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蘭·托馬斯詩二首

戴玨 譯
狄蘭·托馬斯(Dylan Thomas),1914年10月27日出生于威爾士。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英語詩人之一。雖然狄蘭主要是位詩人,他亦出版電影劇本和短篇小說,并公開演出自己的作品及在電臺播音。托馬斯曾數次訪美,并以其狂放的朗誦才能在美國引起轟動。1953年,他的劇作《牛奶樹下》公演取得了成功,并因此被邀請去美國,與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共同創(chuàng)作一部歌劇。而此時托馬斯的健康卻因酗酒每況愈下,但他不肯聽從醫(yī)生的勸告戒酒。結果在他剛慶祝完39歲生日后不久,于紐約醉酒而死。
我的技藝或沉郁的[1]藝術
在平靜的夜里施展,
當只有月亮在發(fā)怒
而戀人們躺在床上
抱著他們所有的悲苦,
我在吟唱的燈光下潛心于
我的技藝或沉郁的藝術,
不是為了抱負或面包,
也不是為了在象牙舞臺上
賣弄風騷,昂首闊步,
是為了他們最隱秘的心
這尋常的薪金。
除了惱怒的月亮,
我不會為那得意的人
在這些風起浪涌的紙張上抒寫,
也不為有夜鶯和圣歌
作伴的高聳的死人,
而只為戀人們,他們的臂膀
擁抱歲月的悲苦,
既不給以贊美或薪金,
也不會留意我的技藝或藝術。
注:
1)原文sullen還有獨自的意思,意味詩人的工作是孤獨的。
不要溫和地走入那良夜
不要溫和地走入那良夜,
老年人應該燃燒并對著日暮呼喊;
怒斥、怒斥那光明的微滅。
盡管聰明人臨終時知道黑暗真確,
是因為他們的話語沒有迸射閃電,
他們并不溫和地走入那良夜。
好人,當最后一浪涌過,號呼他們脆弱的功業(yè)
本可以很光輝地起舞于綠色的海灣,
也怒斥、怒斥那光明的微滅。
狂放的人碰見并歌唱過太陽的飛越,
意識到,太晚了,他們曾使它在途中哀嘆,
他們也并不溫和地走入那良夜。
沉肅的人,臨死時用目眩的視覺
看到瞎眼也能像流星般閃耀而欣歡,
也怒斥、怒斥那光明的微滅。
而您呀,我的父親,身處高度的悲切,
請用您的熱淚詛咒、祝福我,我祈愿。
不要溫和地走入那良夜,
怒斥、怒斥那光明的微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