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刀劍科普:武士之父倭刀之源——“唐橫刀”【修訂版】

唐刀定義:
后世唯一明確冠以國名之刀。宋代《小學紺珠》卷十:唐刀之制有四,儀刀、障刀、橫刀、陌刀。
唐代的菜刀不屬于唐刀,甚至可以說不能叫“刀”。首先唐代還未發(fā)明出現(xiàn)代的菜刀片子,其次唐代把廚刀等日常工具刀統(tǒng)稱為“刀子”,再者唐代刀之制明確只有四制。
在下今天將順手在這里辟謠網(wǎng)絡上一大批詆毀與誹謗唐刀之毒瘤言論包括但不限于:
《唐代的菜刀也是唐刀》
《唐刀是現(xiàn)代刀劍廠的發(fā)明》
《唐刀都是單手刀》
《儀刀都是木刀》
《障刀是大長刀》
《橫刀是小短刀》
《陌刀是三尖兩刃棹刀》
《陌刀不允許陪葬》
《唐刀不能破甲》
《唐刀都是環(huán)首刀》
《環(huán)首刀都是內(nèi)弧刀》
《宋代之前沒有彎刃刀》
《明代之前沒有鎬造刀》
《日本玉鋼刀吊打中國宿鐵刀》
《金銀鈿裝唐大刀不是唐刀》
《日本刀不是從唐刀發(fā)展出來的分支》

唐刀分類:
一、儀刀:《釋名》曰:"刀末曰'鋒',其本曰'環(huán)'。"今儀刀蓋古班劍之類,晉、宋已來謂之御刀,后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huán);至隋,謂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zhí)。仿制高鋒利度的漢代平造環(huán)首刀,宮廷禮節(jié)用,長度從100厘米至170厘米不等;
二、鄣刀:蓋用鄣身以御敵。防身用,格擋用。比橫刀短,比匕首長,長度在75厘米左右;
三、橫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軍隊標準配置,從環(huán)首刀發(fā)展而來,明長刀和武士刀前身,結(jié)構(gòu)堅固背刃形制可用于破甲,長度為105厘米左右;
四、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橫刀加長版,反騎兵武器,斬馬用。全長180厘米左右,刃長120厘米左右,如更換鋌裝長刀柄。全長可至240厘米左右。

深度解讀:
一、儀刀就是環(huán)首刀。因為環(huán)首刀從漢代新起,唐刀大部分沿用了漢代環(huán)首刀的設計理念,也是從環(huán)首刀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來的,所以在唐朝使用環(huán)首刀作為儀刀,是崇尚漢代文明的標志,也是對古代漢朝文明的一種紀念和供奉。

二、史書中的劍真的別以為是你以為的劍
中方:
劍 詳細解釋
劍 詳細字義
劍、劒 jiàn?
劎《漢典》?
古同“劍”。 〈名〉
(1) 形聲。從刀,僉( qiān)聲。
(2) 同本義 【sword;dagger;sabre】
劒《說文》
人所帶兵也。?
??劎《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籒文劒。從刀。
日方:
剣 《三省堂大辭林》
けん [1] 【剣】
① 元來は両刃の刀をいうが、一般には片刃の刀をも含めて大刀をいう。つるぎ。
つるぎ [0][3] 【剣】
〔古くは「つるき」とも〕
刀身の両側(cè)に刃のついた刀。諸刃(もろは)の刀。また、片刃の太刀(たち)を含めて、刀剣(とうけん)の総稱として用いる。けん。

在清代以前古人經(jīng)常會將刀與劍統(tǒng)稱為“剣”,原因其一是字意互通,其二是隋唐時期刀與劍在裝具裝飾上是一致的,直刃唐刀與唐劍在入鞘之后外觀上基本無法區(qū)分,諸刃造開背刃的唐刀與唐劍即便是出鞘之后都難以區(qū)分;其三在漢唐時期刀與劍的制造工藝基本一致,而在民間佩刀也逐步替代了佩劍的風氣,故在品質(zhì)方面刀與劍也用擁有了相同的要求;其四本質(zhì)為環(huán)首刀的唐刀刀法基本承襲于漢刀刀法,而漢刀刀法又源于秦末漢初的雙手劍劍術,故在唐代橫刀技擊術也被稱為“剣術”,直至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在《辛酉刀法》中仍然遵循古制在技法招式中以劍指刀;其五劍道一詞并非日本原創(chuàng),早在周代《劍伎》與漢代《吳越春秋》中就有對吳地劍道的相關記載,而《漢書-藝文志》中更記有《劍道三十八篇》。此種定義和技法也隨遣唐使傳播至日本至今沿用,唐代道教是國教,唐朝的文化傳播導致道教思想也在這個時期流入了日本,在道教看來人的修為就是道,所以之后日本人簡單地將各種需要修煉的技能稱為道,在劍道之外又發(fā)展出了弓道、居合道、柔道、空手道、合氣道、茶道、花道、神道、鬼道、戰(zhàn)車道等各種道。


日語漢字可大致分為兩種音讀法,其一是在漢代學的吳語讀音,其二是在唐代學的國標音?!皠嚒币蛔秩照Z音讀為:“ken”,從發(fā)音上來看應該是學的當時唐代的國標讀音與現(xiàn)在的國標讀音:“jian”仍非常相近,而“太刀”、“大刀”兩詞的日語音讀均為“tachi”,而吳語中對“太劍”、“大劍”的讀音分別為“taji”、“daji”或“duji”,從發(fā)音上來看這兩詞應該是學的當時漢代吳語讀音,而為何日本人要將“太劍”和“大劍”從寫法上改成“太刀”和“大刀”呢?原因可能是在唐代學習到了新式國標讀音,又正好遇到唐代有刀即是劍的觀念,所以為了加以區(qū)分兩朝讀音而特意更改,不然就會造成“太劍”一詞即可讀成“tachi”又可讀成“taiken”的尷尬局面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日本刀初期從漢代開始完全仿制環(huán)首刀,但由于技術交流和本土資源有限,日本只學到了環(huán)首刀的外形并沒有學到漢代冶鐵制刀的實質(zhì):百煉鋼、炒鋼法、灌鋼法以及夾鋼包鋼技術,從而導致日本盲目自信在白江口海戰(zhàn)中佩戴仿制環(huán)首刀的倭軍縱以近五萬人、戰(zhàn)船上千艘的部隊仍然不敵佩戴橫刀的一萬人僅裝備百余艘戰(zhàn)船的唐軍,此役最終倭國部隊被全殲。從而也讓日本認識到了實力上的代差,隨即向唐帝國俯首,并派出多批遣唐使至長安學習技術和文化。唐代,日本經(jīng)由回國的遣唐使那里掌握到了唐刀制造技術并開始了唐刀的仿造之路,隨后發(fā)展出了自己的武士刀,初期的日本武士刀像多數(shù)唐刀一樣多為直刃,中后期才發(fā)展出帶有莖返和刃返的武士刀。另外日本從中國進口的唐橫刀在日本被稱為“唐大刀”,日本自己仿造的唐橫刀在日本被稱為“唐樣大刀”,而日本將自己發(fā)展出的武士刀稱為“太刀”但是讀音完全一致。

唐代以后流傳至日本的中國冶鐵技術主要是百煉鋼與夾鋼包鋼技術,日本的玉鋼也就是中國俗稱的海綿鐵需要通過漢代的百煉鋼技術反復折疊鍛打進行加工制成,但在中國冶鐵歷史中屬于相對低階的塊煉法,隨后夾鋼與包鋼技術也傳去了日本并叫做三枚和與甲伏鍛。 然而當時中國已有更高階的熔鐵灌鋼法,得鋼名曰:宿鐵。且品質(zhì)已接近于現(xiàn)代鋼,需要用煤和窯爐加熱生鐵至熔點才能進行生產(chǎn),而日本沒有煤礦資源也就根本無法擁有使鐵達到熔點的工藝,只能燒碳用塊煉法,直至近代的日本刀仍是通過玉鋼塊煉法反復折疊鍛打形成的百煉鋼工藝,雖然這種冶鐵方式能夠一定程度保證刀劍的品質(zhì),但非常消耗時間和人力,掌握灌鋼技術后的中國在官鐵標準量產(chǎn)化時代下塊煉法被逐漸淘汰與取代,但不乏有民間小作坊的匠人會世代傳承這種百煉鋼技術,因為畢竟不需要煤礦和窯爐對于民間來說有相對成本優(yōu)勢。

三、下文為日本文獻《日本刀的發(fā)展史》一文中對日本學習中國刀劍技術的相關記述:(為方便各位吃瓜群眾安心食用,在下已對下文進行翻譯并添附譯文,如閱至生硬拗口處請吞咽口水繼續(xù)食用)
?
日本刀は、政治?経済?文化?風俗?習慣など、その時々の歴史的要因により、変貌を続けてきた。上古から灣刀の出現(xiàn)まで[編集]大刀(たち)を佩用する圣徳太子。黒漆涂の鞘に山形金物と長金具が付いた大刀を帯取と佩緒で下げている。
?
日本では獨自に青銅制の刀剣類が生產(chǎn)されていたが、古墳時代以前にはすでに鉄制の刀剣類の生產(chǎn)が始まっていた。例えば、崎玉県の稲荷山古墳や島根県安來市の古墳時代前期を代表する出云の大型方墳である造山古墳(現(xiàn)古代出云王陵の丘の一部)からは鉄剣、大刀が出土している。稲荷山古墳から出土した金錯銘鉄剣にはワカタケル(雄略天皇)に仕えた功績を記念して471年に作ったとの由來が115文字の漢字で刻まれている。この時代の刀剣の多くは朽損しているが、島根県安來市のかわらけ谷出土の金銅裝環(huán)頭大刀は、奇跡的に優(yōu)れた保存狀態(tài)にあり、黃金色の柄をもち刀身さえも古代の輝きを今に伝える稀有な例として有名である。
?
7 - 8世紀以降の刀剣には原形を良く留めているものが多く、四天王寺の「丙子椒林剣(へいししょうりんけん)」や「七星剣(しちせいけん)」、正倉院の「金銀鈿荘唐大刀(きんぎんでんそうのからたち)」などが知られている(灣刀完成以前の直刀には「太刀」ではなく「大刀」の字をあてる)。推古天皇が「馬ならば日向の駒、太刀ならば呉のまさび」と詠んでいるように、この時代、呉(中國南東部の総稱)の刀が最良とされていた。が、日本の鍛冶職人の水準も上升してきた。正倉院では唐太刀と呼ばれる海外からの渡來品と共に、唐様太刀と呼ばれる國產(chǎn)の直刀も保管されている。また、平造り?切刃造りの直刀、蕨手刀(わらびてのかたな)といった國產(chǎn)の剣も現(xiàn)存している。
?
金銀鈿荘唐大刀 (きんぎんでんかざりのからたち)?
?分類: 武器?武具??
●倉番: 北倉 38??
●寸法: 全長99.9 把長(鍔含)18.5 鞘長81.5 身長78.2 莖長13.6??
●說明: 唐大刀は唐風の大刀を意味し、外裝に豪華な裝飾が施され、儀式用とされる。國家珍寶帳に大刀100口が記載されるが、現(xiàn)存するのは本品のほか杖刀2口のみである。

譯文:
日本刀因為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俗以及習慣等當時的歷史原因,其外形一直變化至今?!纠L圖】古代在彎刀出現(xiàn)之前佩戴大刀的圣德太子。此刀在黑漆鞘上附有山形金屬件與長金屬件并配有長條刀帶與佩緒。
?
日本曾自力生產(chǎn)過青銅制的刀劍,但在古墳時代之前開始了鐵制刀劍的生產(chǎn)。比如從埼玉縣稻荷山古墳與能代表古墳時代前期的島根縣安來市的造山古墳(現(xiàn)古代出云王陵之丘的一部分)類出云大型方墳內(nèi)出土的鐵劍與大刀。從稻荷山古墳中出土為紀念雄略天皇之功績的金錯銘鐵劍,在公元471年制造并刻有115個漢字。這個時代的刀劍雖現(xiàn)今多數(shù)已經(jīng)銹蝕嚴重,但島根縣安來市劍谷出土的金銅裝環(huán)首大刀竟奇跡般地保存良好,至今仍然有著黃金色刀柄連刀身都閃耀著古代的光輝,非常有名和稀有。
?
7至8世紀以后至今能保持著原樣的刀劍有很多,四天王寺的丙子椒林劍與七星剣,正倉院的金銀鈿荘唐大刀等都為眾人所熟知(彎刀出現(xiàn)之前直刀都寫做大刀而不是太刀),就像推古天皇所說“最好的馬產(chǎn)自日向,最好的太刀產(chǎn)自東吳?!币粯樱谶@個時代東吳(中國東南部的總稱)制造的刀是最優(yōu)秀的,而隨后日本刀匠的水準也得到了提升。與正倉院被稱為唐太刀的海外進口貨一樣,許多日本國產(chǎn)的被稱為唐樣太刀的直刀也被保存了下來。另外,還現(xiàn)存有叫做直刀、蕨手刀的平造、切刃造的日本國產(chǎn)劍。
?

分類:武器、武具
倉號:北倉38
寸法:全長99.9 把長18.5(含鍔) 鞘長81.5 刃長78.2 莖長13.6
說明:唐大刀是唐風大刀的意思,有著華麗的外部裝飾,用于儀式和慶典。在國家珍寶賬上記載有100口大刀,現(xiàn)今只有這口金銀鈿荘唐大刀和另外兩口杖刀留存。

以上這段日方文獻非常清楚的記載了日本進口中國刀劍和學習中國刀劍技術的歷史,而且明確的指出了大部分技術的源頭為當時中國刀劍技術最為優(yōu)良的東吳地區(qū)。

而1932年(昭和七年)日本古兵器歷史學家清水橘村所著《刀劍全書》中更是明確指出:“我國古代衣食住乃至工藝美術,百工之技術皆由中國傳來,刀劍既非本邦特有之器物,則其初之鍛刀皆為舶來品,乃任何人不能爭論者?!?/p>

根據(jù)以上日方文獻和文物已經(jīng)可以確定日本的太刀與打刀實為中國環(huán)首刀和唐刀發(fā)展出的另一條科技樹和旁支,而最近有炒得很火的日本刀起源為日本本土的蕨手刀一說,其實大部分出土的蕨手刀為類似匕首的短刀,而中國也曾出土過類似刀型的單手刀,其刀型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環(huán)首刀、唐刀和武士刀的樣式都相差甚遠,邏輯上此類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

另外又有人說日本刀是彎刃鎬造,中國在宋代以前沒有彎刃,明代以前沒有鎬造,所以日本刀的發(fā)展和唐刀沒有關系。先說彎刃,首先從下圖我們看到早在漢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彎刃環(huán)首長刀,其次日本刀初期也是直刃,所謂的直刃忍者刀也就是日本刀的上古刀型,再者金銀鈿裝唐大刀從刀型上看已帶莖返,且刀柄長度可供雙手持握,既然不是完全的直刃,那從嚴格意義上說就是彎刃,而國內(nèi)出土的唐劍南道橫刀更是有明顯莖返等同于彎刃。再說鎬造,首先目前已出土過漢代的鎬造環(huán)首刀、短刀和服刀,而且多為東吳地域出土,這種類型的刀多被稱為吳地刀或六朝刀以鋒利聞名,西晉張華也曾詩贊:吳刀鳴手中,利劍嚴秋霜。所以推古天皇稱贊東吳名刀并不是拍腦袋亂講的,而吳語吳音則是第一種被日本官方正式認可引入的漢字讀音,其中原委可見一斑,除漢代以外另有出土過鎬造隋刀。所以彎刃和鎬造反而是日本刀承襲環(huán)首刀的力證。


而日本將唐橫刀稱為唐大刀而不是唐橫刀的原因其實在于我國傳統(tǒng),在漢代我們自己原本就將可供雙手持握的環(huán)首長刀定義為大刀,下圖刀銘: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孫,已經(jīng)可以說明一切了。沒錯,我國漢代環(huán)首長刀的正式學名就叫大刀,所以對于日本來說唐橫刀就是唐朝的大刀,故曰唐大刀!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日本武士刀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唐橫刀以及唐代文化和技術的啟蒙。在當時唐刀的制造技術和制造質(zhì)量無疑是世界第一的,說唐橫刀為武士刀之父絕不為過,也算給了武士刀一個很大的面子。最后要提一點的是既然在古代刀和劍都可稱為劍,那歷史文獻上的斷馬劍大概率則是斬馬刀,而那些著名的唐代劍客、劍俠和劍仙其實很有可能真正用的是唐刀,比如我們熟知的李白同志等等。

四、因為至今為止沒有出土過陌刀,所以陌刀的式樣大部分人都在YY。更有某位大師說是三尖兩刃棹刀。但我說這樣的臆斷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我們反向思維,為何至今為止沒有出土過陌刀?其實不然,因為真正出土的陌刀都只被人們誤解成了橫刀的加長版,唐代的軍工體系極為嚴格,不可能把兩種區(qū)別極大的刀型用一種稱謂!又因為可換裝的木制刀柄已經(jīng)完全被腐蝕,所以導致我們的對出土的陌刀視而不見。

?
唐刀四式在《唐六典》中有明確記載,明確了一為儀刀二為障刀三為橫刀四為陌刀。作為唐代書籍的編寫者根本不可能把造型奇特三尖兩刃的刀類劃分為唐刀。唐刀的造型在當時已經(jīng)形成制式和定式也不可能發(fā)展為三尖兩刃的特殊造型。而在《太白陰經(jīng)》中這樣記載當時唐軍的編制,一支一萬兩千五百人的部隊,槍:十分,一萬兩千五百條。佩(橫)刀:八分,一萬口。陌刀:兩分,兩千五百口??梢姰敃r部隊已經(jīng)使用陌刀作為部隊的標準化配置,裝備數(shù)量也不在少數(shù)。有人說陌刀不允許陪葬所以出土不了,那請問這個陌刀不允許陪葬是誰說的?根本就沒有文字記載陌刀不允許陪葬一說,所以這個陌刀不允許陪葬一說根本沒有史料依據(jù)。接著在從沒有出土陌刀的窘境下便有人開始自己YY了這個謠言,最終發(fā)展成這個口口相傳的都市傳說。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而“陌”字在當時有田野的意思,傳到日本后,日本的斬馬刀也就叫做了野太刀,而野太刀即是加長版的武士刀。這也是加長版橫刀即為陌刀最直接的證據(jù)。那又有人說唐陌刀就是宋棹刀《武經(jīng)總要》里畫了棹刀就是三尖兩刃刀啊。那請問《武經(jīng)總要》哪里說了棹刀是陌刀的?真就是沒有根據(jù)的胡編濫造!又是哪朝編寫的?宋朝吧,兩個宋朝人用五年時間就編寫了《武經(jīng)總要》,5年考究完當朝武器我信,能考究完年代久遠的盛唐時期刀類?你們信么?而且當時更沒有現(xiàn)代的考古技術。宋代的步兵用刀也徹底拋棄了唐代的制式,采用手刀作為宋代步兵標配,形制與唐刀大相徑庭,大家可以看看出土文物的實例,其實真正承襲大唐武備的反而是大遼,且唐宋兩朝相隔年代久遠,所以宋代史料對唐朝武備的記載沒有發(fā)言權(quán),而對唐刀唯一有發(fā)言權(quán)的史料唯有《唐六典》、《太白陰經(jīng)》等唐代文獻。

截止2022年3月已確認最高完整度陌刀實物出土,其形制與我方推測及結(jié)論完全一致。陌刀更換鋌裝長刀柄后全長可至240厘米左右,可刺可劈,對馬寶具。然而就算看到這把刀還有人在BB唐刀不能破甲。
視頻鏈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3411p71d

看看后世明代大觸的《三國演義》就不難發(fā)現(xiàn),后朝文獻所記前朝以至上古事物的偏差有多大!拋去其他不說,硬生生把宋朝的偃月刀穿越回漢朝給關羽就不難看出中國古代后朝文獻對前朝的事物描述難以使人信服,而在正史前四史的《三國志》中這樣記載關羽斬顏良: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那么至少可以推斷出兩種可能性:一關羽使用的是一種兼顧刺擊與斬殺的兵器,又因為是馬戰(zhàn)故關羽使用的很可能是加長版的馬戰(zhàn)用漢環(huán)刀。二關羽先使用了馬戰(zhàn)長槍長矛類兵器或許是槊將顏良刺于馬下,后用環(huán)首佩刀將其斬首后返回,但是鑒于亂軍之中單騎下馬換兵器斬首敵將這種可能性略低,故第一種推測是較為科學的。
?

現(xiàn)在說回《武經(jīng)總要》,宋朝人重文輕武,時年正是宋仁宗在位期間,宋朝人以學文為榮以習武為恥的風氣更是如日中天,或許宋仁宗也隱隱發(fā)覺此種風氣如此下去有使國防日益衰弱之征兆,才命兩個文人官吏在五年之內(nèi)編寫《武經(jīng)總要》成書,以備他日國難臨頭之時朝官無可用之本朝兵書,而宋仁宗時期已經(jīng)歷五代十國以及宋朝四朝皇帝更替,距陌刀鼎盛時期的唐早期貞觀之治以及唐中期開天盛世已有近四五百年之久,就是相距唐末期的晚唐都有一百多年之久,再加上宋朝國防系統(tǒng)乃至部隊配置因宋太祖的抑武祖訓已經(jīng)和唐朝截然不同,所以對于唐代武備來說《武經(jīng)總要》、《資治通鑒》等一些列宋代史料根本沒有參考價值。

五、親測切刃造唐橫刀與同樣制造工藝的鎬造武士刀對刀一次后,橫刀無損,武士刀崩口。

唐刀的代表性武將:李嗣業(yè)、郭子儀、薛禮、李光弼、劉仁軌
現(xiàn)存技法:橫刀九決
今后還將會不定期為大家?guī)黹L刀、漢服、吳服、胡服、和服、唐裝、射禮以及大弓之源和弓之祖漢代層壓漆弓等中華弓型科普。敬請期待!
想了解更多古代冷兵器知識,就加入虎豹騎交流群:371768497 ?或者添加我的虎豹騎游戲ID:封狼居胥冠軍侯 ?以及加入虎豹騎軍團:大漢虎賁軍 ?進行愉快的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