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紹君:畫家邱漢橋山水畫含古接今一“點”中

畫家邱漢橋山水畫《晨曦》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如何銜接,是中國畫發(fā)展的一大難題。唯求似古則陣舊,唯務新奇則不似,兩者相加則貌合神離。銜接好,需要傳統(tǒng)的功底,現(xiàn)代的觀念,語言的蛻變與創(chuàng)造,學力與才情的相輔相成,最后還要諸種因素的協(xié)調與恰到好處。做到這些,也許要花費多年乃至幾十年的光陰。

畫家邱漢橋山水畫《天趣》
邱漢橋是軍旅專職畫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終于突破了這一難關,實在不易。他的山水畫清新、沉靜、含古接今,自成一格。他在無限豐富的筆墨技巧庫中,單取“點”畫——大大小小的橢圓墨點,由點成線、成畫、成形。當今不乏用點成畫者,但大多流于圓而乏力,有點無形,點而無格。邱漢橋能“點”出自家面貌,一是他在選擇以點作為基本筆墨語匯的同時,簡化了形體。山、樹、居室和什物都取大形、大關系、大塊面,結構單純,層次單純,黑、白、灰明晰。無論多少點,都不破壞形體與結構,而不象一些人那樣點無倫次,以點毀形,混成一團。漢橋用點,重視節(jié)律,形的簡化與節(jié)律把握分寸得當,并不類同裝飾畫。二是他注意點排列中的虛實與“破墨”。排列墨點太實易板,過虛又易混沌。他的方法基本是在黑白對比的基調上求虛中實,寓濃于淡,寓淡于濃,寓力度于嫵媚,并以點破點,以反復的積墨法破除過分顯明的邊界線和結構關系,既避免了板結,也加強了筆墨的變化。三是點與線面的恰當組合。他在用點的同時,間用直線(如畫葦塘、松林)、斜線(如勾房舍),個字點(如畫竹)等,使畫面不致因過分夸張點的節(jié)律而單調化。但這些非點式語言并不喧賓奪主,從而保證了畫面風格的一致性。繪畫語言的使用是一種組合,這種組合牽連著形體、風格的韻味,也關系著藝術個性和藝術氣質。它和畫家的理性有較多聯(lián)系,但這應當是感性化了的理性、或曰理性直覺。這種能力與修養(yǎng)、功力有關,也與才情和素質有關,不是可以完全強求的。

畫家邱漢橋山水畫《故鄉(xiāng)三月尋》
從總體看,邱漢橋的山水洋溢著現(xiàn)代氣質,又來自傳統(tǒng)?;趾甓恍∏桑辰绯领o而生機郁勃。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明顯看出龔賢的影響。也有他的老師賈又福的影子,但又自成格局,更富現(xiàn)代意味。邱漢橋是湖北人,自小接觸的是江漢流域的景色,后來又多次到南方寫生,因此他的畫來自對茂密蒼翠的南國風光的印象。但在氣質上,他近于厚樸方剛的北方人。部隊的生活,從不同的側面培養(yǎng)鍛煉了他的思想和性格。他自己說,在香山“靜養(yǎng)”“修煉”近七年里,他在藝術觀念上產生了飛躍。我相信這是真心話。精神上的覺醒和由此而生出的自由創(chuàng)造狀態(tài),不僅是邱漢橋,也是近十年大批才華橫溢的青年藝術家破土而出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