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太原土堂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

2021-12-22 08:24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太原土堂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

人類學學報第23卷第2期 于振龍 石金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山西古研究所)

摘要:土堂舊石器地點位于太原盆地的北端,是太原境內(nèi)汾河中游的一處舊石器時代早期地點,埋藏在太原西山山前黃土臺地中。共獲得石制品20件,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球以及石錘等,其中礫石砍砸器最具特色。地質(zhì)時代屬于中更新世早期。

太原的舊石器時代考古發(fā)現(xiàn)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1],到上個世紀末的40多年中,前后發(fā)現(xiàn)的幾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全部集中于汾河上游的古交市境內(nèi)[2],在太原的其它區(qū)域,尤其是汾河中游一帶一直是空白。20年1月,筆者在進行山西文物地圖集太原部分舊石器時代遺址調(diào)查項目工作中,于太原市尖草坪區(qū)土堂村附近發(fā)現(xiàn)一處舊石器地點,此后又連續(xù)對這一地點進行了多次調(diào)查。

1地貌與地層

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北端,東、西、北三面環(huán)山,中、南部為河谷平原,地勢北高南低。東部山地為太行山余脈,通稱東山,海拔一般在10-150m之間;西部山地為呂梁山東翼,海拔在160m左右;北部系舟山是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也是忻定、太原盆地的界山;東西山之間為太原盆地,海拔80m左右,地勢平坦。太原盆地約形成于上新世,總體走向北東向,長約150km,最寬處約40km,東、西兩側(cè)分別受太谷斷裂和交城斷裂控制。山西最大的河流-汾河縱貫全境,其支流有屯蘭河、大川河、楊興河等。太原現(xiàn)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5℃,年降水量50mm。

土堂舊石器地點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區(qū)上蘭鎮(zhèn)土堂村北,地理坐標為北緯38°0′10″,東經(jīng)12°25′50″(圖1)。這一帶黃土臺地自北而南展布,東臨汾河,西依高聳的中奧陶馬家溝組石灰?guī)r山地,由西向東傾斜,陡坎前緣的高度現(xiàn)存約20余米。遺址接近于黃土臺地的東部邊緣,汾河從土堂村北的上蘭鎮(zhèn)折而南向,出山口,流入平坦開闊的太原盆地。

出露的剖面沉積厚度18.20m,依剖面觀察,大體可以分為1層,自上而下見(圖2):

1.灰黃色粉砂,塊狀結(jié)構(gòu),無層理,質(zhì)地均勻疏松

2.紅褐色粉砂質(zhì)亞粘土古土壤條帶

3.淡黃褐色粉砂土

4.紅褐色粉砂質(zhì)亞粘土古土壤條帶

5.淡黃褐色粉砂土

6.紅褐色粉砂質(zhì)亞粘土古土壤條帶

7.淡黃褐色粉砂土

8.紅褐色亞粘土古土壤條帶

9.淡黃褐色粉砂土

10.深紅褐色亞粘土古土壤條帶,見白色碳酸鈣菌絲體,底部含鈣質(zhì)結(jié)核,含少量炭屑1.黃褐色粉砂土,可見厚度2.04m(未見底)

2文化遺物

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石制品有20件。原料包括角頁巖、石英砂巖等,其中大部分為角頁巖。石制品中有石核5件、石片1件、石器10件以及斷塊4件。

2.1石核(core)

石核共計5件,可以分為兩型。

A型單臺面石核,1件。標本TT·C01,石英砂巖,長寬厚為12.8×1.1×4.7cm,重量840.7g,素材為礫石,以礫石面為臺面,臺面角69°-74°,從其上僅剝下一片寬形石片。

B型多臺面石核,3件。標本TT·C02,545g,素材為礫石,保留部分礫石面,既以礫石面為臺面,又以石片疤面為臺面(圖3)。2.2石片(flake)

標本TT·C007,有疤臺面石片,角頁巖,呈長方形,長寬厚為12.4×7.1×2.1cm,重量203g,臺面略呈三角形,臺面部位的小石片疤分布于臺面的近背側(cè)緣,臺面疤短淺。石片角17°,石片的兩側(cè)緣大體平行,石片右下角有3個小的石片疤(圖4)。

2.3砍砸器(chopper)

砍砸器4件,全部用礫石加工而成,僅有單刃一種,可分為兩型。

A型邊刃砍砸器,2件。標本TT·C01,單邊刃砍砸器,角頁巖,長寬厚為14.9×9.7×5.9cm,重量118g,器形略呈梯形,刃口交互加工而成,加工的長度不足整個石器周緣的1/4,顯示出簡潔的加工特點。與刃緣相對的一側(cè)為礫石面,頗為鈍厚,極利于手握進行砍砸(圖5)。

B型端刃砍砸器,2件。標本TT·C03,單端刃砍砸器,角頁巖,長寬厚為17.5×14.5×7.7cm,重量2302g,由礫石較平的一面向較凸的一面單向加工,刃緣長13.9cm,加工的長度不足整個石器周緣的1/3。刃角53°-72°,刃緣與石器長軸呈10.4°的夾角,刃緣呈傾斜

2.4刮削器

刮削器共計2件,均不很精制,可分為兩型。

A型直刃刮削器,1件。標本TT·C005,單直刃刮削器,角頁巖,長寬厚為7.4×6.8×3.7cm,重量164g,器形呈三角形,正向加工,刃緣因連續(xù)向背面重擊形成鋸齒狀直刃(圖7:2)。

B型復刃刮削器,1件。標本TT·C017,復刃刮削器,角頁巖,長寬厚為10.6×8.4×3.5cm,重量290.5g,器形略呈三角形,素材為Ⅰ類石片,石片的左側(cè)與尾端的刃緣反向加工而成。此外,右側(cè)的尾端也有少許粗率的反向修理(圖7:1)。

2.5石球(spheroid)

共2件。標本TT·C015,黃色砂巖,重量461.3g,直徑約7.6cm,取材于礫石,器體僅余一小塊礫石面,通體呈球形。

2.6石錘(hammer stone)

共2件。標本TT·C016,角頁巖,直徑約8.8cm,重量968.7g,近球體,素材為礫石,礫石的一端因連續(xù)敲砸而形成略呈弧形的面,此外器體尚有兩處明顯的由敲砸而形成的坑疤,整個錘體僅有一處較大的石片疤。

3討論

3.1文化特點

由于土堂舊石器地點出土的石制品數(shù)量比較少,以下僅是初步研究的幾點認識。

1)石料主要為角頁巖礫石,其它巖性如石英巖、砂巖等極少。石料來自附近古老的礫石層。

2)打片全部用錘擊法。石核全部取材于礫石,既有單臺面石核也有多臺面石核,未見修理臺面者。存在有疤臺面石片。石器的加工方式包括正向、反向和交互加工。

3)石器的組合,第一類工具有石錘,第二類工具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刮削器有單直刃與復刃之分,但制作都比較粗糙??吃移骶缘[石打制而成,有單邊刃砍砸器和單端刃砍砸器,是石器組合中重要的類型。

4)石制品比較粗大,其長度都超過6cm。

3.2時代

汾河發(fā)源于寧武縣管涔山,在河津縣注入黃河。通常把太原上蘭鎮(zhèn)以上的汾河河段稱為上游,以下的河段稱為中游。從太原西山一帶保留的上新世古河道遺跡看,流經(jīng)太原西山的汾河至遲在早更新世時已經(jīng)形成[3]。土堂舊石器地點沒有動物化石共存。石制品的層位位于離石黃土頂界下約10余米深處的第5條古土壤層中(即本文描述的第10層)。本文研究的石制品被發(fā)現(xiàn)時剛剛脫離地層,包裹石制品的黃土以及膠結(jié)在上面的鈣膜和鈣質(zhì)結(jié)核的性狀、顏色與第5層古土壤的特征相吻合,由此可知石制品的埋藏層位應(yīng)是第5層古土壤。根據(jù)太原境內(nèi)汾河流域地貌特征,土堂舊石器所在層位的地質(zhì)時代可能是中更新世早期,文化時代屬于舊石器時代早期晚段。

3.3古文化的古氣候背景

土堂舊石器埋藏于古土壤中,與此相類似的情況也存在于像甘肅涇川大嶺上[4]和河北涉縣新橋[5]一類位于中國北方黃土分布區(qū)中的遺址。黃土中的古土壤是在黃土堆積間歇時發(fā)育形成的。有的研究者通過對古土壤中碎屑顆粒的成分與形態(tài)特征、碳酸鈣的分布狀態(tài)、粘粒分布、鐵質(zhì)的存在形式與特征以及孔隙的特征諸方面古土壤顯微結(jié)構(gòu)特征的分析認為:2.40-1.25Ma B.P.階段古土壤反映的古氣候為溫暖偏干,1.25-0.80Ma B.P.階段古土壤反映古氣候為溫暖,0.80-0.40Ma B.P.階段反映雨量充沛,古氣候較溫暖濕潤,尤其此段的晚期,即是S4、S5形成時更為明顯,是第四紀時期內(nèi)最濕潤的階段,0.40-現(xiàn)在古土壤反映古氣候較冷偏干[6]。由此可知,土堂舊石器所處的時代很可能正是第四紀時期內(nèi)最濕潤的時期。

土堂舊石器地點是太原汾河中游河段首次發(fā)現(xiàn)的一處舊石器地點。太原西山邊山地區(qū)黃土發(fā)育,巨厚的黃土是古人類遺跡和石器文化的重要載體,對黃土高分辨率的地層研究有助于舊石器遺址年代的準確推算與古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復原。土堂舊石器地點的發(fā)現(xiàn)給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場所。

致謝:山西省地震局蘇宗正研究員在野外工作中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石制品插圖由肖瑞英女士清繪,作者謹致謝意。

太原土堂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囊谦县| 噶尔县| 河间市| 上犹县| 临沭县| 河间市| 绍兴市| 定南县| 绥中县| 象州县| 紫金县| 枣强县| 利辛县| 隆德县| 突泉县| 稻城县| 天水市| 广德县| 白城市| 嘉鱼县| 咸宁市| 龙岩市| 黎平县| 社旗县| 桐城市| 龙山县| 罗源县| 肥东县| 静安区| 温宿县| 威海市| 东乡| 玉林市| 怀化市| 孟连| 两当县| 宜黄县| 乌鲁木齐市| 辉南县| 临泉县| 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