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物化的精神
可以說,席勒的《強盜》是繼莎士比亞《李爾王》和索??死账埂抖淼移炙雇酢分?,最喜歡的悲劇了。
那種宏偉的基調(diào)和絕望的悲劇色彩無疑是迷人的。想必在席勒的年代,這部作品是極具革命性色彩的,如同大革命的新思潮一樣。
首先,“強盜”在文中面上指卡爾的身份,而也可指代弟弟弗朗茨的行徑,更可以指代諷刺的教堂和掌權(quán)者。或者更浪漫地說,也可指代可悲的命運,命運(抑或“上帝”)搶走了佛朗茨的先天條件,搶走了卡爾正當(dāng)生活的權(quán)利,間接促成了這一悲劇。而,在故事中的命運總是相對公正的“強盜”,惡而有報,善亦有果。只是,現(xiàn)實并不總是如此。(回想回想,我們走過的日子,“公平”二字總是羞于說出口的)
其次,卡爾和眾強盜的行徑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充滿義氣、豪爽、直來直去??枌菩了够劦搅肆_賓漢,也正和之前他的手下做盡“惡事”形成思考。任何事情,其實都是以犧牲為目的,尤其是革命、戰(zhàn)爭,更是以無數(shù)無辜作為犧牲的代換。
雖然,課本總是將革命說成偉岸的。但,稍加考證就能知道,法國大革命為例,那是血腥而野蠻的,充滿無辜的犧牲(無序的犧牲品)。革命總是如此,為了光明的目的,手往往無法保持潔凈,這是必要的代價,是必須直面的東西。
最后,是我個人很感興趣的,在最后,眾強盜聽聞了老莫爾的經(jīng)歷,高喊“這樣傷天害理的事,我們從未做過?!保梢哉f這里的復(fù)仇,不僅僅是卡爾的意志,也摻雜了些許眾強盜自己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
席勒的本意,應(yīng)該是表達不孝、不敬的弗朗茲是為強盜都不齒的。但反過來想,道德二字從強盜口中說出未免可笑,這算是未泯的道德?還是有別于常人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而且,我們也常常說這個事情比另一件更不道德,這樣的意識潛在地將道德數(shù)字化。比如,不和老人問好是一級道德,殺死無辜的老人是負(fù)十級道德。
但,很可惜,不是所有事物都能數(shù)值化的,尤其是這類模糊的概念。你的道德,我的道德,強盜的道德,顯然不是一個道德。十年前的道德,十年后的道德,也不是。
一來,用之前一位老師的話,如今的我們太過器械,喜歡量化所有東西,值得警惕;二來,每個人都處在不同的“道德”中,時刻苛求每個路人與你相同,何其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