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學習方式上的差別
今天刷到一個帖子(有刪改):

我是一名研究生,今年是研究生一年級,暑假之后研二。通過對大學期末考試套路的總結以及應考的一些方式的總結,讓我本科階段績點很好(是系里第一)成功地保送的研究生。
但是到研究生階段,我發(fā)現(xiàn)一個非常重要,非常致命的問題,我發(fā)現(xiàn)自己在論文撰寫上非常的困難。就是說我在答題的時候我能夠去預見新的情況。但是如果到了論文撰寫:首先你需要自己找題目。
這樣我就非常犯難了,我在自己的學科領域內如何快速地找到我能夠在研究生階段能夠解決的問題,并且成功地去撰寫出一篇碩士學術論文呢?
這大概就是我目前的一個情況,因為如果說像我現(xiàn)在去應付考試的話我還是比較得心應手的,但是一旦到了論文寫作的,我就非常的疑惑,所以我想詢問一下,應試和論文創(chuàng)造新知識新規(guī)律又有什么樣的不同嗎?為什么有的人非常擅長應付考試,但是到撰寫論文的時候就不行了呢?(俗稱 應試性選手 而不是研究型選手)
還是說學習用考的能力撰寫論文是兩種類型嗎?還是說我泛化能力不夠呢,想請教一下。(本人文科歷史學專業(yè),真的是一個理論荒漠專業(yè),很困擾。)

以上是帖子的大致內容。
我把這個問題總結為“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學習方式上的差別”。以下是我關于這個問題的思考:

我認為,應試和研究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本科教育,知識已經被系統(tǒng)性地整理好了,完全呈現(xiàn)給你,你只要按圖索驥,就能理解絕大部分,如果自己還能觸類旁通,那往往能遠超其他同學。但是到了研究生階段,基本沒有這樣的一個系統(tǒng)性的知識框架了。若是遇到十幾年前的知識,還可能被寫成教材,但做研究要求你追蹤最新進展,也就是說,在起始階段,你學習的是 5 年內,甚至一兩年內新出的論文。這就要求你掌握自己通過一個個的零散知識,搭建出知識體系的能力,而不是學習已經存在好的知識體系。
以上是說明了本科學習和研究學習的區(qū)別,但這里還可能存在另一個問題,就是個人的學習動力。本科有完善的考核方式,明確的考核目標,逼著你去學習,這個階段,在我看來,更多是被動學習。研究則不然,除了最后有一個發(fā)論文的目標,中間的過程是及其不明確的。適應了本科被動學習的節(jié)奏和壓力的人,往往一下子很難轉變過來,變成積極主動地學習。這和前一段話也有聯(lián)系,當沒有了目標,也就沒有了完成目標之后的成就感。行動難以進入正反饋?!鞍∥铱戳撕镁谜撐?,感覺還是什么都不會,議題找不出,論文不會寫,要死了要死了”。所以這不僅僅是知識的泛化能力的問題,還是個人的自我激勵的問題。兩者有聯(lián)系又不同。
為了解決 “動力” Motivation 的問題,不同團隊有不同的解決方式,有的團隊 push,每周開 3 個會,有的團隊放養(yǎng),導師一個月才找你聊一次。這都是導師給與的外部壓力,性質就類似于本科時候的作業(yè)和考試。此外,你還需要掌握自我激勵的能力。
我認為可行的學習方式(結合我前面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是,首先你得大致上掌握一個正確的學習方式,或者一開始沒有的話,起碼要有這個意識。這里的學習方式,指的是搞研究的技巧,比如,“如何快速讀一篇論文”,這種類型。然后你就能基本上規(guī)劃出近期要做的事情,近期指的是,從現(xiàn)在,到后面幾天,到幾周,到幾個月,都可以,越遠越厲害。如果足夠遠,并且足夠詳細,就說明你已經完全掌握了這個領域的知識,剩下的就是時間的積累罷了。但是這對于新手是不可能的。這種規(guī)劃能力是隨著你對領域的了解慢慢增長的。然后,前面的規(guī)劃,或者說近期行動計劃,要和自我激勵聯(lián)系起來,事實上,當你一步步完成既定目標,走在正確道路上,學習到新知識,掌握到新技巧的成就感就足以支撐你不停走下去了。具體還是要看人吧。
輸出,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每天學習的內容,你做個總結??梢缘脑?,發(fā)個博客,或者給朋友看看。這也聯(lián)系到費曼學習法或者小黃鴨學習法。費曼學習法就是,你通過教別人,來學習這個知識。把別人教懂了,你才是真正理解了。小黃鴨學習法類似,就是說把你的讀者當做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小黃鴨,然后你要用盡量容易理解的方式把知識描述出來。

以上。
寫于20220614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