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篇:讀,書】梁文道《我執(zhí)》:八月二日,思念那不在者

八月二日,思念那不在者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戀人絮語》里有一個關于情欲的敏銳觀察:"許多歌謠與旋律描述的都是情人的不在。" 它們總是不厭其煩地述說情人遠去的失落,因離別而起的愁緒,與孤寂守候的煎熬。為什么?因為這是一個時常出現的狀況,情人總有暫別或者消失的時候?還是情人按其本質就是一種長久不在、永遠隱身的對象?
答案似乎是后者,情人就是那不在身邊的人:而且就算他在,也永遠消除不了他流離他方的幻覺,與自己被留在原處無法跟隨的惆悵。為了解釋這個這么奇特的情況,羅蘭巴特還特別引用了一個古希臘詞:pathos,對于那不在者的思念與渴望。
pathos這個詞與其他表示愛意的希臘文共有一種親緣關系,那就是無法窮盡、永不滿足的缺憾。不知何故,意中人不在眼前,我固然日思夜想;即使他在不遠處,我卻依然難以抑制對他的渴望。何等怪異,卻又何等正常,以希臘人的理解,這正是情欲的定;而那情之所鐘的對象,就是你的情人了。
緣此我們又能領會另外一類不可思議的狀態(tài)了。平常我們老是聽說情人影像在腦海之中揮之不去的濫調;但是有些人卻正好相反,愈是思慕,愈是失落,因為他無論如何就是想不起意中人的容貌,由于記不起對方的樣子,他就愈努力去記。以至于再也分不出,究竟是因為忘記了對方而努力思考,所以成了愛情;還是因為愛情,才遺忘了對方,失卻了對象。愈是想得,愈不可得,pathos的終極矛盾。
(2/8小年?:松弛下的本音似含懶散之氣,提起嗓子又些許不真誠,只記得高課瘋狂英語,嗓音有沙微磁,悼)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