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學者認為《水滸傳》的前十三回是后來加上去的?
讀過古典名著《水滸傳》的朋友們應該都有所感覺,《水滸傳》前十三回的整體水平高于小說后面內容的。不過自從上世紀二十年代以來,學界就出現(xiàn)了一種說法:《水滸傳》的前十三回是后來加上去的。那么有些學者為什么認為《水滸傳》的前十三回是后來加上去的呢?

有些學者認為《水滸傳》的前十三回是后來加上去的依據(jù)主要有四個:
第一,《水滸傳》的很多故事在之前的各種作品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其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就是成書于宋元的《大宋宣和遺事》。而《大宋宣和遺事》的梁山故事是從“生辰綱”開始的,也就是從《水滸傳》的第十四回。

第二,《水滸傳》的前十三回的文風與之后的內容有所不同。比如《水滸傳》前十三回主線是主角接力(史進—魯智深—林沖—楊志)。但從第十四回開始,故事主線突然轉變?yōu)槿合駪颍ㄖ侨∩骄V)和主角穿插(宋江的主線中插了“武十回”、梁山主線中插了“楊雄石秀”)。

另外,《水滸傳》的作者在梁山好漢出場的時候會專門寫一首贊詩,比如宋江、吳用、武松等等。但前十三回的梁山好漢出場時都沒有贊詩,而是直到前十三回之后出場時才出現(xiàn)了贊詩。比如魯智深在小說的第三回就正式出場了,但魯智深的贊詩卻直到第五十七回才出現(xiàn)。

第三,《水滸傳》前十三回與之后的劇情銜接有些奇怪。比如敘事主視角在第十三回最后突然從身在大名府的楊志轉到了鄆城縣,沒有任何過渡(不說梁中書收買禮物玩器,選人上京去慶賀蔡太師生辰。且說山東濟州鄆城縣新到任一個知縣,姓時名文彬,當日升廳公座)。

第四,前十三回的內容與之后的劇情聯(lián)系不是特別緊密。舉個例子:如果把史進、魯智深、林沖、楊志等人的主視角故事刪掉,在劇情上對后面的“智取生辰綱”沒有影響,只會削弱人物刻畫的精彩。但如果把“智取生辰綱”刪掉,那么宋江、武松乃至之后的故事就不存在了。

綜上所述,有些學者懷疑《水滸傳》可能是先寫完了十四回以后的內容,而前十三回是后加上去的,甚至前十三回的作者和十三回后的作者都未必是同一個人。不過“前十三回后加說”雖然得到了有些學者的支持,但還沒有被廣泛接受,現(xiàn)在還只能算是一家之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