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陽游第212篇 唐代香山寺在龍門東山南麓
索易帶你刨根問鼎,聊聊洛陽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數(shù)千年歷史的河洛大地,不經(jīng)意間,一塊磚,一片瓦,一棵樹,一座橋,或者一條街道,都是一段歷史,一個優(yōu)美的故事。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個瞬間。深度游洛陽之系列照片、視頻和文字,均為本人原創(chuàng)。歡迎瀏覽、提供線索并提出建議!深度洛陽游第212篇 唐代香山寺在龍門東山南麓.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對面有個香山寺,寺里有清朝皇帝寫的御碑,有清朝香山寺開山和尚的衣缽塔,證明這個香山寺為清代所建。那么,唐代香山寺在哪。
唐代香山寺是龍門石窟周邊著名的“龍門十寺”之一。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唐香山寺遺址位于龍門東山南麓,坐北朝南,因山就勢,呈階梯狀分布在多級臺地上。這里環(huán)境清幽、人跡罕至。
香山寺的興建與一位古印度高僧地婆訶羅有關(guān)。據(jù)唐法藏《華嚴(yán)經(jīng)傳記》卷一記載,地婆訶羅修行高深,在唐高宗晚期及武則天時期,在洛陽翻譯了十多部佛經(jīng),深得武則天的尊崇和禮遇。武則天聽聞地婆訶羅圓寂,敕命將其葬于“龍門山之陽、伊水之左”。地婆訶羅墓塔塔院所在的龍門東山盛產(chǎn)香葛,香氣彌漫山野。武則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非常喜歡這里的氛圍,遂提議在地婆訶羅墓塔塔院的基礎(chǔ)上擴建寺院。寺院建成后,武則天敕名香山寺。
武則天非常鐘情伊闕山水,喜歡香氣四溢的清幽雅致的香山寺,經(jīng)常游覽香山寺。武周圣歷元年春(公元698年),武則天駕幸香山寺,突然來了興致,命群臣賦詩,先成者賜以錦袍。左使東方虬以“春雪滿空來,觸處如花開,不知園里樹,若個是真梅”先成。而此時,多數(shù)大臣也相繼成詩,經(jīng)評比,一致認(rèn)為宋之問的七言詩更勝一籌。最后,宋之問賜奪錦袍,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之詩壇佳話。
白居易出資重新修葺和擴建香山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鄭。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晚年長住洛陽十八年,慕戀龍門香山寺,拜香山寺和尚如滿為師,與如滿結(jié)“香火社”,與胡杲、盧貞等九人結(jié)“九老會”,酬唱往來。公元846年,七十五歲的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龍門香山寺如滿和尚塔旁。
832年,白居易為元稹撰寫墓志銘,元家給白居易潤筆的六七十萬錢。白居易看到破敗的香山寺遂悉數(shù)布施于香山寺,用于香山寺的修葺和擴建。白居易在其所作《修香山寺記》中記錄了此事。“洛都四野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p>
可惜,龍門石窟唐代香山寺現(xiàn)在地面建筑蕩然無存,僅存地下瓦礫。2016年5月,國家文物局批復(fù)香山寺發(fā)掘面積3000平方米。截至目前,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有唐宋時期的建筑基址和道路,兩座塔基基址,有地宮、磚鋪面、散水、臺基等重要遺跡;出土遺物有舍利石函、石造像、大型刻花紋石條、刻經(jīng)石殘塊,磚瓦、瓷片、鎏金小銅佛像以及唐宋時期銅錢等??脊湃藛T根據(jù)地形、地宮構(gòu)造、出土磚和石刻,結(jié)合文獻,確定其年代,判定其中一個塔基可能為地婆訶羅墓塔;另一個塔基可能是如滿和尚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