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Flecture談樂器操控

本文摘譯自Flecture對吹管樂器演奏操控進行綜述的論文《The physiological demands of wind instrument performance》(Flecture,2000a),略去了笛類樂器之外的內容。該論文可以在新南威爾士大學網站下載。
(https://newt.phys.unsw.edu.au/music/people/fletcherpublications.html)
?
摘要:本文對木管、銅管樂器所要求的吹奏壓力和唇部緊張度做出調查,并分別描述了其聲音產生的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銅管樂器高音區(qū)的強奏對生理操控要求最高。同時,每種樂器都有著對精確生理操控獨特的要求。
?
……
4、笛族樂器
第三類管樂器的聲音,是由一個吹向開口的氣柱驅動的。音樂會長笛是典型的代表,豎笛,陶笛,尺八,以及排簫則都具備相似的特征。事實上,氣柱是被來回吹入、吹出吹孔激勵發(fā)聲的。氣柱的這種偏移,是由風門和吹口之間,沿氣柱前進方向傳播的正弦波干擾造成的。要想吹出音符的話,氣柱上應存在著很接近半波長長度的正弦波,以所發(fā)音符的頻率對氣柱進行擾動。這需要對嘴唇位置和吹奏壓力進行精確的控制。只有豎笛,陶笛和汽笛這幾種樂器,其氣柱的幾何形狀是由內置氣道限定的。
對長笛演奏者的測量,確認了此類樂器發(fā)生機制理論的正確性。演奏者通過嘴唇前伸來減小氣柱的長度,同時增加吹奏壓力從而增加氣速,來演奏高音。事實上,不同演奏者間氣柱長度和吹氣壓力的差異非常微小,如圖3所示。

音高每增加一個八度,吹奏壓力很接近增加一倍,也就是說,吹奏壓力與所奏音符的頻率是成正比的——這跟小號演奏者的情形一致,但二者的形成機制完全不同!笛類樂器的吹奏壓力是所有吹管樂器中最低的,大概是在最低音0.2千帕到最高音2.5千帕之間,如圖3所示。故而吹奏壓力根本不會對笛類樂器演奏者造成生理操控的困難。
由于吹奏壓力不能用來控制響度,演奏者通過改變風門形態(tài)來改變進入樂器的氣流——大風門意味著更多氣流,從而更大的聲音。然而,氣柱的有效寬度是受限的,受制于樂器吹口的寬度,大概是12毫米,同時氣柱不能太厚——限制大概是1毫米——如果要保持音質可被接受的話。為了讓整個音域保持響度均衡,要通過更小的風門去抵償高音區(qū)吹奏壓力的增加。所有這些調節(jié)能力的獲得都需要經驗和訓練,但并不會帶來任何生理操控的困難。
不像其他樂器那樣(可能除了雙簧管)要求發(fā)音近于穩(wěn)定,長笛演奏者偏愛使用顯著的震音進行演奏。測量表明,震音是利用口腔吹奏壓力的小幅振蕩完成的,振幅大概是穩(wěn)定壓力的10%,頻率大概5到6赫茲。震音并非很像是聲壓級或頻率的振蕩,這兩個因素在震音中幾乎不受影響,而更多是高階諧波振幅改變帶來的音質振蕩。
震音的演奏方式并非顯而易見,事實上每學校教的都可能不大一樣??梢允怯筛贡诩∪旱墓?jié)律振蕩引起,或相似的,嘴唇張力加上風門形態(tài)的節(jié)律變化,或由收緊了的聲帶進行振蕩引起。Mukai發(fā)現(xiàn),富有經驗的長笛演奏者會用聲帶收緊氣道,至于其他演奏者,還會在氣道中加上與震音同步的振蕩,而最近的研究則支持,不同演奏者演奏震音的差異性,比上述發(fā)現(xiàn)的一致性更為顯著。
學簫請看 →?根寧說簫視頻教程1-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