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鐵論》第四回合原、譯文對照(錯幣第四)
? ??大夫曰:“交幣通施,民事不及,物有所幷也。計本量委,民有饑者,谷有所藏也。智者有百人之功,愚者有不更本之事。人君不調,民有相萬之富也。此其所以或儲百年之余,或不厭糟糠也。民大富,則不可以祿使也;大強,則不可以罰威也。非散聚均利者不齊。故人主積其食,守其用,制其有余,調其不足,禁溢羨,厄利涂,然后百姓可家給人足也?!?/strong>
? ? 桑弘羊說:流通貨幣,交換有無,但人民的生活必需品給用不足,是因為有人把財物兼并了。根據計量農業(yè)收支來分析原委,人民還有挨餓的,是因為有人把糧食囤積起來了。聰明的人有以一當百的能力。愚蠢的人連老本兒也撈不回。政府如果不加以調劑,人民之間就會貧富懸殊。這就是有的人能儲藏百年以上的糧食,而有的人窮得吃糟糠都不厭惡的原因。(豪)民太富裕了,國家就不能以俸祿來使用他們;勢力太強了,就不能以刑法來威服他們。不分散囤積,平均利益,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不能相齊。所以,政府儲備糧食,掌握其使用時機,限制有余而調劑不足。禁止、遏制(豪民參與)壟斷、暴利的行業(yè),(而依靠國家調劑),這樣,百姓就家家戶戶給用充足了。
? ? 文學曰:“古者,貴德而賤利,重義而輕財。三王之時,迭盛迭衰。衰則扶之,傾則定之。是以夏忠、殷敬、周文,庠序之教,恭讓之禮,粲然可得而觀也。及其后,禮義弛崩,風俗滅息,故自食祿之君子,違于義而競于財,大小相吞,淚轉相傾。此所以或儲百年之余,或無以充虛蔽形也。古之仕者不穡,田者不漁,抱關擊柝,皆有常秩,不得兼利盡物。如此,則愚智同功,不相傾也。詩云:‘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圆槐M物也?!?/strong>
? ? 文學說:古時候,人們崇尚道德,而鄙視牟利;重視禮義,而輕視錢財。三王之時(夏禹、商湯、周文王),(人民的道德)時盛時衰。衰落時就扶持它,傾倒時就鞏固它。夏商周分別以“忠”、“敬”、“文”治國,因此,便鮮明地看到人民有教養(yǎng)、懂禮義、懂謙讓。但從這以后,禮崩樂壞,世風日下,故而做官的人開始違背禮義而去競相追求財利,大小互相吞并,激烈地互相傾軋。這就是有的人積蓄了百年以上的財富,而有的人卻吃不飽、穿不暖的原因。古代做官的人不種莊稼,種田的人不捕魚,守關巡夜的人都各有各的俸祿,不得(獨自)窮盡財物,兼而獲利。這樣,愚笨的人和有才能的人同樣有收獲,不會相互傾軋?!对娊洝飞险f:“那里有丟掉的一把稻子,這里有遺漏下來的一些稻穗,寡婦拾起來就夠吃了?!闭f的是不要(獨自)窮盡財物。
? ? 大夫曰:“湯、文繼衰,漢興乘弊。一質一文,非茍易常也。俗弊更法,非務變古也,亦所以救失扶衰也。故教與俗改,弊與世易。夏后以玄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錢刀布。物極而衰,終始之運也。故山澤無征,則君臣同利,刀幣無禁,則奸貞并行。夫臣富則相侈,下專利則相傾也。”
? ? 桑弘羊說:商湯、周文王繼前代之衰亡,漢朝繼承秦朝的疲敝而興起。一個質樸,一個柔和,都沒有隨意改變常法。風俗敗壞要變革,但并不是為了變法而變法,而是要挽救失敗、扶持衰微。因此教育要跟隨風俗的變化而變化,錢幣跟隨世道的變化而變化。夏朝使用黑色的貝殼作錢幣,周朝使用紫色的石頭作錢幣,后來又改用銅錢。物極而衰,這是事物變化、運動的過程。所以,山林川澤,國家若不加以控制,就會使國君和大臣共同得到利益,私鑄錢幣不加以禁止,就會使真幣和假幣同時流通。大臣富足,就會互相炫耀奢侈;豪強獨占財利,就會互相傾軋。
? ? 文學曰:“古者,市朝而無刁幣,各以其所有易所無,抱布貿絲而已。后世即有龜貝金錢,交施之也。幣數(shù)變而民滋偽。夫救偽以質,防失以禮。湯、文繼衰,革法易化,而殷、周道興。漢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變幣,欲以反本,是猶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上好禮則民闇飾,上好貨則下死利也?!薄?/strong>
? ? 文學說:古時候,市場上不用錢幣,各自以物易物,比如用布帛去交換蠶絲。后來才有龜板、貝殼、銅錢在市場上使用,錢幣屢次改變使人越來越虛偽不老實。禁止假的要采用制度規(guī)范,防止放縱要實行禮義。商湯、周文王繼衰敗以后興起,變更舊法,改變社會風氣,使商周興盛。漢初繼承秦朝舊法不加改變,聚斂財利,改變錢幣,想要以此使人民返歸農業(yè),這就好像用加熱來制止燃燒,用火去防止水的沸騰一樣。上面重視禮義,人民就會修飭自己的品行,上面重視財物,下面就會為利而死。
? ? 大夫曰:“文帝之時,縱民得鑄錢、冶鐵、煮鹽。吳王擅鄣海澤,鄧通專西山。山東奸猾,咸聚吳國,秦、雍、漢、蜀因鄧氏。吳、鄧錢布天下,故有鑄錢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奸偽息,奸偽息,則民不期于妄得,而各務其職;不反本何為?故統(tǒng)一,則民不二也;幣由上,則下不疑也。”
? ? 桑弘羊說:文帝時,放縱(豪)民鑄錢、冶鐵、煮鹽,吳王劉濞控制了海岸(煮鹽),鄧通(漢文帝男寵)獨占了西山(鑄錢),山東奸詐狡猾的人都聚集在吳王手下,秦、雍、漢、蜀的人依附在鄧通那里,吳王、鄧通的錢遍布天下,所以才有了禁止私人鑄錢的禁令。禁令施行了,奸偽的行為就會停息。奸偽的行為停息,則人民就不會妄想得到不義之財,從而各司其職;這樣,人們除了返歸農業(yè)還能做什么呢?所以,國家一統(tǒng),人民就不會有二心;錢幣由國家統(tǒng)一發(fā)行,老百姓就不會發(fā)生懷疑。
? ? 文學曰:“往古,幣眾財通而民樂。其后,稍去舊幣,更行白金龜龍,民多巧新幣。幣數(shù)易而民益疑。于是廢天下諸錢,而專命水衡三官作。吏匠侵利,或不中式,故有薄厚輕重。農人不習,物模擬之,信故疑新,不知奸貞。商賈以美貿惡,以半易倍。買則失實,賣則失理,其疑或滋益甚。夫鑄偽金錢以有法,而錢之善惡無增損于故。擇錢則物稽滯,而用人尤被其苦。春秋曰:‘算不及蠻、夷則不行?!释跽咄獠慧岛梢员忝裼茫瑑炔唤稁乓酝袷??!?/strong>
? ? 文學說:早些時候,錢幣種類很多,財物流通,人民安居樂業(yè)。后來,去掉舊錢,另搞白金龜龍錢,人們紛紛想辦法使用新幣。錢幣經過多次改變,人們就越加懷疑。因此就廢除各種錢幣,而專門命令水衡(官職)官鑄錢。結果官吏和工匠偷工減料,從中謀利,有些錢造得不合規(guī)格,有薄、厚、輕、重之不同。農民對新錢不習慣,用熟悉的錢來比較新錢的質量,相信舊錢,不相信新錢,辨別不出錢的真假。商人做買賣用真錢換假錢,用半數(shù)真錢就可以換取成倍的假錢。買東西的人得不到應有數(shù)量的貨物,賣東西的人則失去道義,因而更增加了人們的疑惑。鑄假錢已經有法令禁止,但是貨幣有好有壞的現(xiàn)象還是和過去一樣。選擇用什么錢會影響貨物的流通,而用錢的人尤其苦惱?!洞呵铩飞险f:“籌劃趕不上蠻夷就不行。”所以政府一方面不壟斷煮鹽業(yè),以方便百姓使用;另一方面不限制(民間、私人)鑄錢,以便利人們的流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