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發(fā)現(xiàn)1.6億年前樹棲“猴指翼龍”,擁有最早的對握拇指
據(jù)最新一期《當代生物學》刊發(fā)的論文,由中國、日本、英國、巴西和丹麥等五國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在遼寧侏羅紀髫髻山組地層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型達爾文翼龍——樹棲“猴指翼龍”。科學家首次發(fā)現(xiàn),這種生活在1.6億年前的翼龍擁有最早的對握拇指。

據(jù)報道,對握拇指(opposed thumb)常見于哺乳動物和樹蛙,但除變色龍之外,在爬行動物中非常罕見。在髫髻山組地層(Tiaojishan rock formations)中新發(fā)現(xiàn)的這種達爾文翼龍(Darwinopteran)被稱為“猴指翼龍”(Monkeydactyl),這是科學家首次在遠古爬行動物身上看到進化而來的對握拇指。

這種翼龍體型較小,翼展約為85厘米,正式學名是“鯤鵬對握拇指翼龍”(Kunpengopterus antipollicatus),其中antipollicatus在古希臘語中就是“拇指對握”之意。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和中國地質科學院2020屆聯(lián)合培養(yǎng)碩士畢業(yè)生周炫宇(現(xiàn)博士就讀于日本北海道大學)表示,髫髻山古森林是許多生物的家園,包括三個達爾文翼龍屬?!蚌H鵬對握拇指翼龍”跟達爾文翼龍和武功翼龍略有不同,因此這些翼龍之間的競爭得以最小化。

論文共同作者、英國伯明翰大學博士研究生馬慧芯表示,“猴指翼龍”的手指很小,研究小組通過微型CT掃描,透過巖石判斷出其對握拇指的結構。
她表示,這是一個有趣的發(fā)現(xiàn),提供了真正對握拇指的最早證據(jù)。同時,對骨骼化石的分析表明,“猴指翼龍”可能用“手”抓取食物,也可能用“手”抓住樹枝,說明其適應樹棲生活。

據(jù)悉,對當時其他翼龍種類的分析表明,它們并不適應樹棲生活,它們和“猴指翼龍”占據(jù)了不同的生態(tài)位。
論文共同作者、巴西圣貝爾納多ABC聯(lián)邦大學古脊椎動物博士研究生Rodrigo V. Pêgas表示,達爾文翼龍是來自中國和歐洲侏羅紀的一個翼龍群體,該翼龍以“達爾文”命名,是因為其獨特的解剖學特征對于研究翼龍進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研究小組還發(fā)現(xiàn)了達爾文翼龍的兩枚蛋化石,提供了研究翼龍繁殖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