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鳳巖談“六合力量,六合板身” ---查阜西

?查阜西先生撫琴
月前偶遇白君鳳巖論琴藝,提及蔣風(fēng)之謂余撫琴下指間可以看出力出自肩膀,鳳巖謂功力深者不僅恃肩臂,臀力亦不可少,余滋惑焉。久之,始悟琴在案,故主力必自看臂,三弦在手,則不得不借力于臀,此可解也。不然,將謂吹簫亦須臀力,有是理耶?
余又論綸音奧妙在于輕重疾徐,古琴多出吟猱綽注之勝,或即琴自古稱勝之故。鳳巖謂三弦有剛?cè)徇t急之說,即琴之輕重急徐,更有所謂頓垛,即在功深中求之。
今日白來,復(fù)互相討論,余問頓垛之義,始知即頓挫也,為之啞然,因得琴與三弦對(duì)應(yīng)各點(diǎn)如次:
三弦:剛、柔、陰、陽,加“縮力”、“寸勁”,謂之“六合力道”;遲、急、頓,加“三眼”、“一眼”,謂之“六合板身”。
以上十二無形技法屬于深功。
琴:輕、重、抑、揚(yáng),加“緊慢”、“跌宕”,相當(dāng)于其“六合力量”;疾、徐、頓、挫,加“緩作”、“急連”,亦即其“六合板身”
至于無形技法,則不止十二,蓋琴聲十六法演至二十四況,何止千言萬語;琴左手各法非三弦所能盡,琴實(shí)勝焉。
鳳巖之三弦稱國手,余下琴亦不弱。然而鳳巖操弦四十年,饑寒之壓力迫之, 韓、劉之演唱挾之,群眾之愛憎鞭之,故功深有自。余之于琴,適興、求樂、好奇、逞能,徒號(hào)識(shí)多,更有為人為己之別。方之鳳巖,何足道耶?至于三弦之于琴則反是,以其歷史久暫不同,群眾智慧加于琴者過三弦豈止十倍?而琴之精累有文獻(xiàn)足徴,皆三弦所不及。謂琴勝三弦乃辯證所得,非自詡也。
1958年2月5日
楣注:經(jīng)一年之深入體會(huì),又覺鳳巖此說于琴甚合。彈琴之力須有三個(gè)支點(diǎn),一曰腕、一曰肩臂、一曰臀。處理不同技法入指支點(diǎn)不在此范圍。臀部為支點(diǎn),其理甚明,良以肩臂腕指,均是懸空,如云使力必賴有支點(diǎn),則支點(diǎn)不得不在臀也。
1959年2月19日
摘自《查阜西琴學(xué)文萃》(吉善居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