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篇 美洲印第安人建筑 ——第19章瑪雅的建筑
本篇所指美洲,主要是中美和南美。時間規(guī)定在16世紀初西班牙人大規(guī)模入侵之前。印第安人,是西班牙人對美洲土著的稱呼。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的時候,所謂印第安人有1000多個部族,每個部族人數(shù)不多,在500 ~ 3000 人左右,最多的可達10000人,它們結(jié)合為部落或者更大的部落聯(lián)盟。他們還處在農(nóng)耕時代,土地是公有的,公配給氏族,再由氏族分配給家庭。工具還是以石器為主,只有少數(shù)青銅器。不過,階級分化已經(jīng)產(chǎn)生,君主、貴族和僧侶祭司統(tǒng)治著整個社會。不僅以戰(zhàn)俘為奴隸,也有本民族的成員淪為奴隸。這時期,印第安人信仰非常復(fù)雜的以自然崇拜為基礎(chǔ)的原始宗教,祭儀極其殘酷。
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有數(shù)萬人口的城市。最大的中心城市估計有20萬人,規(guī)??膳c當(dāng)時歐洲的最大城巿相當(dāng),甚至超過。這些城市經(jīng)過大致的規(guī)劃,有大量的宗教性建筑、宮殿、陵墓、府邸和廣場。有些還造了一種特別的球場。它們體量巨大,裝飾華麗,占據(jù)著城市中心的廣闊范圍。宗教性的金字塔高聳數(shù)十米。平民的住宅匍匐在它們的腳下,很簡陋。
印第安文明有三大代表:墨西哥中南部的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秘魯及其附近的印加人,他們都形成部落聯(lián)盟,其中以印加的文明最為發(fā)達,已經(jīng)使用了青銅器。他們互有交流或傳承,都創(chuàng)造過很壯觀的城市和雄偉的紀念性建筑。繪畫、雕刻、工藝美術(shù)也都達到很高的水平,技術(shù)十分驚人。但是,16世紀初,西班牙人懷著天主教愚昧的偏見和殖民主義貪婪的瘋狂,大肆殺戮掠奪和破壞,徹底毀滅了印第安文明。以致富庶繁榮的城市和輝煌的建筑竟在短短時期內(nèi)就完全消失,甚至沒有留下記憶,以致到現(xiàn)在考古學(xué)家還在一點點挖掘殘存的遺址,全面地了解當(dāng)年印第安的社會和文化還要待以時日。
?
第19章瑪雅的建筑
瑪雅文化是世界重要的古代文化之一。
瑪雅人生活在現(xiàn)在的墨西哥南部與尤卡坦半島以及伯利茲、危地馬拉、薩爾瓦多、尼加拉瓜、洪都拉斯一帶,活動范圍總面積大約12.5萬平方千米,總?cè)丝诖蠹s1000 ~2000萬?,斞盼幕鹗加诠?500年左右,而盛期則在公元292年到900年之間,也稱為它的古典時期。古典時期的文化中心主要在陶蒂瓦坎城,位于今墨西哥城東北約53千米。10世紀初,陶蒂瓦坎可能被多爾臺克人毀成廢墟,瑪雅文化中心北遷至尤卡坦半島一帶,這以后直到1527年西班牙人入侵,叫后古典時期,與北面的阿茲特克文化并存。
瑪雅人曾經(jīng)建造過800多座城鎮(zhèn),有200多座比較大,大約有20座超過5萬人口。其中最壯麗的是蒂卡爾、陶蒂瓦坎、帕倫克和科潘等。所有的城市都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平民區(qū),一部分是廟宇、宮殿、府邸、浴場、球場等的統(tǒng)治階級生活和禮神的地區(qū)。
早期的住宅或許沒有臺基,后來,漸漸習(xí)慣于先用石塊砌一個臺基,以防蟲蛇,并利于通風(fēng)排水,上面造面積大約為25 ~30平方米的橫條形房屋,都是木構(gòu)的,以細木條和藤條編墻壁,棕櫚葉蓋頂。房屋內(nèi)部地面夯實,用素土或摻白灰。常見的是3幢或4幢這樣的房子成為一組,圍成不規(guī)則的場院。大約每幢房屋為一個核心家庭的住宅,一個場院容納一個三代人的大家庭。場院中央造一座小型的公共建筑,可能是宗祠,旁有始祖的墳?zāi)?。這些場院連續(xù)成片,就是家族的聚居地。
有些房屋的臺基越來越高,甚至有高達2米的,可能是貴族府邸和政府性建筑。相應(yīng)的,建筑群里的公共性和崇祀性建筑的臺階漸漸發(fā)展成多層的金字塔,頂上一個小平臺,造兩座或三座廟宇殿堂。起初殿堂仍是木構(gòu)的,后來用石砌,頂部疊澀,跨度不大,所以內(nèi)部空間呈橫向的狹長形,大概只能容下一兩個祭司,參加儀典的貴族和平民們都在外面,在塔下。塔的砌法是面層為石材,外涂灰泥,上色;里面為亂石和雜土。帕倫克的帕卡兒陵所用的石塊每塊重達12~15屯;通常在正面有一道或兩道臺階通上塔頂;臺階陡峭,攀登艱險。這樣的設(shè)計,是為了使攀登者小心翼翼,以一種誠惶誠恐的心態(tài)走向廟宇殿堂。同時,便于在殿堂門前將活人做犧牲,砍頭剖胸取心之后,把尸體一推,從臺階滾下。有些廟宇的金字塔兼做君主的陵墓。墓室在下部,從頂上有通道可以下到墓室里。通道寬敲,以致-一-些比較小的陵墓金字塔仿佛是空心的。
殿堂,有時連金字塔一起,富有雕飾。在水平的石板帶上連排大致相同的人面具和圖案之類。面具不但是高浮雕,且常常用成型的石塊鑲嵌上去,如鼻子、牙齒和舌頭。烏斯馬爾的“總督府”,臺基長96米,寬11米。華美的裝飾帶長97.6米,有150個雨神頭像,一模一樣,用了2700塊石料。也有的用浮雕的象形文字做裝飾??婆擞幸蛔鶑R的金字塔,高高臺階每一步都雕象形文字,后人取名為象形文字塔(或銘文塔)。有小型的廟宇正面整個做成一個面具。
蒂卡爾蒂卡爾城位于現(xiàn)今危地馬拉的熱帶雨林之中,曾是瑪雅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之一,也是祭祀太陽神的圣城,瑪雅最大的城市,面積大約64平方千米,人口4萬左右。
在蒂卡爾城的中心出土了3000多座建筑和200多座紀念碑,它們的中心又是一個長方形的大草地廣場,稱為“心臟”。廣場和周圍的建筑物都朝正方位。廣場東側(cè)是考古家排名為“一號”的金字塔,因為雄偉挺拔,精神奕奕,像一匹蹲踞著的豹子,所以也被叫做“美洲豹”金字塔,建于公元810年。它分9級,塔底面積36米 x32米,總高達52米,頂端有座小廟。升頂?shù)呐_階狹小,只容一足,極難登臨。頂上小廟有2~3間殿堂,每間大約20平方米。和“美洲豹”金字塔相對,在草地廣場的西側(cè),是46米高的“二號”金字塔,建成于736年。它頂部刻著一個巨大的臉面,可能是君主的形象。塔底有3個大廳,廳內(nèi)墻上刻著瑪雅人生活、勞動的大幅浮雕。廣場的東南角立著“五號”金字塔,是太陽神金字塔,底部方217米 x217米,一共6層,57米高。它的西面,廣場的南側(cè),有一組房屋,是王公貴族的辦事處和住處,叫“中衛(wèi)城”。有6個院落,占地1.62平方千米。宮殿臺基35米 x 10米。宮殿為單層,一列9間,面向北。后來加建第二層,卻面向南,墻面覆滿浮雕?!爸行l(wèi)城”之西有7座廟,墻上刻著骷髏和骨架。骷髏代表死神,死神是瑪雅重要的神靈之一。廣場北側(cè)一組貴族住宅叫“北衛(wèi)城”?!氨毙l(wèi)城”里有金字塔群。草地廣場里矗立著一些紀事的石柱,它們后面展開寬闊的大臺階,升到最高處設(shè)祭壇。
離“二號塔”大約500米處,聳立著75米高的“四號”金字塔,它是蒂卡爾最高的塔。塔頂?shù)钐脼槟緲?gòu),梁柱和門楣均用硬木、雕刻精美。
這些高塔外表抹白灰、再涂上紅、黃、藍、綠各種顏色,鮮艷奪目。
蒂卡爾還有許多宏偉的建筑,現(xiàn)在密封在雨林里,例如建成于公元771年的一對孿生金字塔,共立在一個高臺上,四面都有寬闊的石階直通塔頂,塔頂是個正方形平臺。
公元900年左右,蒂卡爾突然衰落了,瑪雅的政治中心轉(zhuǎn)移到尤加丹的奇清·伊乍去了。
陶蒂瓦坎 ???陶蒂瓦坎曾是瑪雅文化的中心之一,公元500年時幾乎是整個中美洲的統(tǒng)治中心,但也有研究者把它歸入阿茲特克文化或多爾臺克文化。“陶蒂瓦坎”是13世紀才來到此地的阿茲特克人給它起的名字,意思是“眾神之都”,他們相信它是太陽和月亮的誕生之地。在陶蒂瓦坎的廢墟里發(fā)現(xiàn)了2200多幢建筑,估計在鼎盛時期曾有20萬以上的居民。它占地大約20.5平方千米,被一條寬約40米,長約2.4千米的筆直大路(或被叫做“死亡之路")分為兩半,這條大路走向為北偏東——南偏西。大路兩側(cè)神殿和祭壇林立,吸引中美洲各地的人來朝拜。而神殿中最恢宏壯觀,最有標志性意義的,是太陽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尤其以太陽金字塔為最高大。太陽是眾神之神,造物主的化身,是白晝和黑夜的主宰者,文字和書籍的創(chuàng)造者。它也是祭司的保護神。也有人考證它并不是太陽塔,其實是“時間塔”,標志著時間開始的地方,又可能是一位君主的陵墓。月亮既是太陽的妹妹,又是太陽的妻子。
月亮金字塔在“死亡之路”的北端,正面向南,對著大道。塔下有一個廣場,是祭祀儀式時群眾聚集的地方,四面都有小小方錐臺式的祭壇。廣場是大道的起點。月亮金字塔向南大約600多米,大道東側(cè)便是太陽金字塔。太陽金字塔底為正方形,邊長 226米左右(圖19-7)。向上分為五級,高近62米。太陽金字塔塔身是土石筑成的,真像一座山。塔頂上原來有太陽神廟,金字塔連廟總高75米。這是瑪雅文明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據(jù)初來的西班牙人記載,廟宇金碧輝煌,神像面向東,初升的太陽可以一直照射到神像的臉上,光明燦爛,使人肅然起敬而生崇拜之忱。
從太陽金字塔再向南1000余米,大道左右各有一個建筑群。東側(cè)是羽蛇廟,廟前有個廣場,“羽蛇”廟屹立在東端,正面朝西。金字塔式臺基已經(jīng)坍塌,從殘存的部分可以看出,是土臺而貼以石面的。石面上水平地排列著羽蛇的雕像,蛇頭而有長滿鳥類羽毛的頸部,還有些則雕成玉米棒,這是雨神的象征。羽蛇神是瑪雅、阿茲特克和印加文化都很崇拜的神,它的雕像在許多地方可能見到,也有專為它而造的金字塔廟宇。
大道西側(cè)的建筑群是個貴族住宅區(qū),范圍很明確而且整齊。
這條“死亡之路”大道和它的崇祀性建筑外圍,是大面積的住宅區(qū)。近一點的是上層社會的住宅,都是內(nèi)向的院落式平房,外墻沒有窗子,院內(nèi)很安靜。白晝和夜間都很涼爽,天冷時又可保溫。天井里設(shè)祭壇,可能是崇祀祖先的。檐下、墻腳都有排水溝。居民大多為耕作的農(nóng)戶,也有許多手工業(yè)者,從事制陶、加工玉石、紡織、皮革和木材加工等等。小巷狹窄而曲折,白天有各地商人來貿(mào)易,熙熙攘攘,十分熱鬧。住宅里常有壁畫,題材大多描寫現(xiàn)實的世俗生活。月亮金字塔前小廣場的西南角上是一座最高統(tǒng)治者的宮殿。它也是內(nèi)院式的,天井四周的房間和廳堂十分高爽。室內(nèi)石柱從上到下裝飾著精美的浮雕,色彩繽紛。墻面布滿華麗的壁畫。當(dāng)?shù)貧夂蜓谉?,宮殿里清涼安靜,宜于日常生活。
奇清~伊乍 ?大概的可能,是多爾臺克人在11世紀初打敗了瑪雅人,毀滅了他們的城市,逼迫他們退縮到尤卡丹半島去。多爾臺克文化和瑪雅文化從此交融在一起發(fā)展,流行在尤卡丹地區(qū)。它的代表性作品主要分布在這地區(qū)西部邊緣的奇清—伊乍,建筑規(guī)模大而精致。
這時期的建筑,比之前一時期,更注重整體比例的和諧,繁簡的搭配,雕刻與建筑的綜合,也比較開朗。開朗的取得,在于有類似外廊式的做法,即在一個內(nèi)外界面墻上開一系列的洞口,洞口之間是一段不大的實墻體。這種開了洞口的墻可以承重,所以也被用在廟宇內(nèi)部,把并列的兩條橫向長方形空間連通起來,擴大了內(nèi)部空間。這是建筑上的重要進步。這些洞口上的過梁用硬木,上面布滿浮雕,多為英雄人物的事跡。紀念性建筑的外墻面上通常有幾條水平的裝飾帶,都刻滿了浮雕,多的甚至有6條水平帶。奇查坎納有一座廟,正面是一個獸面,大門是它的嘴,門洞邊緣用石制的“毒牙”做裝飾,進門就是被怪獸吞噬,進了它的胃。
奇清~伊乍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是“螺旋塔”,塔是圓筒形的,臺基是方的,所以被人戲稱為一個“放在方盒子上的蛋糕”。它的比例和諧,塔身之上是個圓錐形的頂子,頂子底部在塔身上形成一圈挑檐,挑檐由五圈水平裝飾帶疊成。
奇清~伊乍另一座最重要的建筑是“戰(zhàn)士廟”,造于公元900年之后。它位于禮儀區(qū)以北,延伸了禮儀區(qū)。廟宇下部為3層長方形臺基,底部42米見方,高11米,頂上建一座殿堂,規(guī)模大于過去的廟堂,總高23米。臺階在正面,臺階前有石質(zhì)的“羽蛇方柱”行列。廟的西面和南面現(xiàn)在遺存著幾層長長的柱列,本來是廣場的圍廊,頂子已經(jīng)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