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的衡量標準
心智的衡量標準
“中”字的意思,當作名詞,解釋為重心;作為形容詞,便是恰到好處;用作動詞時,那就是射中紅心。
人是感情的動物,不可能摒棄喜怒哀樂的情緒。蘊藏在心中時,尚未表現出來,便稱為中,意思是此時、此地、此人情緒的重心。
表現得合情合理,也就是恰到好處的中,我們稱之為和。
致中和,便成為心智的衡量標準。致中和,現代稱為合理的和諧。必須通過心智的適當調節(jié),才能夠發(fā)而皆中節(jié)。無過與不及,實在很不容易。
由于“中”的影響,凡是三個字連在一起,大多以當中間那一個字為重心?!爸?、仁、勇”三字,知為了知仁,勇則是為了行仁,可見以仁為重心。
“情、理、法”三個字,情必須合理,稱為合情合理,法必須合理,才叫作合理合法,可見以理為重心。現在“身、心、靈”三者連在一起,而心居其中。
可見心智是三者的重心,必須負起所有的責任。自從心靈分別稱為心智和靈魂之后,心智的地位愈來愈重要,責任也隨著愈來愈重大。
心智是我們思想、言語、行為的總樞紐,也是我們這個人的主宰。當靈魂創(chuàng)造心智時,原本是仁愛誠信的。
后來由于身體的誘惑與壓力等影響,造成奔放、迷失,以致過與不及,因而不中失和。必須養(yǎng)心、正心,才能夠趨吉避兇,恢復以中為吉的良好情況。
“中”為什么會吉呢?因為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經常在變動,必須隨時做出合理的調整,以免失去平衡,而招來兇禍。
“中”是調整的動作,也是調整的目的。調整得恰到好處,便呈現“和”的狀態(tài),叫心平氣和,即指心智調整得合理,所產生的氣,可以成為萬物生長的動力。
“環(huán)境決定論”的最大錯誤,便是認為外界的環(huán)境,能夠決定我們的心智活動。實際上身體也是我們的一部分,并不是外界的環(huán)境。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的意思,便是外界的環(huán)境,原本無所謂禍福,完全看我們自己的心智如何反應,才會產生禍或福的結果。
我們常說“疑心生暗鬼”,即為明證。禍福應該求諸己,而不必求諸人。最好的辦法,莫過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具體來說,便是凡事求合理,自然有福。
以中為吉的概念,實際上由此引申出來。合理就好,是最佳的標準。
環(huán)境是多元的,心智必須在多元當中,選擇自己所認定的那一元。首先以三分法的思維,避免先入為主,或者具有成見,產生偏見。接著用二分法做決定,才顯得當機立斷。
最后采一分法來執(zhí)行,便是誠心誠意、集中意志的效應。三分法思慮、二分法決定、一分法實踐,是每一個人的心智最合理的運用,效果必然良好。
從多元當中,選定自己所要的那一元,即為擇善固執(zhí)。
多元社會,表示各色各樣的人都需要,也都受歡迎。然而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所不同地確立自己的原則。不能夠借口“反正怎么說都有道理”,便放棄自己應盡的選擇責任。
社會可以見仁見智,自己則必須堅定意志,做一個獨立特行的人。
每一個人的天命,不盡相同,所堅持的合理原則,也不可能一致,才算是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