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練題:判斷推理
1、當前,我國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正全面展開,希望通過高考改革撬動基礎教育階段的改革,鼓勵中學將育人方向從“單純育分”調整為“全面育人”,從追求學科成績轉向促進學生成長。同時,通過綜合素質評價鼓勵中學個性化教育,引導學生自我認知、找到自己的興趣特長和個性所在。反過來講,如果中考加分項目繼續(xù)擴張,不僅可能影響這一階段的教育改革質量,還可能會對沖掉高考改革的成果。
這段文字認為,從我國教育改革的現實邏輯看,( ?)。
A.對中考加分實行瘦身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大勢所趨
B.考試加分政策改革是體現高考改革效果的必要前提
C.為彰顯教育化人、育人本質,必須全面取消中考加分
D.中考加分項目應順應教育規(guī)律,進一步推動教育公平
?
2、地圖本來是狀物的,它不該有人,也不能有人,地圖里要是出了人,就不是地圖,而是圖畫了。這句話在嚴格意義上應該是定理,但碰到某些旅游圖怕是要拐彎了--旅游中往往是既有風物又有人物存在的。這就像泰山、兵馬俑旅游圖中一定要說到秦始皇,十三陵旅游圖一定要說到歷代明皇,頤和園旅游圖中一定會說到慈禧太后一樣。因為,在那個環(huán)境中許多景致的產生由人的活動為起點,更因為人的活動而增添其審美價值。
這段文字的作者認為( ?)。
A.有人物的地圖不是真正的地圖
B.有人物的地圖更能增添地圖的審美價值
C.旅游圖必須有標志風物與人物
D.旅游圖也是一種地圖
?
3、以李鴻章為領袖的洋務運動曾給中國帶來富國強兵的希望,而經其手簽訂的各種喪權辱國條約卻讓中國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正因如此,一百多年來,李鴻章頭頂變換著救國、誤國、賣國三頂帽子。對這樣一個復雜的歷史人物,只有給其一個更為精準的定位,才能更清晰地解讀他的所作所為。而在如何定位上,諸多史學著作或抓小放大,或以偏概全,或就事論事,隔靴搔癢,霧里看花,___??????___。
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句是(??)。
A.讀者難有盡興之感
B.有失公允之處頗多
C.真正的佳作甚為罕見
D.難以摘掉這三頂帽子
?
4、閱讀場景的變化,引發(fā)了一場知識領域的大變革:傳統(tǒng)的知識載體--書籍上的圖釘被網絡撬開了,知識信息漂浮了起來,成為碎片化的存在。網絡放大了這些信息碎片,進而改變了人們的閱讀心態(tài)。換句話說,面對海量信息,人們的信息焦慮癥也更嚴重,時間不夠用了,注意力也不夠用了,讀過的信息像手中的沙子一樣,記不住,留不下。海量信息缺乏裝訂工具和裝訂方式,正是被很多人稱為“閱讀危機”的根本所在。
關于這段文字,以下理解準確的是( ?)。
A.“閱讀危機”的產生是因為海量信息
B.讀者的閱讀心態(tài)隨著閱讀場景的變化而發(fā)生改變
C.傳統(tǒng)閱讀比網絡閱讀更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D.全新的裝訂方式能夠解決“閱讀危機”
?
5、今天,正風反腐之下,有些干部感嘆不舒服、不自由了。在一定意義上說,這種心理與其對自由的觀念看法密不可分。誠如馬克思所言,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經。然而道理容易明白,但在潛意識和直觀感受中,有人還是把自由視為不受限制、沒有約束,或者少受限制、鮮有約束。問題是,無所限制的自由必然是扭曲的,也是不真實的,只能存留于想象之中。誰要真是如此任性地看待自由,無所顧忌、不知敬畏,誰就終將付出慘重代價。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 ?)。
A.自律是前提和保障,自由是目的和依歸
B.構建在自律基座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C.自由快樂之人,必是敬畏法度之人
D.不能恪守自律,就會導致身心雙重的不自由

答案將在第二天10點左右發(fā)到評論區(qū),在之前把答案提交到評論區(qū)的小伙伴可以獲得時政合集電子版資料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