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傾情整理】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系列(四)宗法禮儀篇

2023-03-30 01:12 作者:青蓮映雪  | 我要投稿


全知識體系圖(紅圈本篇)

考點:高考宗法禮儀制度是高考文學常識中的一個考點。

重點:掌握基本的祭祀、慣例、以及年齡稱謂等知識。

難點:不能夠準確記憶宗法禮儀制度等知識點。

一、要點梳理

宗法是中國古代社會血緣關系的一種原則,其主要精神是嫡長繼承制。與此相關,產生了一系列的禮儀制度,試分述如下:

(一)祭祀

1.祭天

古文獻記載,虞舜、夏禹時已有祭天的典禮,到了周代,“天”的觀念逐漸代替了殷人所說的“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稱謂。周王是作為天帝之子在人間統(tǒng)治人民的,他也要象侍奉父親一樣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對天帝的侍奉、享獻的儀式。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班髑痨胩臁迸c“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稱為“郊祀”。圜丘是一座圓形的祭壇,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圓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圓。祭祀之前,天子與百官都要齋戒并省視獻神的犧牲和祭器。后代的祭天禮多依周禮制定。

2.祭地

遠古時已有對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長五谷,養(yǎng)育萬物,猶如慈愛的母親,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說法。古文獻記載土地神是“社”,祭禮叫“宜”。在殷商甲骨文里已有對社土的祭祀,還有大量的祭祀山岳河流的記錄,主要目的是祈求農作物的豐收。

3.封禪

“封禪”,專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妒酚洝し舛U書》正義曰:“此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边@就是“封泰山”、“禪梁父”(梁父是泰山下一座小山)。相傳遠古在泰山舉行封禪典禮的有七十二家。歷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將封禪作為一代盛典,給予特別的重視。行封禪禮的帝王有秦始皇、漢武帝、后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與宋真宗。

4.祭社稷

祭祀社稷神在社稷壇。本來,社壇與稷壇是分立的,后來合而為一了。相傳共工氏之子名勾龍,能平水土,被稱為“后土”,即社神;厲山氏之子名農(一說名“柱”),能播殖百谷,被當做稷神。商湯滅夏,以周人的始祖契(后稷)為稷神。祭祀社稷神,最切近功利的目的是祈谷,因此有“春祈秋報”之祭。春祈在社日(仲春之月吉日)舉行,秋報在秋收后(孟冬之月吉日)舉行,這是社稷的正祭。

5.祭宗廟

宗廟的設置,與宗法制度密切相關,后代宗廟祭祀所沿用的制度,基本上還是周代的禮制。周人宗廟制度,一般認為: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七。所謂昭、穆,是指宗廟中位次的排列,自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按照世次遞邅排列下去。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五。大夫三廟,士一廟。祭祀用的食物,行禮后要分而食之,稱為“餕”(jùn),是食鬼神之余的意思。牲肉(生曰脤,熟曰膰)分贈給參加祭祀的賓客或頒賜給同姓諸侯。

6.九拜

古代行禮有“九拜”。《周禮·春官·太?!罚骸氨婢虐荩辉换?,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碑斎?,祭祀并不是“九拜”并用。稽首是跪下后,兩手著地,拜頭至地,停留一段時間,是拜禮中最重者。頓首是引頭至地,稍頓即起,是拜禮中次重者??帐资莾墒止暗兀^至手而不著地,是拜禮中較輕者。這三拜是正拜。振動,是兩手相擊,振動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顙,即將額頭觸地。兇拜,是先稽顙而后再拜,頭觸地時表情嚴肅。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稱“雅拜”。褒拜,是行拜禮后為回報他人行禮的再拜,也稱“報拜”。肅拜,是拱手禮,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禮。推手為揖,引手為肅。其實也就是揖。這是軍禮,軍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肅拜。其他幾種拜禮都是正拜的變通。

宗廟祭祀拜祖先,郊祀拜天拜神,以及臣拜君,子拜父,學生拜老師,新婚夫婦拜天地、拜父母,都行稽首禮。平輩同級之間,拜迎拜送,拜望,拜謁,行頓首禮。對于卑者的稽首禮,尊者以空首禮答拜。吉拜禮行于各種祠祭,兇拜禮是服三年之喪時所行的禮。上古時席地屈膝而坐,跪拜行禮不象后來那樣繁縟復雜,對此應有歷史的觀點。

在周代,貴族中的大宗繼承了王位或封國,而小宗、支子只能充任大夫、士,或者降為庶人。宗廟祭祀十分集中地表現(xiàn)出宗法制度的等級差別和尊卑次第。宗族祠堂制度的出現(xiàn),大致始于南宋。祠堂制是對舊有的宗法制度的補充。一方面,它反映了平民的社會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它也說明人民被更牢固地束縛在封建制度之下。

(二)冠禮和笄禮

冠禮是成人禮,是給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禮儀。在氏族社會,男女青年發(fā)育成熟時要參加一種“成丁禮”,這樣才能成為自己部落的正式成員,享受應有的權利和履行應盡的義務。冠禮應當是從這種“成丁禮”演變而來的?!抖Y記·冠義》說,冠禮是“成人之道也”,“將責成人禮焉也”,要按照“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四個方面的禮的規(guī)范加以約束,使之成為具有“孝、悌、忠、順”完美品德的人。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歲許嫁之時舉行笄禮,結發(fā)加笄,也要取“字”。結發(fā)是將頭發(fā)梳成發(fā)髻,盤在頭頂,以區(qū)別童年時代的發(fā)式。禮經中并無笄禮詳文。梁代賀瑒說,笄禮由主婦為笄者結發(fā)著笄,由女賓以酒醴禮之。女子到了20歲,雖然還未許嫁,這時也要舉行笄禮,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笄禮至明代即廢而不用。民間女子婚嫁時將頭發(fā)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與婚前發(fā)式明顯不同。這也算保留了些許笄禮遺風。

(三)喪禮

以《儀禮》的記載為主要依據(jù)的中國古代喪禮制度,等級分明。同樣是死,說法就尊卑有別,“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喪禮也有不同的等級。

(四)避諱

避諱實際上是一種反映封建禮法的忌諱,即遇到與君主、尊長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種方法回避。

1.國諱:如秦始皇嬴政時,改正月為端月,其父名子楚,《呂氏春秋》就改楚為荊;漢高祖劉邦時,改邦為國。

2.避圣人、尊者諱:漢淮南王劉安之父劉長,避長而用修;蘇軾為避父(蘇序)諱,就改序為引,蘇轍則改序為敘。

3.避惡人諱:人自宋后少名澮,我到墳前恥姓秦。

4.其他忌諱:

古人諱言錢而曰“孔方兄”,諱言如廁曰“更衣、出恭”,諱言死則曰“駕崩、仙逝、坐化、作古”等。

(五)古代位次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秦、漢、元尚右,以右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遷”即表示貶官?!读H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庇秩纾撼銎溆?,表示比其厲害。三國、隋、唐、宋、明、清以左為尊。兩晉、五代十國等不講究。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jié)活動是南向為尊?;实劬蹠撼?,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而欓T宴》中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表椡踝巫钭?,張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qū)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虛左】座次多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缎帕昃`符救趙》:“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弊阋娦帕昃龑钌鹁础=裼小疤撟笠源币徽Z。

(六)年齡稱謂

古人對不同的年齡階段,往往有專門的名稱。掌握這些常見的稱謂,對讀書為文有所裨助。

襁褓:原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后來以此來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垂髫、髫年:借指幼年。髫,兒童頭上扎起來下垂的短發(fā)。三四歲——八九歲

總角:借指童年。古代未成年者把頭發(fā)扎成髫,叫做總角。八九歲——十三四歲

束發(fā)、成童:十五歲以上。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fā)為髫。

及笄:女子十五歲左右。笄,古代束發(fā)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十五歲時就把頭發(fā)簪起。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p>

弱冠:指男子二十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知(天)命、半百:五十歲。

花甲、耳順:六十歲。

古稀、從心欲:七十歲。

耋:指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期頤:一百歲。

《論語》:“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附】:其他宗法禮儀名詞

【七廟】歷代帝王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廟居中,左右三昭三穆。后以七廟為王朝代稱。

【六親】《左轉》中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婭。《史記》中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后泛指親人。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五?!恳步小拔鍌悺保狗饨ǘY教所規(guī)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多關系。

【三從四德】“三從”指婦女幼從父,出家從夫,夫死從子?!八牡隆敝笅D德、婦顏、婦功、婦容。這都是古代奴役婦女的精神枷鎖。

【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子、孫、曾孫、玄孫。上推四世,下推四世。

【三牲】祭祀用的牛、羊、豬。

【伯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shù)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丑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后以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豬,稱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禍福,往往牽扯起來,特別是在婚配中男女屬相很有講究,有所謂“雞狗斷頭婚”、“龍虎不相容”等說法。

【生辰八字】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根據(jù)這八個字,可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舊俗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庚帖,上有生辰八字。雙方各自卜問對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陰陽,以確定能否成婚,吉兇如何。

【孝悌】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鬃臃浅V匾曅?,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于父道”、“父母在,不遠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yōu)椤盃蕖?,體全為“牲”。《左傳·曹劌論戰(zhàn)》中有這樣的話:“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p>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豬,后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ǐ,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yǎng)于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jù)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guī)格也有所區(qū)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jié)。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于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于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于前;三為天揖,專用于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于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墩撜Z·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p>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边@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guī)定禮儀。

【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于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后。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后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于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p>

【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于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后,食坐盡前?!薄氨M后”是盡量讓身體坐后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jié)。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并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后,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并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shù)拿馈白帧?,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后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褒S”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于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tǒng)一?!敖洹庇址Q“散齋”,散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吊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并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fā)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再拜】先后拜兩次,表示禮節(jié)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后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稌x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嘆地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后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p>

【六禮】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xù)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后稱兩姓聯(lián)姻為“秦晉之好”。

【舉案齊眉】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舉案于眉,表示相敬。出自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梁鴻傳》。

【以文會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tài)。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二、拓展應用

1、父親在上,公瑾在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是我國舊式婚禮中的慣常禮儀。這種“敬天法祖”半民俗出現(xiàn)的制度因源可追溯到(?D?)

A.世襲制度? ? ?B.等級制度? ? ?C.分封制度? ? ?D.宗法制度

【解析】宗法制是西周統(tǒng)治者創(chuàng)立的利用血緣上的親疏遠近來維護政治關系中的上下尊卑貴賤秩序的社會政治制度。宗法制對后世影響深遠,中國人的宗族觀念、認祖歸宗、尊宗敬祖、敬宗收族等傳統(tǒng)習俗都源于宗法制度。

例2、下列不屬于“三綱”中的是(?D?)

A.君為臣綱? ? ?B.父為子綱? ? ?C.夫為妻綱? ? ?D.夫為子綱

【解析】“三綱”出自西漢大儒董仲舒。后世所說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出自《禮緯·含文嘉》。

例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 )

A.古代男子18歲時舉行加冠禮,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20歲才為成年。

B.“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科舉殿試時的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即狀元、榜眼、探花。

C.郊祭猶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禮儀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祗、人鬼。

D.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天子死日“崩”,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祿”,庶人日“死”。侯蒙屬大夫,故死為“卒”。

【解析】 古代男子20歲成年,行加冠禮,又稱“弱冠”,而非18歲。


【傾情整理】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系列(四)宗法禮儀篇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昭觉县| 昭通市| 沙河市| 沧州市| 北川| 松江区| 枣强县| 桂东县| 大余县| 思茅市| 宁海县| 平武县| 望江县| 琼结县| 通辽市| 长春市| 张北县| 甘谷县| 根河市| 乌兰县| 德惠市| 称多县| 韩城市| 旺苍县| 沙湾县| 嘉鱼县| 黔江区| 孟津县| 灌南县| 彭山县| 绥芬河市| 舟曲县| 会泽县| 河曲县| 南城县| 义乌市| 沈丘县| 和田市| 定州市| 山阳县| 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