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華青玉談詩詞】聯(lián)想量詞法

這個方法是專門為量詞的寫作所創(chuàng)造的,當然這不是我首創(chuàng)的啊,最近看到有很多作者都在教詩詞愛好者這個方法,我看了之后覺得還是很故弄玄虛且不完整,故作此...

故事引入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故都的秋》郁達夫

延伸量詞
這篇課文大家都是老熟人了吧,當時我被郁達夫那清新的文字嗑到了。
大家看這一段說北方人口音總是把“陣”念成“層”,倒來的個好。
為什么?。?/p>
大家聯(lián)想一下啊,聯(lián)想一下。
天氣一“陣”一“陣”的涼了,是不是要添一“層”一“層”的衣服?。克跃透愕煤孟袷恰皼觥币粚右粚拥纳w到你的身上了呀!
所以,我們就可以先找到一個本體,對這個本體解讀出延伸義,再將延伸義的量詞套用到本體上來,這是利用延伸義的量詞聯(lián)想法。
修辭量詞
那些作者的文章里呢,都說是“比喻量詞”或者“比擬量詞”,但我覺得還是不夠完善,我覺得應(yīng)該叫“修辭量詞”,畢竟我不但可以比擬,我難道不能通感量詞,夸張量詞……嗎?
(一)比喻聯(lián)想量詞法
我們先來看李商隱的一首無題詩。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唐·李商隱《無題》
這里的“寸”,很明顯是“灰”的量詞,但是李商隱卻把這個量詞用在了“相思”上面,是想說“免得我的相思,統(tǒng)統(tǒng)化為寸寸灰燼”,這里是把相思比作灰燼,所以,這是一個比喻聯(lián)想量詞法。
(二)通感聯(lián)想量詞法
林外一聲青竹筍,坐間半醉白頭翁。
春山最好不歸去,慚愧春禽解勸儂。——宋·蘇軾《風水洞聞二禽》
再來看一下蘇東坡的這首詩(我好不容易才找到這個例子啊啊啊@-@)。
誒,有的人就要問了,為什么青竹筍的量詞是“一聲”??!不應(yīng)該是“一棵”或者“一片”嗎?
這就是“通感聯(lián)想量詞”,“通感”也叫“移覺”,說白了就是移動感覺,蘇東坡在這里應(yīng)該沒有真的看到竹筍,應(yīng)該是聽到挖筍的聲音或者筍折斷的聲音,所以它就把聽覺嫁接到視覺上,把“一聲”這個聲音量詞拿來修飾竹筍這個視覺名詞。
(三)夸張聯(lián)想量詞法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燈初上。水調(diào)誰家唱。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宋·蘇軾《虞美人》
咱們再來看一首蘇軾的詩詞。
“明月”怎么可以用“一江”來修飾呢?
這里,就是“夸張聯(lián)想量詞法”,明月倒映在江水中,可這是月亮太大了還是江水太小了?哪有整條江都是月亮的?。康鳛楹婪旁娙说奶K東坡,總是不按套路出牌,干脆就說整個江中都是明月!直接把應(yīng)該形容“水”的“一江”拿來形容“月”,這樣既是夸張,體現(xiàn)江水在月亮的照映下隨著清波,蕩蕩光粼,還可以極其簡便地交代月亮倒映在水中的場景,你想想看嘛!就四個字,還是“量詞+名詞”,這種一般句式一年級小學生都會寫,是不是覺得這個描寫非常短小精悍?!
總結(jié)起來就是說,我們先找到一個主體,再用各種修辭手法把它處理成另一個副體,再把這個副體的量詞用在主題上,就是“修辭聯(lián)想量詞法”。
上面的三個:比喻、通感、夸張聯(lián)想量詞法。都是屬于“修辭聯(lián)想量詞法”的,當然除了這三個,你還可以擬人,諧音,反語……大家以此類推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