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七)
《毛澤東年譜》1959年12月22日
繼續(xù)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第二十四章《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性質》,今天讀完這一章。
一
在讀到教科書說“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的個人財產所有權普及于他們的勞動收入、儲蓄、住宅、家庭日用品、個人消費品及其他日常設備”時,毛澤東說: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歸勞動者享受的消費資料,一部分是個人財產,一部分是公共財產,如文化教育、公共醫(yī)療、體育等設備,以及如像西湖這樣的游覽地區(qū)。而且,這一部分公共財產,會愈來愈多。
二
教科書說:“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剩余勞動是為社會的勞動,它創(chuàng)造剩余產品,即為社會的產品,用來滿足社會的需要:擴大生產,建立后備,發(fā)展教育和保健事業(yè),贍養(yǎng)老人和喪失勞動力的人,組織國防,等等。”
讀到這里,毛澤東說:為社會的產品也要分析。一部分是直接用于擴大再生產的。另一部分是用于社會文化教育和福利保健事業(yè)的,其目的是增強人的健康,提高人的文化,養(yǎng)育后代,以便擴大勞動力的后備,這一部分可以說是間接用于擴大再生產的。還有一部分,是用于國防這類公共消費的,是非生產性的,但它是為了保證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所必需的。教科書沒有作這樣的分析。
三
教科書說: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不是對抗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事情不會弄到發(fā)生經濟危機、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這類沖突的地步。這些矛盾是發(fā)展中的矛盾,是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逐步過渡的前進道路上的矛盾。充分認識社會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的社會主義國家,依靠群眾——共產主義建設者的積極活動,能夠及時克服產生的矛盾”。讀到這里,毛澤東說:這一段很有問題,不如斯大林講得好。
教科書說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矛盾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個說法不合乎辯證法。一切矛盾都是不可調和的,哪里有什么可以調和的矛盾?只能說有對抗性的和非對抗性的矛盾,不能說有不可以調和的矛盾和可以調和的矛盾。
資本主義制度是沒落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是沒落的,所以社會主義制度的矛盾,是前進道路上的矛盾,這點教科書是說得對的。社會主義制度下,雖然沒有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革命,但是還有革命。技術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是革命,從共產主義的這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也是革命。共產主義一定會有很多的階段,因此也一定會有很多的革命。
四
在讀到教科書說社會主義經濟規(guī)律,隨著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化,“人們成為自己社會經濟關系的主人”,“能夠完全自覺地掌握和利用這些規(guī)律來為整個社會謀福利”時,毛澤東說:把事情說得太容易了。
這要有一個過程。規(guī)律,開始總是少數人認識,后來才是多數人認識。就是對少數人說來,也是從不認識到認識,也要經過實踐和學習的過程。任何人開始總是不懂的,從來也沒有什么先知先覺。斯大林自己還不是對有些東西認識不清楚?他曾經說過,搞得不好,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可以發(fā)展到沖突的程度;搞得好,就可以不致發(fā)生沖突。斯大林的這些話,講得好。教科書比斯大林退了一步。
要認識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必須進行實踐,在實踐中必須采取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來進行研究,而且必須經過勝利和失敗的比較。反復實踐,反復學習,經過多次勝利和失敗,并且認真進行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認識合乎規(guī)律。只看見勝利,沒有看見失敗,要認識規(guī)律是不行的。
五
教科書說: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絕對統治,蘇維埃國家有可能“對國民經濟實行計劃領導,執(zhí)行經濟組織的職能。由于生產資料的私人資本主義所有制和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自發(fā)性,資產階級國家不能起這種作用”。讀到這里,毛澤東說:這幾句話講得太絕對了。
實際上,資產階級國家,對他們的經濟是起調節(jié)作用的,例如美國政府出來干涉鋼鐵工人的罷工,就是一種調節(jié)。
六
教科書說列寧的經濟管理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是“國家對經濟的有計劃的集中領導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精神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結合”。
毛澤東批注:“好?!?/p>
七
在讀到教科書說“工會的使命是要促使勞動者的物質生活與文化需要得到更充分的滿足”時,毛澤東說:教科書不講工會的主要任務是發(fā)展生產,不講如何加強政治教育,只偏重講福利。
八
在讀到教科書說社會主義國家要同社會主義法制的破壞者,妨礙迅速發(fā)展生產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切惰力、各種落后和守舊的現象,作堅決的斗爭時,毛澤東說:這一段講得有點神氣。要上層建筑干什么?就是為了對經濟基礎起作用。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九
在讀到教科書說批評和自我批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動力”時,毛澤東說:這個說法不妥當。矛盾才是動力,批評和自我批評是解決矛盾的方法。
12月23日
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第二十五章《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今天讀完這一章。
一
在讀到教科書說“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使居民日益增長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能夠同可以滿足這種需求的日益增長的生產合理地協調起來”時,毛澤東說:人們生活的需要,是不斷增長的。
需要刺激生產的不斷發(fā)展,生產也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需要。人們對糧食的需要,在數量方面總不能是無限制的,但是在品種方面也會變化。
二
?在讀到教科書說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比生產個人消費品的部門優(yōu)先發(fā)展的經濟規(guī)律,對社會主義有特別的意義時,毛澤東說:生產資料優(yōu)先增長的規(guī)律,是一切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共同規(guī)律。
資本主義社會如果不是生產資料優(yōu)先增長,他們的社會生產也不能不斷增長。斯大林把這個規(guī)律具體化為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斯大林的缺點是過分強調了重工業(yè)的優(yōu)先增長,結果在計劃中把農業(yè)忽略了。前幾年東歐各國也有這個問題。我們把這個規(guī)律具體化為:在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條件下,工農業(yè)同時并舉。我們實行的幾個同時并舉,以工農業(yè)同時并舉為最重要。
三
在讀到教科書說“在社會主義國民經濟中,能夠在一切企業(yè)里毫無阻礙地推廣科學的最新成就、技術發(fā)明和先進經驗”時,毛澤東說:這里說“毫無阻礙地推廣”先進經驗,可不一定。
武漢長江大橋的設計者,在蘇聯不給他任何實驗的機會,到了中國,我們把長江給他實驗,成功了,才引起他們部長的注意,到中國來總結經驗。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正如斯大林所說的,還有“學閥”,他們控制科學研究機關,壓制新生力量,因此先進經驗也不是毫無阻礙地得到推廣的。書中的這種說法,實際上是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中有矛盾。任何新的東西出來,或者因為不習慣,或者因為不了解,或者因為同一部分人的利益有抵觸,它總是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阻礙。當然,社會主義社會里阻礙新東西的這種情形,同資本主義社會是有所不同的。
四
在讀到教科書說勞動者“在資產階級制度下他們的智慧和才能是不可能發(fā)揮的”時,毛澤東說:這種說法缺乏歷史觀點。
工人比起奴隸和農民來,他們的才能總要發(fā)揮得好些。資產階級普及了教育,創(chuàng)造了現在這樣的學校,這對于勞動者的智慧的增長和才能的發(fā)揮是有幫助的。當然,他們的目的是訓練一批文明的奴隸,來為他們狹隘的階級利益服務。因此,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者才能和智慧的發(fā)揮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12月24日——26日
這三天讀了第二十六章《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第二十七章《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社會勞動。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的規(guī)律》的大部分。
一
教科書第二十六章中說:“社會主義的特點就是計劃性,根據列寧的定義,這種計劃性意味著經常地自覺地保持著比例”。“自發(fā)性和自流性是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存在不相容的”。
讀到這里,毛澤東說:恩格斯說,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預定計劃進行社會生產就成為可能”。這是對的。資本主義社會里,國民經濟的平衡是通過危機達到的。社會主義社會里,有可能經過計劃來實現平衡。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否認我們對必要比例的認識要有一個過程。
教科書說“自發(fā)性和自流性是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存在不相容的”,可以這樣說,但是不能認為社會主義社會里就沒有自發(fā)性和自流性。我們對規(guī)律的認識,不是一開始就是完善的。認為對比例關系的認識,不要有個過程,不要經過成功和失敗的比較,不要經過曲折的發(fā)展,這都是形而上學的看法。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并根據對必然的認識成功地改造客觀世界。這個必然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看透的。
拿我們自己的經驗來說,開始我們也不懂得搞社會主義,以后在實踐中逐步有了認識。認識了一些,也不能說認識夠了。教科書說,“計劃性意味著經常地自覺地保持著比例”。這里的“經?!?、“自覺”,如果當做任務來提,是對的,但要實現這個任務是不容易的。平衡了又不平衡,按比例了又不按比例,這種矛盾是經常的、永遠存在的,教科書不講這個觀點。
既然按比例和不按比例、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永遠存在,這就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要滿足,任何時候都會有新的問題提出來要求我們解決。要使我們的人民和干部懂得這一點。 這和全國人民的精神狀態(tài)關系極大。這幾年來,我們國家和人民的朝氣大發(fā)揚,無論如何要永遠保持下去。列寧說過,唯物主義者最“唯心”。他們最能夠刻苦,最不怕死。金錢是物質,可是金錢收買不了唯物主義者。他們有最偉大的理想,因此他們有頑強的戰(zhàn)斗性。
二
教科書說,蘇聯從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五七年,生產資料的生產增加九十三倍以上,而消費品的生產增加十七點五倍,消費品生產的增長速度還不能適應居民對這些消費品的日益增長的需要。
讀到這里,毛澤東說:九十三同十七點五的比例,是否對發(fā)展重工業(yè)有利。這么多年來,消費品生產只增長了那么一些,為什么在這個問題上又不講“物質刺激”呢?要使重工業(yè)迅速發(fā)展,就要大家都有積極性,大家都高興。而要這樣,就必須使工業(yè)和農業(yè)同時并舉,輕重工業(yè)同時并舉。
三
教科書說:“全國通盤有計劃地配置工業(yè),保證在以往落后的農業(yè)地區(qū)建立新城市和工業(yè)中心,使農業(yè)接近于工業(yè),從而消滅城鄉(xiāng)間的本質差別?!?/p>
毛澤東批注:“好,我們注意了這個問題,到處動手辦工業(yè)?!?/p>
四
在教科書講世界社會主義體系各國的經濟合作問題,以及還必須估計到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個世界體系之間的經濟關系的發(fā)展處,
毛澤東批注:“不搞關門主義,是對的?!?/p>
五
在讀到教科書說“群眾積極參加完成和超額完成國民經濟發(fā)展計劃的斗爭,這是加快共產主義社會建設速度的最重要的條件之一”時,毛澤東說:
這里把群眾的斗爭只看做重要條件之一的說法,違背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原理。無論如何,不能認為歷史是計劃工作人員創(chuàng)造的,而不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這本書看起來是書生的話,不像革命家的話。文章不講邏輯,甚至形式邏輯也不講,表明經濟學家不懂經濟實踐,他們對經濟問題不很內行。
六
教科書說:“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的經濟杠桿運用得越多,特別是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改進生產組織、掌握現有技術和采用新技術的物質鼓勵因素運用得愈多,這種斗爭所收的效果就愈大?!?/p>
讀到這里,毛澤東說:這本書很多地方一有機會就講個人物質利益,好像總想用這個東西來引人入勝。錢能通神。這本書沒有體系,可是在這點上卻有體系。
他們說,這個問題和個人物質利益有關,那個問題也和個人物質利益有關。似乎離開了個人物質利益,就什么事也辦不成。試問達爾文的進化論是物質鼓勵出來的嗎?這樣強調個人物質利益原則,反映了他們相當多的經濟工作人員和領導人員的精神狀態(tài),也反映了他們不重視政治思想工作。在這一種情況下,不靠他們的所謂物質鼓勵,他們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前一句話是講要盡最大努力來生產。為什么把這兩句話分割開來,總是片面地講物質鼓勵呢?在他們那里,唯物主義者就成為不戰(zhàn)斗的了。
七
對教科書說“列寧的民主集中制原則與官僚主義集中制毫無共同之處。計劃領導的過分集中,不充分了解和考慮地方條件和可能性而企圖由中央編制一個無所不包的計劃,以及對待計劃工作的狹隘本位主義,都會造成各種錯誤,束縛地方的主動性”
這一段,毛澤東批注:“批評得好。”
八
教科書說,工業(yè)和建筑業(yè)管理的改組,“進一步擴大了加盟共和國在有計劃領導國民經濟方面的權力”。
毛澤東批注:“這本書有個好處,把地方分權寫進去了?!?/p>
九
教科書說:“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技術的發(fā)展極不平衡,必然加深生產中的比例失調現象,與此相反,社會主義計劃經常保證根據國民經濟的需要有計劃地發(fā)展科學和技術?!?/p>
讀到這里,毛澤東說:這段寫得不對,既否認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某種平衡,也否認了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某種不平衡。資本主義技術的發(fā)展,有不平衡的方面,也有平衡的方面。問題是他們這種平衡和不平衡,同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平衡和不平衡,在性質上不同。
特別值得注意的,新的技術部門出現以后,技術發(fā)展不平衡的狀況更加顯著,例如我們現在要搞尖端技術,就感到許多東西不相適應。教科書沒有接觸到社會主義生產發(fā)展的波浪式前進。說社會主義經濟的發(fā)展一點波浪也沒有,這是不可能設想的。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不是直線的,而是螺旋式地上升,也就是波浪式發(fā)展。平衡是對不平衡來說的,沒有了不平衡,還有什么平衡?事物的發(fā)展總是不平衡的,因此有平衡的要求。
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在各方面、各部門、各個部門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存在,不斷地產生,不斷地解決。計劃常常要修改,就是因為新的不平衡的情況又出來了。教科書關于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地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一章寫得很長,但是沒有提出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
十
在讀到教科書將戰(zhàn)后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各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有計劃地高速度發(fā)展同美國經濟的發(fā)展遭受到經濟危機進行對比這一段時,毛澤東說:找一個國家來比賽,這個辦法很有意義。
這是政治鼓舞,不是物質刺激。我們提出趕英國,第一步按主要產品產量來趕,下一步按人口平均的產量來趕。造船業(yè)、汽車制造業(yè),我們還比他們落后得很遠,我們一定要爭取趕過他們。日本這樣小的國家,都有四百萬噸商船,我們這么大的國家,沒有強大的船隊怎么能行。
現在具體情況變化了,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規(guī)律仍然存在。資本主義各國之間發(fā)展不平衡,在一個國家內部也是發(fā)展不平衡。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能夠有計劃按比例地發(fā)展,使不平衡得到調節(jié),但是不平衡并不消失?!拔镏积R,物之情也”。因為消滅了私有制,可以有計劃地組織經濟,所以就有可能自覺地掌握和利用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這個客觀規(guī)律,以造成許多相對的平衡。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和不平衡是絕對的。上層建筑適應生產關系,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或者說它們之間達到平衡,總是相對的。平衡和不平衡這個矛盾的兩個側面,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如果只有平衡,沒有不平衡,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就不能發(fā)展了,就固定了。矛盾、斗爭、分解是絕對的,統一、一致、團結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有了這樣的觀點,就能夠正確認識我們的社會和其他事物;沒有這樣的觀點,認識就會停滯、僵化。我們要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為綱,來研究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問題。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生產關系,但是要研究清楚生產關系,就必須一方面聯系研究生產力,另一方面聯系研究上層建筑對生產關系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這本書提到了國家,但沒有加以研究,這是這本書的缺點之一。
當然,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生產力和上層建筑這兩方面的研究不能太發(fā)展了。生產力的研究太發(fā)展了,就成為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了;上層建筑的研究太發(fā)展了,就成為階級斗爭論、國家論了。
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中的科學社會主義部分所研究的,是階級斗爭學說、國家論、黨論、戰(zhàn)略策略,等等。世界上沒有不能分析的事物,只是:一、情況不同;二、性質不同。許多基本范疇,特別是對立統一的法則,對各種事物都是適用的。這樣來研究問題、看問題,就有了一貫的完整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本教科書就沒有運用這樣一貫的、完整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分析事物。
十一
在讀完第二十七章第一節(jié)“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的性質”的前六段后,毛澤東說:社會主義社會要有“物質鼓勵”和“精神鼓勵”。
“精神鼓勵”拿老子的話來說,就是要“尚賢”,但“尚”得過頭了,也像“物質鼓勵”過頭了一樣,會變成個人主義。說社會主義社會中,人的地位只決定于勞動和個人的能力,這個提法不妥。
聰明人往往出于地位低、被人看不起、受過侮辱的人中,社會主義社會中也不例外。屈原如果繼續(xù)做官,他的文章就沒有了。正是因為開除“官籍”、“下放勞動”,才有可能接近社會生活,才有可能產生像《離騷》這樣好的文學作品。知識都是經過困難、經過挫折得來的。
人這種動物有一種毛病,就是看不起別人。只看見自己的長處,看不見別人的長處;有了點成就的人,看不起還沒有成就的人。大國富國看不起小國窮國。西方國家歷來看不起俄國。中國現在還處在被人看不起的地位,這是有理由的,因為我們還不行。這么大的國家,只有這么一點鋼,人民生活水平這么低,有這么多文盲。
人家看不起我們,對我們有好處,逼著我們努力,逼著我們進步。教科書上說,物質刺激“使生產增加”。但是物質刺激不一定每年都增加。人不一定天天、月月、年年都要靠物質刺激,人們一樣要干,而且還干得很好。教科書把物質刺激片面化、絕對化,不把提高覺悟放在重要地位,這是很大的原則性錯誤。拿八級工資制來說,他們不能解釋同一級工資中間,為什么人們的勞動有幾種不同的情況。
十二
在讀到教科書說“一個工作者如果具有高度技術或更為勤勉和積極主動,他就能在單位時間內在同樣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出較多的產品”時,毛澤東說:工作者是否更為勤勉、積極、主動,決定于政治覺悟的高低。
有的人文化技術水平高,可是不勤勉,不積極主動;另外一些人文化技術水平雖然低些,可是更為勤勉,積極主動。原因就是前一部分人覺悟低些,后一部分人覺悟高些。
十三
教科書說:“在社會主義階段,使工作者從個人的物質利益上關心勞動結果是刺激生產發(fā)展的決定因素之一?!妹總€工作者從物質利益上對勞動結果的關心是社會主義經營的根本方法之一?!?/p>
讀到這里,毛澤東說:“決定因素之一”、“根本方法之一”,這個提法可以贊成。但是當做決定性動力,就不對了。要保證人們吃飽飯,然后人們才能繼續(xù)生產。沒有這一條是不行的。物質利益是一個重要原則,但總不是唯一的原則,總還有另外的原則,教科書中不也是常說“精神鼓勵”原則嗎?
同時,物質利益也不能單講個人利益、暫時利益、局部利益,還應當講集體利益、長遠利益、全局利益,應當講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暫時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他們現在強調的是個人、暫時、局部的利益,不強調集體、長遠和全局的利益。
十四
在教科書引述列寧所說的“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保證新社會制度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處,
毛澤東批注:“對?!?/p>
在讀完教科書這一段后,毛澤東說:蘇聯的工農業(yè)勞動生產率,現在還沒有超過美國,我們則差得更遠。人口雖多,但是勞動生產率遠遠比不上人家,還要繼續(xù)緊張地努力若干年,分幾個階段,把我們的國家搞強大起來,使我們的人民進步起來。經濟的發(fā)展,人口的多少是個因素。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經濟發(fā)展最快,有六千多萬人就業(yè),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十五
在讀到教科書說“機器和生產過程的經常的技術革新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無窮的泉源”時,毛澤東說:資本主義提高勞動生產率,主要靠技術進步。
社會主義提高勞動生產率靠技術加政治。我國資本主義雖然不發(fā)達,但是也有幾十年的歷史,形成了像上海、遼寧、天津、重慶這樣的工業(yè)基地。這些地方在出技術、出工人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十六
在讀到教科書說“合理的分配和使用社會勞動資源,經常提高勞動者的文化技術水平,可以保證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大大提高”時,毛澤東說:
提高勞動生產率,一靠物質技術,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兩者都是精神作用。
十七
教科書說:“蘇聯過去按照部門原則組織工業(yè)和建筑業(yè)的管理,結果使各部門所屬企業(yè)的專業(yè)化和協作化的發(fā)展受到限制……按照地區(qū)原則改組了工業(yè)和建筑業(yè)的管理以后,就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社會分工以節(jié)約勞動和加速生產發(fā)展。”
讀到這里,毛澤東說:一切企業(yè)專門由條條來管,會產生很大的片面性。我們現在中央直屬的企業(yè)只占百分之二十,其他的都歸各級地方管,就避免了這種片面性。
我們的教育也由中央和地方分管,現在的問題是,地方管的高等學校太少,科系不完全。以后要舉辦一些完全由地方自行分配學生的高等學校,開始可以成立這樣的班或系。
毛澤東還說:李斯的《諫逐客書》,有很大的說服力。那時候各國內部的關系,看起來是領主和農奴的關系,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戰(zhàn)車、武士,一個國家統一的程度,還不如達賴時的西藏,因為西藏的武裝還是統一的。為了搞經濟學,要參考一下古代人怎樣搞學問。像《史記》這樣的文章和后來人對它的注釋,都很嚴格、準確。裴松之注《三國志》,收集了很多的資料。
十八
在讀到教科書說“由于剝削的消滅,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之間的關系根本改變了?!纱司彤a生出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旨在不斷改進生產的創(chuàng)造性的合作”這一段時,毛澤東說:這段的最后一句話講得好。
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做工作。我們的經驗,如果干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廠看成自己的,而看成干部的。干部的老爺態(tài)度使工人不愿意自覺地遵守勞動紀律,而且破壞勞動紀律的往往首先是那些老爺們。不能認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不用做工作,就自然會出現勞動者和企業(yè)領導人員的創(chuàng)造性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