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后漢

一、后漢高祖·劉知遠

(一)劉知遠生于895年,從小為人沉穩(wěn)莊重、不好嬉戲。到了青少年時期劉知遠就在李克用的養(yǎng)子李嗣源部下為軍卒,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割據(jù)太原。當時石敬瑭為李嗣源部將,在戰(zhàn)斗中劉知遠不顧自己的生死安危兩次救護石敬瑭脫難,石敬瑭感而愛之,以其護援有功奏請將劉知遠留在自己帳下做了一名牙門都校。936年劉知遠移鎮(zhèn)汶陽,升任馬步軍都指揮使。同年石敬瑭得助于劉知遠等人謀劃假借契丹軍的力量消滅后唐,在太原稱帝,建立后晉,是為后晉高祖。為了報答契丹的幫助石敬瑭不惜將燕云十六州割讓契丹,并稱比他小11歲的耶律德光為父。劉知遠對石敬瑭的做法不以為然,他認為:“對契丹稱臣即可,當兒子則太過分,多送些金帛使遼兵援助而不必以割地相許,割地會造成將來后患無窮??!”果然石敬瑭割讓幽云十六州給契丹讓中原門戶大開,無險可守。后晉建立后劉知遠以其軍政才能和佐命功歷任檢校司空、侍衛(wèi)馬步都指揮使、點檢隨駕六軍諸衛(wèi)事、許州節(jié)度使、朱州節(jié)度使、檢校太傅、北京留守、河東節(jié)度使等職,日趨顯貴。
(二)石敬瑭當了七年兒皇帝,于942年死去,他的養(yǎng)子石重貴即位,是為后晉出帝。劉知遠也遷檢校太師,進位中書令。944年契丹主耶律德光率軍南下,大軍直抵澶州,石重貴派蕃將偉王領(lǐng)兵進入雁門關(guān)。劉知遠作為幽州道行營招討使在忻口大破偉王,戰(zhàn)后累遷太原王兼任北面行營都統(tǒng)、北平郡王、太尉。之后劉知遠誅殺吐谷渾白承福等五支部族共400人,以另一部族的王義宗統(tǒng)領(lǐng)五族中其余的人,又在朔州陽武關(guān)再破契丹。劉知遠在這段時期的主要意圖是稱霸河東成就王業(yè),因此對朝廷的詔命半推本就,一方面不服調(diào)遣,作戰(zhàn)中逗留不進,另一方面也主動出擊一下。947年正月1日契丹進犯京師,俘虜后晉少帝石重貴北去,后晉滅亡。2月1日耶律德光具辦漢族的禮制衣服,登上崇元殿接受朝拜,詔令改晉國為遼,大赦天下,稱年號為會同十年。劉知遠遣牙將王峻向契丹奉表投降,耶律德光詔令褒揚嘉獎稱劉知遠為兒子,并賜給一根木拐。按契丹的禮法貴重的大臣才能得到這種賞賜,就像按漢族禮儀賜給假節(jié)一樣。王峻拿著木拐,契丹人望見他都紛紛到路邊避讓。王峻回來后對劉知遠說契丹政治混亂,一定不能攻占中原,于是便商議建國。
(三)這時秦州節(jié)度使何建歸降后蜀,947年2月12日河東行軍司馬張彥威與他的文武將吏等認為中原沒有主人,劉知遠的威望日益隆盛、眾心所歸,于是寫信勸他登上帝位。劉知遠謙讓不答應,此后眾官三次上書,諸軍將吏、貴臣耆老一個接一個地懇切陳請,劉知遠才發(fā)布文告應允。15日劉知遠看準時機在太原稱帝,建立后漢政權(quán)。他沒有馬上改國號,但棄開運年號,延用石敬瑭的年號,稱天福十二年?。接著劉知遠下詔禁止為契丹括取錢帛,慰勞保衛(wèi)地方和武裝抗遼的民眾,在諸道的契丹人一律處死等等,于是晉朝舊臣紛紛投誠歸附,契丹在中原人民抗擊下退出。同年6月劉知遠進入開封并建都,改名為暠,改國號為漢,改天福十三年為乾祐元年,蠲免賦稅,大赦天下,稱帝。劉知遠果斷采納皇后李氏的建議一改過去靠括民財犒軍的慣例,而是拿出宮中所有財物賞賜將士,果然深得人心。契丹軍進入中原后到處以“打草谷”的名義掠奪財物、殺害無辜百姓,中原地區(qū)人民反抗不斷,耶律德光被迫北撤,留蕭干守衛(wèi)汴京。劉知遠看準時機,采納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進而圖天下”的正確建議命史弘肇為先鋒舉兵南下,后漢軍一路勢如破竹、所向無敵,很快拿下洛陽和汴京。劉知遠穩(wěn)定中原局勢后令魏州的杜重威移鎮(zhèn)歸德與原歸德節(jié)度使高行周對調(diào),杜重威抗命不從。劉知遠令高行周與慕容彥超率軍討伐杜重威,杜重威誓死守城,后漢軍日久無功。劉知遠恐生他變便親自來攻,死傷甚巨,劉知遠見強攻不克而多次遣人招降杜重威,許以不死。此時魏州糧草用盡,城中將士多逾城逃亡,杜重威于11月27日出城投降。劉知遠言而有信,沒有殺杜重威,封其為檢校太師、守太傅、兼中書令、楚國公,至此中原基本上平定。
(四)948年正月劉知遠因傷長子劉承訓之死而病重,召史弘肇、王章、蘇逢吉、郭威等人托孤。臨終前劉知遠認為杜重威反復無常,于是授意托孤大臣除掉他,隨即駕崩,享年54歲。其子劉承祐繼位,謚曰睿文圣武昭肅孝皇帝,廟號高祖,葬于睿陵。
二、后漢隱帝·劉承祐
(一)劉承祐生于930年3月28日,941年劉知遠擔任太原留守,任劉承祐為節(jié)院使,歷官至檢校右仆射。947年劉知遠建立后漢,授任劉承祐為左衛(wèi)大將軍、檢校司空,后升任大內(nèi)都點檢、檢校太保。劉知遠的長子魏王劉承訓年長而賢明,劉知遠很喜愛他。948年正月11日劉承訓剛立為皇位繼承人就病死了,劉知遠正病重,悲哀使病迅速加重,立即將劉承祐托付給將相們。宰相蘇逢吉說皇子劉承祐還未封王,請劉知遠盡快封劉承祐為王。正月27日劉知遠還未來得及封王便去世了,宰相蘇逢吉等人秘不發(fā)喪,誘殺杜重威。948年2月1日蘇逢吉按遺詔授任劉承祐為特進、檢校太尉、同平章事,進封周王,當日在劉知遠靈柩前即皇帝位,沿用劉知遠乾祐的年號。
(二)劉承祐繼位后楊邠、史弘肇和蘇逢吉輔佐,三人互相攻伐致使內(nèi)政紛亂,楊邠、史弘肇蔑視劉承祐的皇權(quán),議政時公然禁止劉承祐開口。有一次楊邠與王章在劉承祐面前論事,劉承祐說:“事行之后,不要使民眾有怨言!”楊邠突然說:“陛下不要多管,有臣在。”聽到的人嚇得戰(zhàn)怵。李太后弟弟李業(yè)要求當宣徽使,劉承祐和李太后私下問楊邠,楊邠認為不可。劉承祐想立自己所寵愛的妃子耿夫人為后,楊邠又認為不可。耿夫人去世,將用皇后的禮節(jié)安葬,楊邠又認為不可。因此劉承祐大怒,左右又讒言誣陷,劉承祐便于950年11月將楊邠與史弘肇等人一同誅殺。
(三)948年3月后漢河中節(jié)度使李守貞、永興節(jié)度使趙思綰、鳳翔節(jié)度使王景崇先后舉兵造反,劉承祐派白文珂、郭從義、常思討伐三藩鎮(zhèn),久戰(zhàn)而都無功。?劉承祐任命郭威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派他去督促諸將討伐叛亂。949年夏郭威到達河中攻打李守貞,攻破河中外城,李守貞與妻子自焚而死,趙思綰和王景崇相繼投降,于是三鎮(zhèn)叛亂平定。950年11月劉承祐密令曹威等人刺殺在外的大將郭威,于是郭威起兵反叛.950年11月14日郭威率兵渡河,劉承祐派開封尹侯益、保大軍節(jié)度使張彥超、客省使閻晉卿等率兵抗拒郭威,又派宦官瑽脫偵察郭威的動向。瑽脫被郭威軍抓住,郭威叫瑽脫奏請劉承祐把李業(yè)等人縛送軍中。劉承祐拿著郭威奏章給李業(yè)等人看,李業(yè)等都說郭威的反狀已明,就把郭威在京的家屬全部殺死。劉承祐命令將郭威家族的所有成員推上刑場,這里包括郭威還尚在襁褓中的兒子。郭威率軍抵達汴京城下,劉承祐到城外劉子坡觀戰(zhàn),劉承祐因后漢軍大敗于第二天清晨又匆忙要逃回城去,不料開封尹劉銖據(jù)城不讓其入內(nèi)。劉承祐只得帶蘇逢吉、聶文進和茶酒使郭允明等人向西北奔逃,逃到趙村時忽見后面塵埃大起,劉承祐以為是追兵便倉皇下馬,打算躲入村民屋中。郭允明見形勢危急,想以劉承祐作為進見禮投降追兵,猛然趕上幾步狠命一刀將劉承祐刺死。其實后面并不是追兵,而是劉承祐的親兵趕來護駕。郭允明見自己弄巧成拙也就橫刀自刎而死,郭威即位后追謚劉承祐為隱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