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論文中如何使用結構方程模型?(框架與步驟)

怎么使用結構方程模型?
- 構建理論模型
- 提出研究假設
- 給出變量操作定義
- 樣本數(shù)據(jù)定義
- 信度效度校驗
- 模型適配度檢驗
- 模型調整與修正
- 路徑系數(shù)分析
- 假設檢驗與結論分析
- 理論模型
把研究的問題提煉成學術概念,再到不同的概念間去探討關聯(lián)關系,形成研究框架,框架圖中需要對每個提到的學術概念闡述。
2 研究假設
每條路徑都可以作為研究假設

3 變量操作定義
怎么樣去測量這些變量,從抽象學術概念轉化為可測量的學術變量
每個問題最好是有文獻來源支撐,這樣就可以用驗證性因子分析,信效度也更好。
變量操作定義:一般用內容分析法、問卷法、編碼等方法來進行定義。

4 樣本數(shù)據(jù)收集
結構方程模型至少200-300個樣本,在下面這篇文獻中提出不同構面?zhèn)€數(shù)所需要的樣本數(shù)量。
綜合考慮潛變量的個數(shù)和對應的觀察變量的個數(shù)

5 信度效度檢驗
- 信度:
含義:一致性分析,檢驗一個題目測量多次是否回答有偏差
指標:克朗巴哈系數(shù)
- 效度
含義:問題是不是能反應真實想測量的內容
指標:巴特利特球形檢驗
6 模型適配度
在Amos中畫出模型圖,導入數(shù)據(jù),運行模型??赡軙h除部分指標,修正模型
指標:

7 模型修正和迭代
反復修正迭代達到適配度要求
8 路徑系數(shù)分析
9 假設檢驗
根據(jù)路徑系數(shù)的大小進行假設檢驗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