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氣化轉型的悲哀:燃油時代均價10萬的國產車,現在都賣20萬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一個現象,國產車賣的越來越貴了。
造車新勢力推出的新能源車型,一個比一個價格貴,30萬是家常便飯,40萬是稀疏平常,50萬似乎也能接受,100萬也不至于讓人驚掉下巴。不光是造車新勢力,國產汽車品牌只要帶上新能源的光環(huán),售價也迅速竄高,20萬、30萬的國產車,現在比比皆是。
在燃油車時代,國產車的均價幾乎只能在10萬元左右徘徊,但是一遇上電氣化轉型,國產車便扶搖直上,開始站穩(wěn)中高端市場。有人說,國產車售價提高,難道不是好事嗎?憑什么國產車只能賣低價,而國外汽車品牌卻能賣高價?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是的,我們都很樂意看到國產汽車品牌崛起,但是,新能源轉型,真的可以和國產車崛起畫上等號嗎?
均價20萬的國產新能源車型,相比之前均價10萬的國產燃油車,到底提升了什么?除了動力性能、行駛經濟性方面的升級之外,我們看到的還有各種各樣的智能化配置的提升,這才是國產車漲價的根本原因,比如說越來越智能的車機系統(tǒng),花里胡哨的各種配置,冰箱彩電大天窗,以及一個比一個吹上天的輔助駕駛系統(tǒng),但是這些配置真的是國人想要的嗎?或者說,從工具的角度來說,20萬的新能源汽車,真的比之前10萬元的燃油車更好嗎?
答案是不一定,因為如今的新能源車把更多的成本放在了各種和駕駛無關的功能和配置上,反而在用車便利性方面,新能源汽車是不如燃油車的,舉個例子,燃油車可以在3分鐘完成補能,純電動車一個小時能完整充滿嗎?
而那些吹得天花亂墜的輔助駕駛系統(tǒng),有哪一個是真正好用的?哪一個是真正能夠接替人類駕駛者,完成復雜路況的駕駛操作?
而宏光MINI EV更是一個正面教材,同樣是電氣化轉型,它的價格為什么能夠壓到4萬元以內,甚至比之前的燃油車還便宜?因為除了把發(fā)動機和變速箱換成電池和電機,宏光MINI EV沒有花里胡哨的配置,反而是極低的行駛成本,讓它成為了代步神車,這才是電氣化轉型的代表車型,讓消費者可以享受技術進步帶來的購車成本和用車成本的降低。
說到底,之所以很多造車新勢力的車型,賣的貴,不是因為它們的技術有多先進,配置有多高,就是因為沒有規(guī)?;瘍?yōu)勢,成本很難壓下去,因此不得不用智能化、科技感這樣的包裝,來掩蓋它們在成本壓制方面的無能為力。
國產車沖擊高端我們歡迎,電氣化轉型也的確是國產車彎道超車的機會所在,但是我們還是希望,國產品牌能夠多造出一些價格厚道,務實的產品,畢竟國內至少有9億人的月收入是低于3000塊錢的,它們才應該是國產車消費的主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