徠卡GNSS測量操作手冊-網絡RTK測量(P2P)

常規(guī)RTK技術是一種對動態(tài)用戶進行實時相對定位的技術, 該技術也可用于快速靜態(tài)定位。進行常規(guī)RTK工作時, 基準站需將自己所獲得的載波相位觀測值(最好加上測碼偽距觀測值) 及站坐標, 通過數(shù)據(jù)通信鏈實時播發(fā)給在其周圍工作的動態(tài)用戶。于是這些動態(tài)用戶就能依據(jù)自己獲得的相同歷元的載波相位觀測值(最好加上測碼偽距觀測值) 和廣播星歷進行實時相對定位, 并進而根據(jù)基準站的站坐標求得自己的瞬時位置。為消除衛(wèi)星鐘和接收機鐘的鐘差, 削弱衛(wèi)星星歷誤差、電離層延遲誤差和對流層延遲誤差的影響, 在RTK 中通常都采用雙差觀測值。
其觀測方程可寫為:
其中為雙差算子(在衛(wèi)星和接收機間求雙差);為載波相位觀測值;為衛(wèi)星至接收機間的距離,為衛(wèi)星星歷誤差在接收機至衛(wèi)星方向上的投影;為載波的波長;N?為載波相位測量中的整周模糊度;d ion為電離層延遲;d trop?為對流層延遲;為載波相位測量中的多路徑誤差;為雙差載波相位觀測值的測量噪聲。
可見常規(guī)RTK是建立在流動站與基準站誤差強相關這一假設的基礎上的。當流動站離基準站較近(例如不超過10~15km)時,上述假設一般均能較好地成立, 此時利用一個或數(shù)個歷元的觀測資料即可獲得厘米級精度的定位結果。然而隨著流動站和基準站間間距的增加, 這種誤差相關性將變得越來越差。上面公式中的軌道偏差項 , 電離層延遲的殘余誤差項 和對流層延遲的殘余誤差項 都將迅速增加, 從而導致難以正確確定整周模糊度, 無法獲得固定解;定位精度迅速下降, 當流動站和基準站間的距離大于50 km時, 常規(guī)RTK 的單歷元解一般只能達到分米級的精度。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獲得高精度的定位結果就必須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措施, 于是網絡RTK技術便應運而生了。網絡RTK大體采用線性組合法、內插法及虛擬站等方法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