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戰(zhàn)爭的痛恨,對生命的珍惜,對和平的渴望
貝多芬409、對戰(zhàn)爭的痛恨,對生命的珍惜,對和平的渴望

什么是節(jié)奏,節(jié)拍和速度?——網友提問
…節(jié)、奏、節(jié)奏:見《牛頓87~88》…
(…《牛頓》:小說名…)
?
…節(jié)、拍、節(jié)拍:見《貝多芬72》…
…速、度、速度:見《伽利略3》…
(…《伽利略》:小說名…)
?
…
寶貝乖乖230(2017-05-27,46贊)(本回答被網友采納):
…
曲例五:巴赫第一布蘭登堡協(xié)奏曲第三樂章快板
在一首作品當中 作曲家有時會改變速度,來造成情緒上的對比和變化。
…對、比、對比:見《牛頓122》…
…變、化、變化:見《伽利略10》…
?
我們在前面談到音區(qū)和力度時,曾例舉了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音樂《火鳥》的終曲,
另一個是格里格的《培爾·金特》組曲中的《在山大王的宮中》,
其中的節(jié)奏特點都是從慢變快,
…特、點、特點:見《牛頓95》…
?
《火鳥》的終曲在變快了之后,又回到慢速,極有效果。
現在讓我們來對照著欣賞兩首小曲,
它們的關系十分有趣,前者是后者的改編,由于速度不同,面貌全非。
…關、系、關系:見《歐幾里得75》…
(…《歐幾里得》:小說名…)
?
前者是法國作曲家圣-桑(Saint-Saens)的組曲《動物狂歡節(jié)》中的《烏龜》。
烏龜的特點是動作慢,所以作曲家用了很慢的速度來描寫它的形象,
而后者是這首曲子旋律的來源--法國作曲家奧芬巴赫(Offenbach)的一首快速舞曲。
…旋、律、旋律:見《貝多芬71》…
?
譜例四:圣-桑組曲《動物狂歡節(jié)》中《烏龜》主題(奧芬巴赫《康康舞曲》主題)
曲例六:圣-桑組曲《動物狂歡節(jié)》中的《烏龜》
曲例七:奧芬巴赫《康康舞曲》
一般來說,快的節(jié)奏令人興奮或緊張,慢的節(jié)奏給人安詳從容的感覺。
…感、覺、感覺:《牛頓120》…
?
但這也不是絕對的,
…絕、對、絕對:見《歐幾里得172》…
?
還要看與節(jié)奏相配合的其他要素,
…要、素、要素:見《歐幾里得67》…
?
如音區(qū)、力度以及音色等等。


在影視配樂中,作曲家 常常要使音樂節(jié)奏 與畫面節(jié)奏 相配合,以渲染氣氛,
…音、樂、音樂:見《歐幾里得146、147》…
?
但他們常常會用“反襯”手法,比如畫面特別緊張、鏡頭剪接非常迅速的時候,音樂卻是慢速的,
這種時候往往會產生十分有效的結果,這就是令觀賞者更加緊張,或者是加大了空間感。
…結、果、結果:見《牛頓105》…
…空、間、空間:見《伽利略10》…
?
比如在描寫越戰(zhàn)的電影《野戰(zhàn)排》中,有一組鏡頭相當激烈,飛機在天上連續(xù)地向地面扔炸彈,大地一片火海,許多人在掙扎、流血,而音樂卻用了美國作曲家巴伯(Barber)的一首為弦樂隊而寫的“柔板”,速度很慢,節(jié)奏氣息寬廣,旋律是長線條的,
其效果驚人地好,觀影者在眼前一片災難的時候,不僅僅是被血肉橫飛的場面震驚,而更多的 是從宏觀的角度、從人類歷史的角度進行思索,由此產生對戰(zhàn)爭的痛恨,對生命的珍惜,對和平的渴望。
…歷、史、歷史:見《歐幾里得111》…

“與其他要素相比,旋律在音樂中的地位最突出,自然也就是最主要的表現手段。
可以說,任何人在聽了一首作品之后,首先記住的就是旋律,
它是可以由我們哼唱出來的,
而其他要素?如單純的音區(qū)、力度、節(jié)奏,離開了旋律,簡直就無法獨立存在,
所以有人說,旋律是音樂的靈魂。
請看下集《貝多芬410、旋律是音樂的靈魂》”
若不知曉歷史,便看不清未來
歡迎關注嗶哩號“中國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