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圖館】春節(jié)到了,我們來聊聊唐宋春節(jié)習俗
本期作者:若婉婉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并非嚴謹?shù)臍v史學術(shù)研究,僅供參考。”
有道是“一年之計在于春”,立春為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是春季的開始,也意味著新的一年四季輪回已經(jīng)開啟。東風把冰凍化開,蟄居的蟲子已經(jīng)蘇醒,冰下的魚兒也躍躍欲上[1],人們開始又一年的耕作。而更為難得的是“歲朝春”[2],“朝”即開始,也就是大年初一。古人認為“歲朝春”是吉祥的征兆,象征這一年風調(diào)雨順。2019年的立春和除夕在同一天,我們有幸遇上也是不易??!

除夕,歲除之夜,也叫大年夜。除即去除,指辭舊迎新、除陳布新。早在先秦時已有“大儺”(儺舞,一種原始祭祀舞蹈)、祭天祭祖的習俗,人們戴上兇神惡煞的面具,敲鑼擊鼓,意在驅(qū)趕年獸、消災納福[3]。兩晉時期有“守歲”的習俗[4]。到了南北朝,過年打爆竹、貼桃符、吃年夜飯已成節(jié)例[5]。唐朝的春節(jié)熱鬧而張揚,它一方面承襲了上述的傳統(tǒng)習俗,一方面增加了更多的娛樂節(jié)目,用三個字概括:城會玩。
在除夕之夜,百姓們從各家各戶選出合適的男孩子,戴上猙獰的面具表演儺戲。家家戶戶競相圍觀。宮廷的儺戲更是隆重非凡,人數(shù)多達五百人[6]。先秦的“大儺”我們已經(jīng)無法想象,但五百個人跳祭祀舞蹈的壯觀場面足以讓我們瞠目結(jié)舌了吧。

有一句俗話叫“請神容易送神難”,唐人在除夕時也得“送神”,像我們臘八供灶王爺似的,在灶上點燈(也叫照虛耗,傳說能鎮(zhèn)住鬼神)、貼灶馬,不過他們可不給灶王爺“吃糖”,而是“喝酒”(也叫醉司命)。更有甚者,還要請得道高僧作法,祈福消災。

除夕除了要守歲、吃年夜飯以外,唐人還要吃春盤[7]。這種由蔥、蒜、韭菜、蕓苔(油菜)、胡芫(香菜)組成的蔬菜拼盤據(jù)說吃完可以發(fā)散人五臟中的陳腐之氣。后吃春餅之風日盛,做法更為講究[8]。這個活動也被稱為“咬春”,和我們現(xiàn)在過年吃春卷是一樣的。

如果說唐代的春節(jié)是城會玩的話,宋朝的春節(jié)則堪比巴西狂歡節(jié)了。
正月汴京城大街上有叫“關(guān)撲”的投擲游戲[9],小販把食品或玩具、首飾等物作為獎品,于瓦罐內(nèi)投中銅錢,根據(jù)銅錢的正反判定輸贏來贏得獎品。這有點類似于現(xiàn)代的投壺、扎氣球,但是在宋代是一種賭博游戲哦。? 宋代春節(jié)的“獅子舞”盛行非常,相比于唐代兇神惡煞的儺戲面具,“獅子舞”更加可愛、靈活,注重武打表演,有時還會表演“獅子”口吐煙火。同時看花燈也是宋代春節(jié)人們趨之若鶩的一項活動。

除了熱鬧的娛樂表演,購物也是宋朝新年的重頭戲?!鞍嘶臓帨?,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孟元老在他的《東京夢華錄》[10]中這樣說道。繁榮的貿(mào)易帶動了春節(jié)的氣氛,也展現(xiàn)了一個朝代欣欣向榮的景象。

?從古至今,我國過年(特別是北方)都一直有吃餃子的習俗。不過宋代還有一種說法叫“冬餛飩,年馎饦(一種面片湯)”,因此北宋戲稱“肥冬瘦年”。
參考文獻
[1]《呂氏春秋·春紀·孟春》: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
[2]《偈頌六十七首·其一》:百年難遇歲朝春,姹女梳妝越樣新。
[3]《呂氏春秋·冬紀·季冬》: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
[4]晉 周處《風土記》: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饋問,謂之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5]南朝梁 宗懔《荊楚歲時記》: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帖畫雞戶上,懸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歲暮,家家具肴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
[6]唐 李淖《秦中歲時記》:歲除日進儺,皆作鬼神狀。內(nèi)二老兒儺公儺母。
[7]晉 周處《風土記》:元日造五辛盤。五辛所以發(fā)五臟氣,即蔥、蒜、韭菜、蕓苔、胡芫是也。
[8]杜甫《立春》: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9]南宋 吳自牧《夢粱錄·正月》:街坊以食物、動使、冠梳、領(lǐng)抹、緞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門歌叫關(guān)撲。
[10]南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qū)之異味,悉在庖廚?;ü鉂M路,何限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