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第十三章 禮者

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第十三章?禮者
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上一章韓非子為我們總結了何為“義”?“義者,謂其宜也,宜而為之?!备黝愱P系處理得很適宜,適宜的才能去做。這幾乎是中國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各類關系中。關系,成了中國人的資本與資源,并將其市場化與商品化,其實,關系的實質是權力的市場化與商品化。本來,在韓非子看來制度是關系的確定者與維護標準的制定者,但在現(xiàn)實社會中卻是關系高于制度,這就讓人為的因素決定的了關系和關系的價值。
老子所講的“宜而為之”絕不是“人為”覺得適宜,而是符合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實際情況,要合法合理合情。關系的維護標準是事物本身要圓滿,而不是值多少錢,“為之”之后能獲得多少利益。韓非子自然是贊成“宜”為符合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是法家的根本,是依法治國的基礎。從德到仁,再從仁到義,其實質是依規(guī)律辦事的表相化,精神實質逐級遞減,表相層層相加。道家與佛家正好相反,道家從德到禮,規(guī)律被層層相裹,最后表現(xiàn)在世人眼前是世間萬相;而佛家卻是層層相剝,從眾相萬福層層否定,最后展顯在世人眼前的是虛靜地“極樂世界”。
故曰:“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边@是老子對上義的定義,人類的一切行為均有“目的”,也就是有意義,不虛度年華,務實奮進。這一點應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之一,從盤古開天,大禹治水到修身治國和開疆擴土,再到“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和救亡圖存,直到為了新中國前進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人從不宣揚“懶惰與享受”思想,始終在宣揚“只爭朝夕,還看今朝”的務實、自信、奮進的精神。
今天,韓韓子解讀“禮”,在《孟子·告子上》對禮的解釋為:恭敬之心,禮也。恭敬,指嚴肅、端莊有禮貌。禮,不僅是禮貌,禮貌只是“禮”的表相。禮,是禮制,是一種制度,確定君臣關系,明確等級禮遇,制定行為標準,設置思想范疇。總之,禮就像一個魔方,讓社會中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該處的地位,該做的事,該說的話,該遵守的規(guī)則,該有的思想與思維模式。禮,只是對社會的一種管理制度,并不是社會等級的劃分器。中國人從不認為賊的兒子還是賊。
韓非子認為老子的“禮”為“禮者,所以貌情也,群義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貴賤賢不肖之所以別也?!币馑际嵌Y是體現(xiàn)內心感情的,是各種義的有條理的表現(xiàn),是用來規(guī)定君臣、父子之間的關系的。是表明貴賤、賢不肖之間的區(qū)別的。這充分體現(xiàn)了“禮制”的價值,萬事萬物不可能一一管理,只能區(qū)別歸納后分門別類式的管理,而這種區(qū)別只能依靠“禮”來完成。現(xiàn)代國家治理與國家管理,其實也是依靠老子的“禮”來管理的,“禮”讓社會像一個魔方,每一塊魔方都有相應的法規(guī)與制度來確定和維護各類關系。如果“義”是精神實質與事物的本質,那么“禮”就是“義”的表現(xiàn),是事物的表相,是制度,是具體的規(guī)范與行為準則。
【禮者,所以貌情也,群義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貴賤賢不肖之所以別也。】
在公司管理中,按職能劃分部門,并制定部門的職能與管理辦法,這就是“禮制”在公司管理中的應用。公司制度就是各部門管理辦法的匯總,“群義之文章”部門的職能、管理辦法,都是部門本質的表現(xiàn),本質就是“義”。“君臣父子之交”確定了部門中上下級關系?!百v賢不肖之所以別”明確了工作好壞、盡職瀆職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