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家譜的纂修知識,你了解多少?
家譜的歷史悠長,而家譜也從最開始的官修轉變成了私修,無論是哪個家族都是可以纂修一本屬于自己家族的家譜,況且在古代這家譜是非常重要的,其在很多地方都體現(xiàn)出它的重要性,所以很多人都比較重視家譜的纂修,那么關于家譜的纂修知識,你了解多少?今天就由族譜網(wǎng)小編來講一講。
家譜纂修的年限
可能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個規(guī)矩“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但事實上,這家譜纂修的年限的時間長短是沒有規(guī)定的,基本上是處于自發(fā)狀態(tài),不過不管時間的長短,都是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續(xù)修的,以此是為了保證家族血緣延續(xù)的完整記錄,像是清代的玉牒,皇帝就是規(guī)定每十年續(xù)修一次,而古代的其他私人家譜,一般是三十年續(xù)修一次,不過也有的家族是規(guī)定15年一小修,30年一大修,甚至有一些家族還規(guī)定分支的家譜,需要五年一修,合族的公譜十年一修。

一般家譜的纂修是由家族中負有聞名或者職務比較高的退休的人來主持,要么就是由家族的族長主持,當然也有一些家族會聘請外面的人來主持,例如王安石就編寫過《許氏世譜》。另外編修一般都是要成立一個臨時性的機構的,需要安排好各個有關修譜方面的人手,然后再向已經(jīng)遷居到他鄉(xiāng)的人,要求將近期所需要的各種相關資料交到編修家譜的人的手中,這樣可以方便之后匯總,要么就是在各個支房譜上面進行匯總。
家譜纂修的經(jīng)費
這個修譜的費用,一部分是來自祠堂的公產(chǎn),也有一部分是由自己家族的成員捐納的,這捐納的東西不一定是錢,也可以是糧食,而且在古代,如果不交的人,可能不會被記入譜中,或者是在家譜編修完成后,不讓領譜,因此在當時,一些族人在修譜的時候,是會按時交納的。
家譜纂修的資料
一般家譜的資料來源,是通過日積月累的,一般每年正月的時候,一個家族的人都聚集在祠堂,然后將去年各家的人口變化情況登記上譜,這內(nèi)容是包括出生年月日時,行第,還有死亡者的死亡年月日時,家里人有娶妻的,需要在這個人的名下登記好娶于某地、某人之女、姓名及出生年月日時,嫁女者注明嫁于何地何人等等。不過不是每個家族每一年都會上譜一次的,所以有的家族會規(guī)定有新生兒出生的或者由死亡者的,半年內(nèi)就要上譜,如果遷到外地的族人,是要每年向宗祠匯報一次的。
?? 除了日常積累的資料外,還有一些資料是來源于各個支族所修的家譜資料,這個支譜的編修時間會短于合族的時間,修成后是需要交給總族的,此外還可以利用一些文書,文件,史書,方志,碑傳文等資料,或者就是直接采用之前的修成的家譜,然后根據(jù)當時的情況加以修改。
尋根問祖,家族尋親:www.zupu.cn/xunge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