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二十四將辨析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并非嚴(yán)謹(jǐn)?shù)臍v史學(xué)術(shù)研究,僅供參考;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本文作者:西行妖
前言:
“淮西二十四將,又稱明初淮西二十四將,是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初一時,朱元璋離開濠州奔赴定遠(yuǎn)時帶在身邊的二十四個人。二十四將包括:徐達(dá) 、湯和、吳良、吳楨、花云、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君用、唐勝宗、陸仲亨、華云龍、鄭遇春、鄭遇霖、郭興、郭英、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材、張赫、周德興”——摘自百度百科。
這淮西二十四將的說法流傳甚廣,不僅尋常的通俗讀物作此說法,即使是專業(yè)的學(xué)術(shù)論文,亦屢見不鮮。那么,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朱元璋真的在至正十四年正月初一帶著這二十四人南取定遠(yuǎn)嗎?
一、 淮西二十四將之由來
在對淮西二十四將進(jìn)行辨析之前,我們先對這個說法的出現(xiàn)進(jìn)行一次梳理。當(dāng)前筆者所能找到的最早出現(xiàn)淮西二十四將名單的書籍是何喬遠(yuǎn)的《名山藏》。何喬遠(yuǎn)(1558年~1631年),字稚孝,晉江人,萬歷十四年進(jìn)士,博覽,好著書。嘗輯明十三朝遺事為《名山藏》,《明史》有傳。何氏于萬歷年間著成《名山藏》,其《典謨記一》言:
“(上)率其二十四人南畧定遠(yuǎn)……二十四人者,徐達(dá)、湯和、吳良、吳禎、花云、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炳文、唐勝宗、陸仲亨、華云龍、鄭遇春、郭子興、郭英、胡大海、張龍、陳植、謝成、李新、張赫、張銓、周德興,皆濠種也”。

又,東莞人陳建曾于嘉靖年間著有《皇明通紀(jì)》,其亦列出此二十四人名單,然筆者能力有限,未能得到具體的信息,姑且附于此,以待大家考證。
較晚出的《明史紀(jì)事本末》延續(xù)何氏之說:
“太祖乃以七百人屬他將,而獨與徐達(dá)、湯和、吳良、吳禎、花云、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炳文、唐勝宗、陸仲亨、華云龍、鄭遇春、郭興、郭英、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材、張赫、周銓、周德興等二十四人,南略定遠(yuǎn)” ①。
二者一體相承,唯在具體的名單上略有不同,如《紀(jì)事本末》改胡大海為胡海,陳植為陳桓,李新為李新材、張銓為周銓。筆者按,胡海,字海洋,濠州定遠(yuǎn)人,胡大海,字德甫,泗州虹縣人,陳桓、李新、張銓并明史有傳②,陳植、李新材、周銓不見其人。
談遷《國榷》載:
“甲午,至正十四年。正月甲子朔,公子(指朱元璋,此時軍中多呼朱元璋為‘朱公子‘,筆者按)度彭早住等難共事,屬七百人于他將,率壯士徐達(dá)、湯和、吳良、吳禎、花云、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炳文、唐勝宗、陸仲亨、華云龍、鄭遇春、郭子興、郭英、胡大海、張龍、陳植、謝成、李新、張赫、張銓、周德興,凡二十四人,皆濠產(chǎn)也,南略定遠(yuǎn)” ③。
與《名山藏》、《明史紀(jì)事本末》大體相同,亦只是名單之人名略有不同?!睹魇贰け炯o(jì)第一》亦有:“(太祖)乃以兵屬他將,獨與徐達(dá)、湯和、費聚等南略定遠(yuǎn)”,卻沒有列出人數(shù)及具體名單。
可見,自嘉隆萬以來,此二十四將之說甚為流行,乃至后出諸書無不奉其為宗旨。然而考之于嘉靖以前之著作,卻并無一書提及此二十四將名單,甚為怪事,豈有當(dāng)代所無之事而百年之后卻有?為了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以下分析時盡量使用明初的文獻(xiàn),尤其是與當(dāng)事人直接相關(guān)的文獻(xiàn),少用甚至不用嘉靖以后的文獻(xiàn)。
注釋:
①谷應(yīng)泰,《明史紀(jì)事本末》卷一。
②張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三十《胡海傳》、《張銓傳》,卷一百三十二《陳桓傳》、《李新傳》,卷一百三十三《胡大海傳》
③談遷,《國榷》卷一
二、南略定遠(yuǎn)之時間
要想明白一件事,最要緊的是搞清楚它發(fā)生的時間,唯有時間順序明了,方才可以得出正確答案。
《明太祖實錄》載:
(癸巳年,1353年)“六月丙申朔,濠城自元兵退,軍士多死傷。上乃歸鄉(xiāng)里,募兵得七百余人以還,子興喜,以上為鎮(zhèn)撫。是時彭趙二人馭下無道,所部多暴橫。上觀其所為,恐禍及己,乃以七百人屬他將,而獨與徐達(dá)等二十四人南去略定遠(yuǎn)。中途遇疾復(fù)還,半月疾始間。聞戶外有杖策嘆嘖而過者,上問故,左右告曰:‘定遠(yuǎn)張家堡有民兵號驢牌寨者……’”。
《實錄》將“濠州圍解”、“歸鄉(xiāng)募兵”,“彭趙暴橫”、“南略定遠(yuǎn)”,“招降張家”等事并置于癸巳年六月,誤。按,癸巳五月,元將賈魯死①,六月,紅軍攻賈魯之殘兵于藕塘下營,濠州圍解②。濠州之圍前后七閱月,紅軍損失慘重,圍甫解,郭子興即派遣親信兼女婿朱元璋歸鄉(xiāng)招募人手,如張來儀《滁陽王廟碑》云:“(癸巳)夏,上還故里,收元卒七百獻(xiàn)王,王就令將之”,而《皇明本紀(jì)》云:
“十月,(上)方歸鄉(xiāng)里,收元義兵民人七百余以獻(xiàn)王。王喜,命為鎮(zhèn)撫。時彭、趙二雄以力御眾,部下多凌辱人。上以其非道,恐七百人有所累,棄而不統(tǒng),讓他人統(tǒng)之,惟拔大將軍徐達(dá)等二十人有奇,帥而南略定遠(yuǎn)”。
按,七百人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朱元璋不可能主動放棄這七百人,事實上朱元璋招募七百人回到濠州之后就與彭、趙所部發(fā)生摩擦,這七百人旋即被奪,“轉(zhuǎn)屬他人”不過是掩飾之語。這些事情也不會發(fā)生在短短的六月一個月之內(nèi),將其分布在六月至十月這一時間段上是一個合理的解釋,《廟碑》、《本紀(jì)》的六月是朱元璋受命之時,并將此事的結(jié)果——彭趙暴橫事件附于此,《皇明本紀(jì)》的十月是彭趙暴橫之時,并追述此事的源頭——回鄉(xiāng)募兵,六月與十月之差別為敘述方式的不同。
以上,癸巳六月“濠州圍解”、“歸鄉(xiāng)募兵”,十月“彭趙暴橫”,然而最后的“招降張家”卻發(fā)生在次年六月③,這中間有七八個月的空白期,“南略定遠(yuǎn)”究竟發(fā)生在哪段時間內(nèi)呢?朱元璋曾親口說:“當(dāng)年冬(指癸巳年冬,筆者按),彭趙僭稱,部下者多凌辱人,予識彼非道,棄數(shù)百人,內(nèi)率二十四名銳者,南游定遠(yuǎn)”④。成書于永樂初年、疑似為解縉所著的《天潢玉牒》⑤言:“是冬,彭、趙多凌辱人,(上)遂棄數(shù)百人,內(nèi)率精銳者二十四人南游定遠(yuǎn)”。又,《皇明開國功臣錄》載:“耿忠…癸巳,從克定遠(yuǎn)“,“趙清…歲癸巳,上略定遠(yuǎn),清附焉”⑥。則“南略定遠(yuǎn)”之事發(fā)生在癸巳冬,即至正十三年(1353)十月至十二月之間。
注釋:
①宋濂等,《元史》卷一百八十七《賈魯傳》:“(賈魯)上馬麾進(jìn),抵城下,忽頭眩下馬,且戒兵馬弗散。病愈亟,卻藥不肯汗,竟卒于軍中,年五十七。十三年五月壬午也”,至正十三年即癸巳年。
②俞本,《紀(jì)事錄》,載于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卷二:“五月,大敗賈魯。六月,海子口搭浮橋攻賈魯于藕塘下營”,這兩處的賈魯當(dāng)指賈魯所帶領(lǐng)的元兵。
③朱元璋,《高皇帝御制文集》卷十四《閱江樓記》:“朕居擾攘之間,遂入行伍,為人調(diào)用者三年。俄爾匹馬單戈,有兵三千,效順于我”;按,朱元璋壬辰(1352)年從軍,為人調(diào)用三年則為甲午(1354)年。張來儀,《滁陽王廟碑》,載于焦竑《國朝獻(xiàn)征錄》卷三:“又明年夏(指甲午年,筆者按),上染病未痊。王聞元義兵欲歸,將說之……得其精卒三千” 。劉三吾,《長興侯耿炳文追封三代神道碑銘》,載于徐纮《皇明名臣琬琰錄》卷四:“(甲午)六月,取城口張營寨”。則招降張家寨三千人為甲午夏六月左右之時。
④朱元璋,《高皇帝御制文集》卷十四《紀(jì)夢》。
⑤ 《天潢玉牒》,今作者不詳,據(jù)王崇武說《紀(jì)錄匯編》、《勝朝遺事》所收錄《天潢玉牒》的作者寫作解縉,而今本無之。姑且不論作者是不是解縉,從有此傳聞來看,《天潢玉牒》的編寫過程有官方勢力的參與是毫無疑問的。
⑥黃金,《皇明開國功臣錄》卷一七《耿忠傳》、《趙清傳》。
三、南略定遠(yuǎn)之人數(shù)
關(guān)于“南略定遠(yuǎn)”的人數(shù),《實錄》說是“徐達(dá)等二十四人”,《皇明本紀(jì)》說是“徐達(dá)等二十人有奇”,朱元璋本人也記得是“二十四名銳者”。此時正是朱元璋一生最落魄的時刻之一,他當(dāng)然不會記錯此時的人數(shù),如此看來,癸巳年冬攻打定遠(yuǎn)的人數(shù)確實是二十四人。然而《毛公神道碑銘》載:
公諱麒,字國祥,姓毛氏,居鳯陽定逺縣之昌義郷…今上皇帝龍興臨濠,憫生民之涂炭,持三尺劔出而救之。一呼之間,從者數(shù)萬,直趨定逺之池河。初,縣之大姓陳氏與公謀招健兒為兵,屯營其地,挾縣尹某為帥,作保障計。聞大軍且至,皆棄妻孥作風(fēng)雨散去,公獨扶尹其詣轅門欵附①。

“一呼之間,從者數(shù)萬”必為夸飾之詞,然而后面的“聞大軍且至”當(dāng)為實情。若是紅軍攻打定遠(yuǎn)時只有二十四人,如何能夠使得定遠(yuǎn)守軍“皆棄妻孥作風(fēng)雨散去”?
按,郭子興曾與紅軍別部孫德崖有生死之仇②,由于元軍圍城,雙方才暫時放下芥蒂,同心守城。如今濠州圍解,外患消失,又遇上女婿朱元璋的七百人被奪,郭子興豈能沒有表示?雙方發(fā)生爭執(zhí),而孫德崖眾人“名位皆在王(指郭子興,筆者按)上” ③,以郭子興“素剛直,不屈人下”的性格④,爭奪不過而負(fù)氣出走定遠(yuǎn)是最正常不過的了,《鴻猷錄》也載朱元璋曾勸說郭子興南收定遠(yuǎn)⑤,甲午年招降張家寨時,郭子興亦在定遠(yuǎn)城可證⑥。
南略定遠(yuǎn)不是朱元璋個人的行動而是郭子興部的集體出動,于是耿忠、趙清等人的跟從是可以預(yù)料到的⑦,此時朱元璋在軍中的地位更類似于所謂的監(jiān)軍,直屬于朱元璋的只有二十四人,但是依靠與郭子興的親屬關(guān)系而對大軍的行動可以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甚至可以出面接受定遠(yuǎn)縣尹的投降。
注釋:
①宋濂,《文憲集》卷十八《毛公神道碑銘》。
②《明太祖實錄》卷之一:“德崖等四人遂與均用謀,伺子興出,執(zhí)之通衢。械于孫氏將殺之……上亦被甲持短兵與俱至孫氏,圍其家,發(fā)屋而入。見子興鉗系幽窖中,肌肉皆傷。乃破其械,使人負(fù)以歸,子興遂得免“。佚名,《皇明本紀(jì)》亦載:“俞、魯、孫、潘暗恃趙威,于市衢擒王(指郭子興,筆者按,下文滁陽亦指子興)……(上)披堅執(zhí)銳,與諸人行圍孫宅。緣舍入,掀椽揭瓦,諸軍殺彼祖父母,于晦窟中得見滁陽,鉗足系頂,肌膚被箠打而浮虛,令人負(fù)歸,去鉗鎖”。郭子興為孫德崖箠打,幾至死亡,而朱元璋在營救郭子興時誤殺孫德崖之祖父母,雙方之仇,不共戴天?!秾嶄洝窞榱藸I造朱元璋此次行動的正義性,隱去了誤殺孫祖父母的事。
③張來儀,《滁陽王廟碑》,載于焦竑《國朝獻(xiàn)征錄》卷三
④同上。又,佚名,《皇明本紀(jì)》言郭子興“性剛烈,其言終不能含忍於久”。
⑤高岱,《鴻猷錄》卷一:“(癸巳)冬,彭趙據(jù)濠城穪王,其部下多凌轢濠眾。帝度不可振,乃說郭元帥以南收兵……出畧定遠(yuǎn)”。
⑥佚名,《皇明本紀(jì)》載:“(上)于是扶病詣王寢室,王曰:“汝來何也?”答曰:“聞他方有欲歸者,未定行人,欲扶病親往?!蓖踉唬骸叭瓴》金?,未可行?!鄙现跻猓瑳Q行不辭,王許之。明日,南行入定遠(yuǎn)。乃至,復(fù)病,三日而起,未瘥速行。又六十里,抵大橋前,病復(fù)作,亦三日而瘥。即日又南行十五里外,見他壘勒兵布陳……首帥既聽,應(yīng)聲愿降……即帥九步歸,中留費聚于彼,以候人情。后三日,費聚清晨而至,告曰:“事不可諧矣,彼欲他往?!鄙辖璞?,詣帥所在……即時焚營廢壘,竭營而行,于是取壯士三千人”?!睹魈鎸嶄洝份d:“(上)即強起詣子興請行,子興喜曰:吾固知非爾不能辦此,然爾疾方愈,奈何?上曰:此豈高枕養(yǎng)病時耶,今失機不圖,將為他人所得。子興曰:須人幾何?上曰:人多則彼疑,十人足矣。乃選騎士費聚等二人步卒九人從行至定遠(yuǎn)界,上病暑,再越六日至寶公河,隔水望其營……其帥許諾……上將還,慮其不誠,留費聚伺之。后三日,聚還告曰:事不諧矣,彼且欲他往。上即率兵三百人復(fù)抵其營……于是營中兵皆出,即焚其營壘,悉驅(qū)其眾以還,得壯士三千人”。《皇明本紀(jì)》與《明太祖實錄》皆認(rèn)為朱元璋在濠州城拜訪郭子興之后方才出去招降張家堡,然而張家堡所占據(jù)的秦漢東城縣遺址距離濠州城有一百六十里之遠(yuǎn),更何況郭子興在濠州紅軍內(nèi)部也不算是最強的勢力,豈有越數(shù)百里之遠(yuǎn)而去投降一個小勢力的說法?又,朱元璋在得到首領(lǐng)的許諾投降之后,擔(dān)心其反復(fù)而留下費聚,后來首領(lǐng)不想投降,費聚于三天之內(nèi)便趕回大營,可見大營應(yīng)當(dāng)在離張家堡六十里的定遠(yuǎn)縣。又,俞本,《紀(jì)事錄》載:“是時,郭元帥之兵雖據(jù)定遠(yuǎn)縣,前有義丁城口張寨,不能進(jìn),后有元兵,不能退”,唯俞本所記,或得其實。
⑦黃金,《皇明開國功臣錄》卷一七《耿忠傳》:“耿忠,鳳陽縣人,長興侯之從弟,號耿三舍。國初歸附,歲癸巳,從克定遠(yuǎn)”,《趙清傳》:“趙清,一名應(yīng)清,濠州定遠(yuǎn)人。元末兵亂,清集眾捍御,為義兵千戶,歲癸巳,上略定遠(yuǎn),清附焉”。
四、二十四將辨析
我們在上面討論了朱元璋“南略定遠(yuǎn)”的時間,因此,很容易就得出了第一條判別是不是淮西二十四將的條件:
1.從軍時間要在癸巳年冬之前”。
若是在甲午年方才從軍,又豈能參加上一年癸巳年紅軍的活動呢?
徐達(dá):
(徐)達(dá), 鳳陽人,家世農(nóng)業(yè),長身偉貌,剛毅英武。年二十二,值元末兵起,慨然有濟(jì)世之志,歲癸巳,上起義兵于濠梁,達(dá)來謁。上與語,奇之,留置麾下。久之察其志慮材略皆非眾人所及,上益喜曰:此大器也。遂命為鎮(zhèn)撫,位諸將上①。
大明中山武寧王姓徐氏,諱達(dá),鳳陽府鳳陽縣人,家世農(nóng)業(yè)。王年二十有二,值元末兵興,歲癸巳,朕集義旅,王束麾下。朕視其所以,周旋幾二年,動靜語黙悉超羣英,于是命為帥首②。

《實錄》說是“徐達(dá)等二十四人”,《皇明本紀(jì)》也說是“徐達(dá)等二十人有奇”,徐達(dá)在這二十四人之中毫無疑問。又,朱元璋提拔徐達(dá)為“帥首”、“位諸將上”,在賜予徐達(dá)的誥命鐵劵中也說:“爾達(dá)起兵以來,為朕首將十有六年”③。按,鐵劵頒布于洪武三年(1370),十六年前即乙未年(至正十五年、1355年),這年初,郭子興與孫德崖在和州發(fā)生火并,朱元璋也深陷險境,而徐達(dá)以身代之,脫朱元璋于險④,朱元璋由是更加看中徐達(dá),提拔他為“帥首”,成為朱元璋最嫡系的將領(lǐng)。
因此我們得到第二條判別條件:
2.乙未年之后其官職不能超過徐達(dá)。
若是其官職超過徐達(dá),徐達(dá)何以謂之“帥首”?官職超過徐達(dá)的人,只有可能是從他部轉(zhuǎn)隸朱元璋麾下的非嫡系。
注釋:
①《明太祖實錄》卷之一百七十一《徐達(dá)傳》。
②朱元璋,《御制中山武寧王神道碑》,載于徐纮《皇明名臣琬琰錄》卷一。
③朱元璋,《賜魏國公誥命鐵劵文》,載于黃金《皇明開國功臣錄》卷一
④張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五十二《徐達(dá)傳》:“子興執(zhí)孫德崖,德崖軍亦執(zhí)太祖,達(dá)挺身詣德崖軍請代,太祖乃得歸,達(dá)亦獲免?!?/p>
湯和:
(湯和)徒步率子弟十余人從滁陽王郭子興,充小校,攻宿州,取九灣,克定遠(yuǎn),降其將謝成、李德春,子興命為千戶。歲癸巳,從上攻大洪山,升萬戶,克滁州,升管軍總管,招降鮑子方兵千余人①。
元至正間,豪杰多起兵據(jù)郡縣,王(指湯和,筆者按)亦思自奮拔以取富貴。壬辰歳,滁陽王據(jù)濠,兵勢強,率所厚壯士千余人仗劍從之。滁陽王奇王驍勇,置之麾下,使從諸將略地。每在前行,命為百戶,取九灣,攻濠之定逺,得兵千百五人。推為千戶,時髙皇帝處滁陽王甥館,上委心推奉,率兵從大洪山寨,得兵八百,升長萬。末復(fù)從攻滁州,獲其守帥,以功多授管軍總管,招集士卒益眾。②

按,湯和之從軍還在朱元璋之前,雙方又無舊識。至癸巳年底,湯和已升任萬戶,而朱元璋剛升為鎮(zhèn)撫,他有何德何能使湯和放棄萬戶之位而甘當(dāng)他一個小小的鎮(zhèn)撫的親兵?則湯和必定不在這二十四人中。
注釋:
①《明太祖實錄》卷之二百四十《湯和傳》。
②方希直,《信國湯公東甌襄武王神道碑銘》,載于徐纮《皇明名臣琬琰錄》卷二?!渡竦辣憽匪浴奥仕駢咽壳в嗳恕睘檎`,當(dāng)為“十余人”。
耿炳文、耿君用:
(耿)炳文,世鳯陽邑人。奮身農(nóng)畝,當(dāng)元至正壬辰,所在虹亂,鄉(xiāng)邑尤甚。老父君用四顧彷徨,無所于歸,父子二人因念與其伏山林義手就戮,曷若相率舉義兵得豪杰而往輔之。乃挺身謁今上于鳯陽,一見被蒙知遇,自至麾下,日偹使令,授先父管軍百夫,甲午年四月領(lǐng)軍隨上取滁州,六月取城口張營寨,取嘉山繆把頭營寨,再取滁州①。

按,耿炳文之父于壬辰年八月從軍②,即刻授予百戶,意味著他從軍前便帶著不少人。朱元璋壬辰閏三月從軍,終其一年也才是九夫長,這里的“自至麾下,日偹使令”不過是史臣的曲筆。甲午四月的取滁州為誤,滁州必然是七月下,但是除了耿炳文,亦有其他人有四月攻滁州的戰(zhàn)績,或許是郭子興曾對滁州派出小部分兵力,試探虛實。又,朱元璋在招降城口張寨時,曾向郭子興借兵三百,耿君用當(dāng)在其中,這才有“六月取城口張營寨”的戰(zhàn)績,從“借兵”可知,耿氏父子此時還不在朱元璋麾下,也不可能在這二十四人之中。
注釋:
①劉三吾,《長興侯耿炳文追封三代神道碑銘》,載于徐纮《皇明名臣琬琰錄》卷四?!?/p>
②黃金,《皇明開國功臣錄》卷四《耿炳文傳》,《耿炳文傳》與《神道碑銘》大體相同,唯說明了“謁今上”的時間為壬辰八月。
耿再成、費聚:
耿再成,字德甫,泗州五河人,少以勇力折行輩,及長,識見洞達(dá)。遭元季兵亂,民若涂炭,乃奮然興曰:“拯溺亨屯,吾丈夫志也,不出將何為!”歲癸巳三月,挺身謁上于濠,時上方延攬英俊,見再成,壯其材武,留置左右,從征屢捷,授百戶??算糁荩?zhèn)撫,甲午秋七月,從上克滁州①。
費聚,字士英,臨濠人,世居五河仁信鄉(xiāng),父德興,當(dāng)元之季,四方兵亂,教聚武事,習(xí)騎射,冀有所遇,歲壬辰,太祖舉義,入濠延攬俊乂,聚乃于大西門歸附……六月……得壯士三千人……甲午正月克泗州、破靈璧,七月從克滁州②。

按,耿再成并非濠州人,所謂的“皆濠產(chǎn)也”不攻自破。耿再成于癸巳三月參加濠州紅軍,此時朱元璋還是一個長九夫,顯然沒有能力提拔耿再成為百戶,耿再成投奔的人當(dāng)為郭子興無疑。甲午六月,彭大、趙均用強脅郭子興攻泗州,耿再成也在此行中,并立功升鎮(zhèn)撫,他不是朱元璋嫡系,也不在這二十四人中。
費聚于壬辰年歸附紅軍,甲午年六月朱元璋招降張家寨時,只帶領(lǐng)了“九步二騎”,費聚便是那唯二的騎兵之一,如此看來,費聚當(dāng)在這二十四人中?事實上,若仔細(xì)品味這句話:“子興曰:須人幾何?上曰:人多則彼疑,十人足矣。乃選騎士費聚等二人步卒九人從行③”,郭子興問要多少人,朱元璋才(在郭子興麾下)選中了費聚等人,意味著費聚不是朱元璋部下,不屬于這二十四人?!凹孜缯驴算糁?、破靈璧”,正月當(dāng)為六月之誤,我們再看另外兩段文字:
“公姓王,諱志,世鳯陽臨淮人,性鷙猛,有智謀,臨陣對敵,果毅無前。至正壬辰三月,土冦蠭起,舉鄉(xiāng)兵取濠州,且守且戰(zhàn)。甲午前克滁州,勢劇破竹,知天命攸歸在今上,疏附來從”④。
(宋晟)歲壬辰,公隨父朝用、兄國興來歸,明年從克濠州,又從戰(zhàn)敗賈魯,父兄並以功授萬戶。甲午從張?zhí)斓v克五河、泗州、旴胎,又並進(jìn)總管⑤。
從王志“壬辰三月”“舉鄉(xiāng)兵取濠州”可知,他屬于濠州紅軍中的老資格將領(lǐng),歸屬于朱元璋卻是在克滁州前后,宋晟父子壬辰從軍,也是紅軍中的老資格將領(lǐng)。甲午年六月,橫澗山之戰(zhàn)后,濠州紅軍勢力大盛,主力彭大、趙君用強行帶著郭子興略泗州,六月中旬攻克泗州,偏軍朱元璋南下略滁州,七月中旬攻克滁州,從耿再成、費聚、宋晟父子等人都有“克泗州”可知,紅軍中的大部分的老資格將領(lǐng)都被一起帶走,以王志的履歷為根據(jù),這些人在克滁州前后才陸續(xù)轉(zhuǎn)屬、服從朱元璋的。
注釋:
①黃金,《皇明開國功臣錄》卷二《耿再成傳》
②黃金,《皇明開國功臣錄》卷八《費聚傳》
③《明太祖實錄》卷一
④劉三吾,《陸安侯許國襄簡王公神道碑銘》,載于徐纮《皇明名臣琬琰錄》卷四。按,“甲午前克滁州”難以理解,滁州為甲午七月下,王志也參與了此戰(zhàn),當(dāng)調(diào)整順序為“甲午克滁州前”。
⑤楊士奇,《西寧侯宋公神道碑銘》(宋晟),載于楊士奇《東里文集》卷十二。
郭子興、郭英:
(郭)子興,世鳯陽人,拳勇有膂力,善騎射。自癸已歲起兵,首隸元帥郭某麾下,即知所以適主。明年得滁州,又明年得和州①。
公姓郭氏,諱英,臨淮人,生有異征,沈毅多智,身長七尺,膂力過人尤,精騎射。年十八,從太祖起義兵,甚見親信,每令直宿帳中,取徐、泗、滁、和②。
按,元末有兩個郭子興,一個是滁陽王郭子興,一個是鞏昌侯郭子興,又稱郭興。郭興、郭英兄弟于癸巳年起兵,便直屬于滁陽王郭子興麾下。又,弟弟郭英有取泗州的戰(zhàn)績,郭興、郭英兄弟必定跟隨著主將郭子興被帶走,可見郭氏兄弟一直都是直屬于郭子興。直到克泗州之后,彭、趙二人發(fā)生內(nèi)斗,無暇約束郭子興部下,郭氏兄弟才轉(zhuǎn)投朱元璋。則郭氏兄弟也不在這二十四人之中。
注釋:
①劉三吾,《鞏昌侯陜國宣武郭公神道碑銘》,載于徐纮《皇明名臣琬琰錄》卷三?!?/p>
②楊榮,《營國威襄郭公神道碑銘》,載于徐纮《皇明名臣琬琰錄》卷五
花云:
公諱云,姓花氏,世為懷逺人……癸巳,杖劍謁上于臨濠,上竒其材力,俾將兵畧地,所至輒克。破懐逺城口,擒其帥以歸。進(jìn)攻全椒,拔之。羣寇據(jù)繆家寨,公俟夜襲之,冦散走。上將取滁州,單騎前行,遇賊數(shù)千人于道,拔劔躍馬沖其陣而過,賊驚曰:此黑將軍勇甚,不可與爭鋒,兵既至,遂克滁①。
按,花云癸巳從軍,然而他“破懷遠(yuǎn)城口”的戰(zhàn)績殊為可疑,朱元璋只在壬辰年才攻打過懷遠(yuǎn),壬辰年底,賈魯圍城,懷遠(yuǎn)被元兵收復(fù),至于癸巳六月紅軍大敗元兵,遂重新攻打懷遠(yuǎn),朱元璋此時正在鄉(xiāng)里募兵,攻打懷遠(yuǎn)的當(dāng)為紅軍別部。“進(jìn)攻全椒”為事件前置,取全椒在克滁州之后??娂艺礄M澗山之戰(zhàn),元知院老張聚集大量元兵屯扎此處,濠州紅軍夜襲,大破之,花云也在夜襲部隊中?;ㄔ朴杉t軍別部轉(zhuǎn)屬朱元璋的時間為甲午六月至七月克滁州之前。
注釋:
①宋濂,《東丘郡侯花公墓碑》,載于宋濂《文憲集》巻十八
謝成、張赫:
謝成,濠州廣德鄉(xiāng)東湖村人,少有勇略,元季兵亂,從太祖舉義,克滁和二州,渡江拔采石取太平,定有金陵,以功升總管①。
(張)赫,鳳陽臨淮石亭村人。少有勇略,元末兵亂,赫集眾自稱千戶。上起兵濠州,赫率眾來附。甲午取滁州,升萬戶。乙未破和州②。
按,謝成于丙申三月克金陵后升總管,徐達(dá)此時也還只是鎮(zhèn)撫,與條件二不符。張赫集眾自稱千戶率眾來附,意味著他同樣是成建制的歸附濠州紅軍,有自己的部伍,癸巳年處于落魄狀態(tài)的朱元璋顯然沒有能力和權(quán)力把他置于自己之下。
注釋:
①黃金,《皇明開國功臣錄》卷一四《謝成傳》
②《明太祖實錄》卷之二百三《張赫傳》
張龍:
張龍,初名避諱,改龍。濠州東濠村人,少有勇力,形質(zhì)魁岸,習(xí)騎射。至正壬辰,江淮兵起,龍入行伍,隸滁陽王麾下。時太祖高皇帝在王甥館,龍委心效順,從略定遠(yuǎn),得兵數(shù)百人,授總管,甲午七月從克滁州、全椒①。
按,張龍壬辰從軍,隸屬于郭子興,從略定遠(yuǎn)之后升為總管,然而并未記載其是壬辰年同湯和一起略定遠(yuǎn)還是癸巳年同朱元璋一起略定遠(yuǎn)。從他后面的履歷來看,當(dāng)是參與的癸巳年略定遠(yuǎn),若是壬辰年紅軍初起時就升任總管,斷不會錯過洪武三年的第一次大封爵位。癸巳年為總管,已經(jīng)超過了朱元璋,則張龍不在朱元璋嫡系的二十四人之中。
注釋:
①黃金,《皇明開國功臣錄》卷一三《張龍傳》
胡大海、胡海:
(胡)大海,字通甫,泗之虹縣人。上駐兵滁陽,杖策謁軍門,一見語合,遂居前鋒。乙未,王師取和州,下太平①。
胡海,世鳳陽定遠(yuǎn)縣毛城村人。當(dāng)元之季羣雄角起,侯念不能義手就戮,始從亦豪舉義,知非其人,去之。隨大軍拔鳳陽,敗元將賈魯兵,為千夫。甲午復(fù)泗州、滁州為萬戶。乙未春,復(fù)和州②。
按,胡大海在滁陽投奔朱元璋,此時已經(jīng)是甲午年七月以后,顯然他不在二十四人中。胡海參加了癸巳六月破賈魯之戰(zhàn),升為千戶,朱元璋此時也才九夫長。并且胡海也參加了紅軍克泗州之戰(zhàn),自然不在二十四人中。
注釋:
①《明太祖實錄》卷之一十《胡大海傳》。
②劉三吾,《東川侯胡公墓志》,載于徐纮《皇明名臣琬琰錄》卷四。
吳良、吳禎:
公諱良,姓吳氏,鳯陽定逺人,初名國興,后賜今名。氣岸雄偉,性質(zhì)剛直,與弟楨俱以勇力稱。元末羣雄并起,海內(nèi)鼎沸,皇上以聰明神武,仗大義奮起布衣,公兄弟委身相從,服勤左右,上深器焉。甲午秋,從上取滁州①。
公初名國寳,后賜名楨,字干臣,姓吳氏,世為濠之定逺人。自少時已卓犖有膽畧,及天下大亂,從上起兵,里中即能知天命有在,與兄江陰侯良俱隸麾下,悉心委事焉,自歲甲午②。
良,初名國興,后賜今名,鳳陽定遠(yuǎn)縣人。器貌雄偉,性剛直,與弟禎俱有勇力,元季群雄并起,良兄弟委身從上取滁州③。
則吳禎吳良兄弟于甲午年跟從朱元璋,并參與了甲午七月的攻滁州之戰(zhàn)。不合條件一,不在這二十四人中。
注釋:
①吳伯宗,《汪國襄烈吳公神道碑銘》,載于徐纮《皇明名臣琬琰錄》卷五
②劉崧,《海國襄毅吳公神道碑銘》,載于徐纮《皇明名臣琬琰錄》卷五。
③《明太祖實錄》卷之一百四十《吳良傳》。
鄭遇春、鄭遇霖:
鄭遇春,濠州人,與兄遇霖當(dāng)元季江淮盜起,相與謀曰:今兵戈相接,所在繹騷,吾兄弟與其坐受誅夷,孰若結(jié)眾樹柵,圖保鄉(xiāng)族。俟有明圣者出,則共輔之。會太祖舉義兵除亂,遂皆來附,同以勇力被遇。甲午克滁州……乙未六月渡江拔采石、太平,授總管①。
按,鄭氏兄弟聚眾保鄉(xiāng)里,意味著他們不是單個來投朱元璋的,而是成建制的歸附。他們首次為紅軍效力是在攻滁州之戰(zhàn),此前的橫澗山之戰(zhàn)并不見他們出手的記錄,則他們歸附紅軍的時間當(dāng)為橫澗山之后、滁州之前的甲午年六月。又,鄭遇春在乙未年六月渡江之后升為總管,而徐達(dá)同年方才升任鎮(zhèn)撫,與條件二不符,鄭氏兄弟不屬于這二十四人可證。
注釋:
①黃金,《皇明開國功臣錄》卷八《鄭遇春傳》
顧時、周德興、張銓:
征西左副將軍濟(jì)寧侯顧公,名時,字時舉,世為臨淮人……公志氣倜儻,勇于有為,元末政隳,海內(nèi)大亂?;噬淆埮d淮甸,思濟(jì)天下,公以同里率先來附,被堅執(zhí)鋭,常侍左右,自歲甲午①。
周德興,濠州人,居太平鄉(xiāng),有勇略,善騎射。時至正甲午,太祖駐師濠城,德興來歸,是年從取鐵弗岡,及三汊河口、張家堡、大柳樹等寨②。
(張)銓,鳳陽定遠(yuǎn)人。歲甲午從軍,克滁州,充列校。壬寅升百戶,從戰(zhàn)鄱陽。丙午升千戶③。
按,顧時、周德興、張銓都于甲午年跟從朱元璋,不在這二十四人之中。
注釋:
①劉崧,《滕國襄靖顧公神道碑》,載于徐纮《皇明名臣琬琰錄》卷五。
②黃金,《皇明開國功臣錄》卷七《周德興傳》
③《明太祖實錄》卷之二百四《張銓傳》
華云龍、陳德:
華云龍,濠州定遠(yuǎn)人,才勇善劍術(shù),當(dāng)元季兵亂,兩淮繹騷,而濠尤甚,云龍結(jié)群少避居韭山,以觀時變。會太祖舉義,豪杰響應(yīng),云龍歸焉。甲午攻三汊河口,克藕塘,取鐵弗岡、大柳樹等砦……(洪武三年)封淮安侯、祿一千五百石,令世襲,賜誥命鐵劵,其文曰:“……咨爾云龍,以定遠(yuǎn)之英與朕同郡,當(dāng)群雄云擾之初,從朕征伐……朕念爾初起之舊,十有七年”①。
陳德,字至善,濠州人,世居太平鄉(xiāng)孟莊,以農(nóng)為業(yè),德少負(fù)志氣,及長,有勇力,善騎射,元季壬辰,天下大亂,太祖起兵討群雄,德以同里閈首隸麾下,甲午秋七月,克滁陽,升長萬夫……(洪武三年)封臨江侯、祿一千五百石,賜鐵劵,其文曰:“……咨爾陳德,生長濠梁,與朕同里,兵興以來,首從征伐……朕念爾初起之舊,十有七年”②。
按,在劵文中,朱元璋對華云龍、陳德說“朕念爾初起之舊,十有七年”,洪武三年(1370)倒推十七年為甲午年(1354年)。華云龍、陳德不在這二十四人中可證。
注釋:
①黃金,《皇明開國功臣錄》卷七《華云龍傳》
②黃金,《皇明開國功臣錄》卷八《陳德傳》
陳桓、李新:
陳桓,濠州清洛鄉(xiāng)北村人,長軀偉貌,有膂力,元季遭寇亂,從人入軍,歲癸巳,聞上義兵,為眾所推戴,乃拔身來歸,備行伍,首攻徐州,略定遠(yuǎn),甲午克滁州,三汊河口①。
李新,濠州清洛鄉(xiāng)遺碑人,世務(wù)農(nóng)業(yè),至新以勇力聞。時兵亂,日事游掠,鄉(xiāng)井繹騷,新每結(jié)少年,率而御之,人服其勇。歲癸巳,歸太祖于濠城,收置帳下,備宿衛(wèi),甲午七月克滁州……(洪武十五年)封崇山侯,賜誥,其文曰:“……咨爾……李新,與朕同里闬,當(dāng)起義之初,即委身來附“②。
陳桓、李新的履歷很有意思,陳桓先是從人入軍,以當(dāng)時的形勢論,他從的定然是正在攻圍濠州城的元兵,隨后元兵潰散,陳桓逃歸鄉(xiāng)里,朱元璋奉命招募人手,最后“收元義兵、民人七百余以獻(xiàn)王③”,陳桓于此時跟從朱元璋,并參與南略定遠(yuǎn)之戰(zhàn)。李新與陳桓同屬于清洛鄉(xiāng),世代務(wù)農(nóng),定然也在被朱元璋招募的“元義兵民人”之中。朱元璋賜予李新的劵文也與他人不同,其他人都是“兵興以來,首從征伐”,而李新卻是“當(dāng)起義之初,即委身來附”,陳桓、李新屬于這二十四人。
注釋:
①黃金,《皇明開國功臣錄》卷一三《陳桓傳》
②黃金,《皇明開國功臣錄》卷一三《李新傳》
③佚名,《皇明本紀(jì)》
唐勝宗、陸仲亨:
唐勝宗,濠州廣德鄉(xiāng)毛城村人,至正壬辰,江淮兵起,太祖舉義駐濠,鄉(xiāng)里多從之。勝宗年十八,即挺身來附,上目其少且英偉,悅之,留置左右,日備使令。自是出入履歷險阻。每同患難……(洪武三年,1370)封延安侯,食祿一千五百石,令世襲,賜誥命鐵劵,其文曰:“……咨爾勝宗,與朕同里,連舍之人。當(dāng)起兵時,爾年尚未冠,即來事朕……朕念爾初起之日,于今十有九年矣”①。
陸仲亨,濠州人,居太平鄉(xiāng)之義城村,少孤貧,歲壬辰,太祖起義兵,延攬英俊,見仲亨未冠而武,招置麾下,教而養(yǎng)之。甲午七月從克滁州……(洪武三年)封吉安侯,食祿一千五百石,令世襲,賜誥命鐵劵,其文曰:“……咨爾仲亨,與朕同里,當(dāng)朕起兵時,爾年尚未冠,即來事朕……于今十有九年矣” ……十三年胡惟庸事覺,語侵仲亨,惟庸既伏誅,群臣請併罪仲亨,上曰:“朕初起兵時,仲亨年十七,喪父母、兄弟,避亂持一升麥?zhǔn)i草間,朕見之,呼來從朕。長育成就,累功封侯,此吾初起時股肱心腹,吾不忍罪,其勿問“②。
朱元璋說“今十有九年矣”,則唐勝宗、陸仲亨從軍時間在壬辰年(1352),當(dāng)時兩人一個十八歲,一個十七歲,朱元璋二十四歲,從“教而養(yǎng)之”來看,朱元璋對他們都是一種兄長看待弟弟的想法。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發(fā)后,朱元璋回憶了與陸仲亨的艱難歲月,又說“此吾初起時股肱心腹,吾不忍罪”。唐、陸兩人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超過他人,唐、陸兩人在這二十四人中無疑。
再看洪武三年的侯爵順序,前十四位依次是:湯和、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華云龍、顧時、耿炳文、陳德、郭子興、王志、鄭遇春、費聚、吳良、吳禎,朱元璋得意的說:“今爵賞次第,皆朕所自定,至公而無私”③。他的至公無私的標(biāo)準(zhǔn)是什么?
我們來看一張表,洪武三年所封的前十四位侯爵,除了湯和以外④,都和我們分析的轉(zhuǎn)屬朱元璋的時間有關(guān),即按“從龍”的先后順序排列,這就是朱元璋自稱的至公無私。

注釋:
①黃金,《皇明開國功臣錄》卷七《唐勝宗傳》
②黃金,《皇明開國功臣錄》卷七《陸仲亨傳》
③《明太祖實錄》卷五十八
④湯和參軍早,資歷深,與朱元璋關(guān)系不錯,有封公的功勞,只是因過而只封侯,因此排在侯爵第一。
五、余論
“淮西二十四將”的說法至少在嘉隆萬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流傳,有明史臣為了突出朱元璋“天命有在”的神性,一手炮制了“淮西二十四將”的說法,“皆濠產(chǎn)也”是對劉邦豐沛集團(tuán)的靠攏,二十四位開國功臣的名單則是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模仿。在有明史臣的描述下,朱元璋一參加起義,便有無數(shù)英雄豪杰“知天命有在”的來投靠,取得天下也是“天命”的力量在作祟,而不是人力所能達(dá)到的。談遷的《國榷》雖成書于清朝,但是其第一版在明天啟間已經(jīng)開始編寫了,自然延續(xù)了“二十四將”的說法。谷應(yīng)泰的《明史紀(jì)事本末》多采《國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言:“談遷《編年》、張岱《列傳》,兩家具有本末,(谷)應(yīng)泰并采之,以成紀(jì)事①”。而《明史》的修篡者敏銳的察覺到“二十四將”的不妥之處,卻只是稍加分析,僅附以徐達(dá)、湯和、費聚三人②,以至于和事實相差更遠(yuǎn)。
通過《皇明本紀(jì)》、《滁陽王廟碑》等文獻(xiàn),我們對《明太祖實錄》所記載的“濠州圍解”、“歸鄉(xiāng)募兵”,“彭趙暴橫”、“南略定遠(yuǎn)”,“招降張家”等事件進(jìn)行分析,癸巳六月濠州圍解,同月郭子興命朱元璋回鄉(xiāng)募兵,朱元璋募得七百人,然而朱元璋此時并無統(tǒng)帥這七百人的資格,十月前后,這七百人被濠州紅軍領(lǐng)袖彭大、趙均用所奪。所謂的“棄數(shù)百人”“讓他人統(tǒng)之”不過是朱元璋發(fā)達(dá)之后的諱飾之詞。這年冬,忍受不了被排擠和欺辱的郭子興意圖出走定遠(yuǎn),派出部分軍隊攻打定遠(yuǎn),朱元璋也在其中。隨后定遠(yuǎn)不戰(zhàn)而降,郭子興部陸陸續(xù)續(xù)從濠州遷徙至定遠(yuǎn)城。
通過對這二十四人逐個分析,我們可以按與朱元璋的親近關(guān)系分為幾大圈層,第一圈層是唐勝宗、陸仲亨,他們在壬辰年便追隨朱元璋,不離不棄,也是朱元璋最為親信的人。第二圈層是徐達(dá)、陳桓、李新,徐達(dá)、李新是世代務(wù)農(nóng)的農(nóng)民,陳桓是潰散的元兵,他們在癸巳年六月至十月間被朱元璋招募,從此追隨朱元璋。以上兩類屬于朱元璋的嫡系,都參加了癸巳年的南略定遠(yuǎn)。第三圈層是濠州紅軍別部,有湯和、郭興郭英兄弟、耿君用耿炳文父子、耿再成、費聚、胡海、花云、張龍、謝成及張赫,在這些人中,郭氏兄弟與朱元璋年齡相近,深相結(jié)納,耿氏父子、費聚曾與朱元璋一同招降張家寨,張龍與朱元璋一同攻定遠(yuǎn),他們與朱元璋有過一段時間的共事經(jīng)歷,關(guān)系可能較他人為深。第四圈層是甲午年才從軍的眾人,有吳良吳禎兄弟,鄭遇春鄭遇霖兄弟、顧時、周德興、張銓、胡大海、華云龍、陳德,這些人剛剛從軍,尚未立下功勞或與朱元璋建立私人關(guān)系,故位于第四圈層。然而隨著朱元璋不斷攻城略地,克滁和、拔太平、下集慶而立足江南,一路或招降納叛、或征兵擴軍,實力急劇膨脹,對上述圈層結(jié)構(gòu)造成了極大的沖擊。面對龐大的江南新附軍,原本的圈層結(jié)構(gòu)的界限開始消失,漸漸的被囊括到一個更加籠統(tǒng)的稱呼——“渡江舊人”之中。如趙伯仲失陷安慶,“太祖怒曰:‘主將不能固守,城陷遠(yuǎn)遁避之。知府不能遠(yuǎn)走,寇退乃能入城安民。將伯仲、翟徽失陷城池誅之’。常遇春諫曰:‘伯仲等系渡江舊人,姑用赦之’③”。常遇春以“渡江舊人”的身份請求赦免趙伯仲,而常遇春濠州懷遠(yuǎn)人,趙伯仲廬州人,他們既非鄉(xiāng)黨,又無私交,能夠聯(lián)系在一起的,就只有“渡江舊人”這個身份了。
注釋:
①紀(jì)昀總纂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四九《明史紀(jì)事本末》
②徐達(dá)自不用說,《實錄》及《神道碑銘》都有湯和攻打定遠(yuǎn)的戰(zhàn)績,明史修篡者注意到了這一點,卻沒有細(xì)加分析,湯和攻定遠(yuǎn)是在壬辰年,而朱元璋攻定遠(yuǎn)是在癸巳年。明史修篡者又看到費聚和朱元璋一起招降張家寨的事,以為費聚也在這些人中,實際上費聚只是奉郭子興之命,同朱元璋一起招降張家寨而已,真正轉(zhuǎn)屬于朱元璋還要到攻克泗州之后。
③劉辰,《國初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