想,我們作為現(xiàn)今社會的一員,當然不能與社會脫節(jié)。但學(xué)習(xí)、工作之余,也應(yīng)當多放下一些沉重桎梏,走進自然,體會大自然的詩意,享受隱逸文化的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