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看一組山東舊照,感受一下那時的泰安故事
1911年,濟南火車站前道路尚在鋪設,鐘樓上尚未安裝大鐘。
20世紀初,煙臺的一座教堂里內(nèi)設的育嬰堂,專門撫養(yǎng)被遺棄和流浪的孤兒。
19世紀末德國人占領青島后,修筑了大量具有歐式風格的建筑。 圖為青島前海一線的歐人區(qū)。
1903年,小清河上的船夫一家,船主已七十三歲,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比他小六歲的妻子只掌舵不做飯,一家人“幽默樂觀永不知疲倦”。
威海衛(wèi)租借地行政長官駱任廷拜訪曲阜,贈送給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貽牌匾。“大英國欽差大臣駱檄拜”等字樣清晰可見。攝于1903年。
通往岱宗坊的石板路坑洼不平,一位白衣男子推著獨輪車行進在路旁的平地上,走在前邊的女子彎腰拉著車子,另一只手緊緊地握住男孩的手。遠處的泰山巍峨,自古至今;近處的書生憂郁地看著遠方,衣袂飄飄。攝于1908年。
經(jīng)初步考證,應為清末的濟南小布政司街。攝于1910年前后。因其地處大明湖、趵突泉、黑虎泉濟南三大名勝之間,為歷代文人墨客來濟必游之地。
1910年代,膠東的一個村莊雇請戲班來村里唱大戲的場面。
這是一張站在府城東城墻上由北往南拍攝的照片,幾位長袍馬褂打扮的人在寬闊的城墻頂上悠閑散步。
20世紀20年代萊州稱為掖縣。此時的古城保存完好,透露著古雅的的風韻。
汽車傳入威海之初,曾被威海人視為“魔鬼車”。圖為進入威海的第一批汽車,攝于1927年。
博山城分布在孝婦河兩岸,照片中的城墻和城門見證了古城的滄桑。攝于20世紀20年代。
本文轉(zhuǎn)載于泰安大眾網(wǎng)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