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和湯功能溫陽補血、散寒通滯,為治陰疽之祖方。多由患者素體陽氣不足,營血虧虛,寒
2022-10-01 07:20 作者:中醫(yī)師張先生 | 我要投稿
陽和湯功能溫陽補血、散寒通滯,為治陰疽之祖方。多由患者素體陽氣不足,營血虧虛,寒邪乘虛入里,侵附于肌肉、筋骨、血脈之中,以致寒凝痰滯,腠理閉塞,經(jīng)脈被阻,血瘀毒聚而成。
臨床常見患處漫腫無頭,酸痛無熱,皮色不變,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脈沉細或遲細。
因寒為陰邪,易傷陽氣,所以往往伴有全身虛寒癥狀,如面色蒼白、畏寒肢冷、體倦乏力等。
鑒于本方適用于陰寒證,屬溫補之劑,因此,對于瘡瘍紅腫熱痛屬于陽性者,或陰疽破潰,或陰虛有熱者均忌用。
如《馬評外科證治全生集》中說:“陰虛有熱及破潰日久者,不可沾唇”;“麻黃未潰可用,已潰之后,斷不可重開腠理”。
《中國醫(yī)學大辭典》亦謂:“半陰半陽之證忌用?!?/p>
2陽和湯源流發(fā)展
本方為清代外科名家王洪緒所創(chuàng)。
據(jù)《外科證治全生集》卷四所載,本方主治“鶴膝風、貼骨疽及一切陰疽”,后世治療陰證瘡瘍多用之,因而本方又有“陰疽活命丹”之稱,是治療陰疽方劑的祖方。
王氏治療瘡瘍之陰證,每喜用肉桂、麻黃、姜炭三味,意在助陽氣,解寒凝,《外科證治全生集》中治療陰疽惡核的“陽和丸”即由此三味藥組成。
陽和湯乃前述三味藥,再加入熟地、鹿角膠養(yǎng)血、白芥子化痰、生甘草解毒,用于陰疽由營血本虛、寒凝痰滯而致者。
清末外科醫(yī)家張正深得本方配伍用藥精髓,并且善于臨證變通,仿陽和湯意創(chuàng)制了多首治療陰疽的系列方劑,記載于其代表作《外科醫(yī)鏡》中。
如:陽和二陳湯、陽和化堅湯、陽和化巖湯、陽和救急湯等等,均以肉桂、姜炭、麻黃、甘草為基本藥物,分別配入化痰、解毒、益氣、養(yǎng)血等藥,治療骨槽風、乳癌、陰疽潰破或倒陷等多種頑癥,進一步發(fā)展了陰疽的治療方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