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騎兵為什么能夠成為冷兵器時代的地表最強?
蒙古騎兵為什么能夠成為冷兵器時代的地表最強?
蒙古騎兵可以稱得上是冷兵器時代的地表最強,沒有之一。他們擁有極其強悍的戰(zhàn)斗力,無論是周邊的女真人、契丹人和西夏人,還是遠在西亞和歐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斯拉夫人,都被他們一一擊敗。
從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以后的50多年時間里,蒙古人先后滅亡40多個國家,征服700多個民族,消滅各國軍隊超過千萬,征服人口達到6億。
就建立了人類歷史上連續(xù)版圖最大的帝國——由元朝和四大汗國組成的蒙古帝國,版圖橫跨亞歐大陸,東起朝鮮,西到波蘭,南到太平洋和波斯灣,北到北冰洋。
在它的鼎盛時期,蒙古帝國的統(tǒng)治面積高達3300萬平方公里,占了世界土地面積的22%。

公元1184年,鐵木真打敗蔑兒乞部后,被推舉為蒙古乞顏部可汗,雄心勃勃的鐵木真立誓要統(tǒng)一蒙古各部,而他最大的敵人卻是他幼年的安答(結義兄北)、札答闌部可汗札木合。
公元1190年,札木合聯(lián)合結合塔塔兒、泰赤兀等13部向鐵木真發(fā)起“十三翼之戰(zhàn)”,最終羽翼未豐的鐵木真戰(zhàn)敗,但這也鐵木真軍事生涯上的第一場,也是最后一場敗仗。
“十三翼之戰(zhàn)”后,鐵木真開始蟄伏起來,韜光養(yǎng)晦,積蓄力量,到公元1206年,鐵木真用了22年的時間,打敗征服了蒙古草原上的各個部落,將蒙古草原統(tǒng)一。蒙古貴族們在斡難河源頭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成吉思汗”,從此,強悍蒙古帝國開始了他的擴張之路。

1.大舉攻金。
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后,首先將目光放到世仇金國,但是此時金國還十分強大,而且和金交好的西夏也和蒙古接壤。為了在攻打金的時候不腹背受敵,成吉思汗決定先行攻打西夏,最終三次攻夏迫使西夏稱臣。
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發(fā)動蒙金戰(zhàn)爭,在野狐嶺殲滅了四十萬金軍,蒙古軍隊隨后攻入華北,包圍了金朝首都中都,但由于中都城池堅固沒有攻下,最終撤軍。
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兵分三路攻金,金國被打的潰不成軍,只有中都、真定、大名等十一城未失。金宣宗被迫求和,獻黃金與岐國公主與成吉思汗,蒙金達成和議。
就在金國命懸一線的時候,遠在西方的花剌子模救了金國一命。原來在成吉思汗全力攻金的時候,他有意穩(wěn)住西方的花剌子模,所以向花剌子模派了500人的商隊,打算與花剌子模通商,不料花剌子模不但直接搶了蒙古商隊的貨物,還把商隊的人員殺的干干凈凈,成吉思汗派人前去交涉,花剌子模竟又把派去的使者殺了。
成吉思汗勃然大怒,立即下命中止攻打金國的計劃,將奪來的金國土地交由木華黎統(tǒng)領,自己親率大軍開始西征花剌子模。

2.第一次西征
花剌子模的勢力范圍十分強大,主要分布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境內,但是由于扼守東西方交流通道,所以勢力范圍達到整個中西亞。但是事實證明,花剌子模的戰(zhàn)斗力在蒙古鐵騎下簡直不值一提,成吉思汗根本沒廢多大力氣就把花剌子模給滅掉了。隨后哲別和速不臺一路向西打到欽察。
作為第一次西征成果,成吉思汗將占領的土地分給了四個兒子,長子術赤領有欽察,次子察合臺領有額爾齊斯河以東的大片土地,三子窩闊臺領域中亞,小兒子托雷領有蒙古本土。
3.滅西夏
成吉思汗征西歸來后,以西夏不聽征調隨從西征為由開始攻打西夏,經(jīng)過三次攻打最終攻破興慶府,最終西夏開城投降。只是成吉思汗并沒有親眼看到西夏覆滅,在與西夏開戰(zhàn)后不久,成吉思汗就病死了。

4.滅金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并沒有立即選出新的大汗,而是由成吉思汗的四子托雷進行了長達兩年的監(jiān)國,最終舉行庫勒里臺大會,推選成吉思汗的三子窩闊臺繼承汗位。
窩闊臺繼承汗位后,聯(lián)合南宋共同攻打金國。托雷和速不臺在三峰山之戰(zhàn)中殲滅了金主力,迫使金南下蔡州。公元1234年,蒙古軍和南宋孟拱一起進攻蔡州,終于滅了金,金哀帝自焚身亡。
題外話:現(xiàn)在很多網(wǎng)友質疑南宋與蒙古聯(lián)手是不是在自尋死路。其實南宋當初之所以與蒙古聯(lián)手滅金,一方面是由于靖康之恥的國仇家恨,另一方面是因為金國在被蒙古攻擊之后,不但沒有與南宋交好免得腹背受敵,而且還攻打南宋意預爭取生存空間,所以南宋只能聯(lián)手蒙古把金國滅掉。
5.第二次西征
公元1235年,花剌子模國王謨罕默德之子扎剌勒丁從高加索地區(qū)潛回原來的花喇子模屬地,聯(lián)合當?shù)氐耐回首迦酥亟嘶ㄘ葑幽5蹏?。于是,滅掉了金國的蒙古帝國又開始了第二次西征。
窩闊臺任術赤的次子拔都為元帥,窩闊臺汗長子貴由、拖雷的長子蒙哥從征,其它各支宗室、萬戶以下各級那顏也都派出長子一起出征,因此這次西征也被稱為“長子西征”。
這次西征,再次以蒙古軍大獲全勝而告終,在打敗花剌子模國后,蒙古騎兵乘勢推進,占領了阿特耳佩占、大阿美尼亞、曲兒忒及谷兒只國,后再進兵中亞細亞一直打到波蘭和日耳曼。
作為第二次西征的成果,此后數(shù)年拔都在欽察汗國的基礎上建立金帳汗國,對高加索一帶進行了長達兩百年的統(tǒng)治。

6.第三次西征
窩闊臺死后,托雷大兒子蒙哥在拔都的支持下奪取了汗位。當時,位于里海之南的木剌夷國不肯對蒙古稱臣,為了懲罰這個國家,蒙哥派自己的二弟旭烈兀西征,從伊朗打到敘利亞再到阿拉伯,基輔羅斯公國也成為了西征的目標,在卡爾卡河畔,蒙古鐵騎將羅斯人與其他民族的聯(lián)軍殺的大敗,數(shù)以百計的基輔王公被殺,此后基輔羅斯公國也臣服于蒙古,被統(tǒng)治了長達400年。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因蒙哥戰(zhàn)死在在釣魚城而結束,但旭烈兀在西征結束后并沒有回國,而是留在了西亞,在西亞建立了伊利汗國。
7.滅南宋
公元1259年,蒙哥和四弟忽必烈攻打南宋,忽必烈是東線,蒙哥從西線的四川進攻,最終在釣魚城身中流矢而死。忽必烈和七弟阿里不哥分別稱汗,最終忽必烈歷時七年最終打敗阿里不哥正式成為蒙古大汗。
忽必烈在奪得汗位后,經(jīng)過六年拿下了長江中上游的襄陽和樊城,之后率二十萬大軍水路并進直取臨安,最終滅掉了南宋。

千百年來,游牧民族戰(zhàn)力強悍眾所周知,但是沒有一個民族能強到蒙古這個地步。
據(jù)史料記載,蒙古騎兵的精銳部隊一直維持在二十萬人左右,規(guī)模并不算太大,但是就是這么一支中等規(guī)模的軍隊,卻能夠橫掃亞歐大陸,打的數(shù)倍于自身的敵人望風而逃??梢娒晒膨T兵無論是單兵作戰(zhàn)能力還是整體的戰(zhàn)術素養(yǎng),都達到了非常驚人的地步。
下面,我們首先從兵員素質、武器裝備、戰(zhàn)術打法這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蒙古騎兵到底有多強悍。
1.兵員素質。
蒙古人是馬背上的民族,他們從三、四歲開始就接受嚴格的騎馬射箭訓練,到了青少年時期就會承擔圍獵和作戰(zhàn)任務,可以說,蒙古人其實無須參加專門的軍事訓練,天生就是戰(zhàn)士。
由于他們長期以牛羊肉為主要食物,所以體格非常健壯,再加上長期的騎馬射箭訓練,讓他們擁有著超群的駕馭馬匹和使用武器的本領,而經(jīng)常參與圍獵,使他們在擁有強悍個人素質的同時,有著十分默契的配合意識。
蒙古人的生活區(qū)域主要在草原或是隔壁,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和長期遷徙游牧的生活習性,讓他們習慣了吃苦并練就了超出尋常的忍耐力,他們能夠適應嚴酷的氣候條件和長期奔波的生存狀態(tài),可以勝任高強度的伏擊、追擊、長途奔襲等作戰(zhàn)任務。
更重要的是,蒙古人在文化和物質上都相對落后,所以他們有著超強的對財富的渴望和征服對手的欲望,這種動力,會給他們帶來極其旺盛的戰(zhàn)斗力。而每次戰(zhàn)斗的豐碩戰(zhàn)果,會刺激他們馬不停蹄的繼續(xù)征戰(zhàn)。
所以無論是作戰(zhàn)能力還是戰(zhàn)斗意志,蒙古騎兵幾乎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2.武器裝備。
蒙古騎兵能夠獨步天下的武器裝備主要有四樣:弓箭、彎刀、長槍、蒙古馬。
弓箭:
蒙古騎兵所用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75公斤之間,射出的箭殺傷范圍可達300米,箭頭是扁平三角鏟形,穿透力較強。蒙古騎射手還有專門用來破甲的“重鏃”,可以擊穿對手的普通盔甲。
蒙古弓箭是反曲式設計,也就是說弓的末端反向彎曲,這種設計讓弓在保持足夠力度和射程的同時使弓的長度變得更短,從而可以更加方便的在騎馬時使用。

由于蒙古人主要戰(zhàn)場一直在北方,所以北方的嚴寒和風雪對弓臂和弓弦影響都很大,為此蒙古人發(fā)明了一種叫“潤羊血”的技術,使用一種特殊的堿土溶液對的弓表面進行炭化防水處理,確保弓箭的弓臂和弓弦不會在寒冷的天氣變的又脆又硬,能夠在風雪嚴寒中發(fā)揮最大的效力,在著名的三峰山之戰(zhàn)中,蒙古騎兵就是靠著這種技術讓手中的弓箭保持了足夠的力度和射程,最終在風雪中重創(chuàng)了金朝大軍。
彎刀:
蒙古騎兵無論輕、重騎兵,都配有彎刀用于近距離肉搏。根據(jù)《黑韃事略》記載,蒙古人“論其長技,弓矢為第一,環(huán)刀次之?!?,可見環(huán)刀在蒙古騎后中的地位。
和中原地區(qū)軍隊所用的長刀不同,蒙古刀刀身有很大弧度,因為蒙古軍隊主要以騎兵為主,而騎兵關于刀的使用方面主要是劈砍而不是捅刺。使用弧度較大的彎刀,可以使刀在騎兵沖鋒劈砍時不易折斷,而且可以借助戰(zhàn)馬的速度來增加劈砍的力度,但卻不會被巨大的沖擊力震飛脫手。
而且這種彎刀在高速劈砍時,可以借助手臂的配合可以從敵人身體上劃過,這樣切割的傷口更長、而又不致于使刀身深入敵方身體無法拔出。這種實用性極高的彎刀,是蒙古騎兵出征必備的武器。

長矛:
蒙古人稱長矛為“蘇魯錠”或者是“蘇勒德”。長矛在蒙古人的心中不單純是一種武器,而且還是一種代表戰(zhàn)斗意志的象征物。
在戰(zhàn)場上,長矛更多的是被應用了重騎兵中,蒙古重騎兵裝備的長矛上有一個鉤子,在面對同樣身著重裝甲的對手時,即便長矛無法一下洞穿敵方裝甲,但只要能將其拉下馬,然后被重騎兵踩踏致死。

蒙古馬:
比起歐洲和西亞地區(qū)的高頭大馬,蒙古馬身材矮小,跑速慢。但是蒙古馬卻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強的馬,并且對環(huán)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具有極強的適應力和忍耐力。
蒙古馬幾乎可以勝任各種極端地形和各種氣候,擁有極強的生存能力,能夠長時間遠距離奔跑,可乘騎也可拉車載重。
蒙古騎兵在作戰(zhàn)時,每名騎手通常會配備三到四匹戰(zhàn)馬,可以保證長時間奔跑和作戰(zhàn)的需要,這使蒙古騎兵具有當時任何軍隊都難以比擬的機動能力和奔襲能力。
而且蒙古騎兵還使用大量的母馬,將馬奶作為士兵的食物,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后勤供給的問題。
所以說,擁有大量的蒙古馬,絕對是蒙古騎兵能夠橫掃歐亞大陸的主要原因。

3.戰(zhàn)術打法
蒙古騎兵分為輕騎兵和重騎兵兩種類型。其中重騎兵全身披著皮質盔甲,以長槍為主武器,副武器是狼牙棒和彎刀。
輕騎兵一般不佩戴盔甲,以弓箭為主武器,副武器是彎刀。
由于蒙古當時的生產力非常不發(fā)達,所以很難生產出足夠數(shù)量的皮質盔甲,所以蒙古騎兵中一般重騎兵大約占40%,輕騎兵60%。
作戰(zhàn)時,由重騎兵負責正面交鋒和集團突擊。由輕騎兵負責遠程射殺、迂回包抄、追擊等作戰(zhàn)任務。
蒙古騎兵的戰(zhàn)術可以說是把自身的優(yōu)點發(fā)揮到了極致,他們往往會利用輕騎兵的高機動性分割包圍敵人,然后用重騎兵反復沖殺擊潰敵人。
當遇到數(shù)量較多的敵人,他們會用重騎兵列隊在正面突擊,然后用輕騎兵從側翼用弓箭打亂敵方陣型,然后重騎配合對敵人進行沖擊。當敵人潰敗之后,再利用輕騎兵追擊殲滅。

而且蒙古騎兵能夠熟練運用游擊合圍的戰(zhàn)術,當正面交手難以取勝時,他們會派部分輕騎兵邊打邊撤,將敵人引入適當區(qū)域,再利用騎兵的機動性迅速合圍。
由于蒙古騎兵和戰(zhàn)馬的都有著超強忍耐力,所以他們經(jīng)常會在敵人睡覺或是吃飯的時候對敵人進行襲擾,一旦對手被騷擾得精疲力盡,他們就會發(fā)起猛烈進攻。簡直是深得“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游擊戰(zhàn)的精髓。
隨著蒙古帝國版圖的擴充,蒙古軍隊也吸收了很大部分的東方工匠,所以在他們遇到死守城池的敵人,他們也讓工匠制造攻城車、投石機等重型機械來打擊敵人。
所以說,蒙古騎兵無論是人員、武器和戰(zhàn)術,都是那個時代的最強者。

但是,蒙古騎兵能夠橫掃天下的另一個主要因素就是蒙古人的戰(zhàn)爭策略。
蒙古人發(fā)動戰(zhàn)爭,幾乎從不考慮占領后如何統(tǒng)治的問題,他們會對抵抗的城市實施瘋狂的屠城,殺掉所有男人,將女人帶走當做奴隸,把城中的財物洗劫一空。
這樣慘無人道的屠城政策,對他們能夠順利地東征西討起到了很大作用。
首先,他們可以通過劫掠財物給補充自己繼續(xù)發(fā)動戰(zhàn)爭資源,通過這種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的方式保持軍隊的戰(zhàn)斗力,從而不必擔心戰(zhàn)線過長造成的后勤供給問題。
其次,他們這種瘋狂的屠城政策可以給對方造成很大的恐懼感,這種威懾力讓很多城池放棄抵抗,要么棄城而逃要么選擇投降,因為一旦抵抗失敗就會被血洗,還不如逃走或趁早投降。
第三,蒙古人殺掉被占領區(qū)域的幾乎所男丁,只留下工匠隨軍出征,這使得被占領區(qū)域幾乎喪失掉了抵抗能力,所以不必擔心后院起火,免去了后顧之憂。

蒙古人這種只進行劫掠、不考慮戰(zhàn)后統(tǒng)治的戰(zhàn)爭方式,讓他們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第一線的作戰(zhàn)中,這也是他們能夠完成數(shù)次遠征的主要原因。
而他們奉行的屠城政策,更是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威懾力,很多時候會達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他們幾乎不會考慮如何統(tǒng)治,這讓他們能夠集中力量去開疆辟土。
但是嚴格意義上來講,這種只看重戰(zhàn)爭結果,而不考慮如果治理的征服方式卻難以長久,會導致他們在極度強盛過后迅速衰敗。蒙古人在中原地區(qū)建立的元朝只存續(xù)了98年,而欽察汗國、察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等四大汗國也只存續(xù)了100年左右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