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為什么沒有回頭客?
限量,有時意味著稀缺性,令收藏家們垂涎;但對電動車主來說,限量似乎成了一種“諷刺”,因為它無限近似于被拋棄。
2月14日,歐拉向經(jīng)銷商發(fā)出通知,要求撤除旗下黑貓、白貓的宣傳物料及展車,從2月15日起停止接收歐拉黑貓和白貓的訂單。

收到爆料后,我們致電給廣州歐拉經(jīng)銷商,對方明確表示:“目前店內(nèi)已經(jīng)沒有現(xiàn)車,廠家也不接受預訂,全國都不賣了?!?/p>
歐拉車主群一片嘩然,有車主尷尬感嘆“車還沒拿到手,就成了絕版”。

還有車主向媒體透露,去年10月訂車,當時銷售承諾4個月提車,但是過完春節(jié)后再咨詢4S店,答復變成繼續(xù)延期。以此類推,今年停售前預定的車主,可能到等到今年下半年才能排期生產(chǎn)。

還沒有拿到車,就陷入了售后存疑、保值率驟降等問題,歐拉黑貓、白貓車主既沮喪又憤怒。
迫于車主輿論壓力,歐拉CEO董玉東通過公開信澄清:我們確實遇到了困難!歐拉旗下的黑貓、白貓兩款車型已經(jīng)停止接單,但沒有停產(chǎn),會消化目前2萬臺已預訂訂單。

暫停接單的原因,是相關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之后,單臺虧損超過萬元。
面對消費者的質(zhì)疑,歐拉表示會保證黑貓、白貓的售后服務。

不出意外的話,這只是一個官方的安撫聲明而已。通常來說,車型停售,基本就意味車企進入“消化訂單-然后停產(chǎn)”的流程。
黑貓、白貓如果停產(chǎn),已出售車型的售后保障、維護成本都會提高,保值率也會大幅降低,而問題都需要車主來承擔。
無獨有偶,華為也做過這種事
上市不久就突然停售,歐拉并不是個例。
兩個多月之前,華為智選SF5的車主群也曝出“華為智選SF5停售”的消息,華為線下門店已下架華為智選SF5車型,取而代之的是AITO的首款車型問界M5。

彼時,距離華為智選SF5正式上市才半年多時間,大部分車主都還沒有提車。準車主們也帶著憤怒對華為吐槽,甚至組織維權,認為自己被割了韭菜。

對此狀況,華為與賽力斯作出回應,表示車型并沒有停產(chǎn),之后會安排專人協(xié)助交付。但后來,我們就沒有聽到過什么華為智選SF5的消息了。
盡管廠商給出了解釋,卻無法忽視此類行為帶給消費者的傷害。
曾經(jīng)風光無限的黑貓白貓
2018年,歐拉汽車成立,作為長城汽車旗下的新能源獨立品牌,負責探索新能源市場的布局。這一年,歐拉推出了iQ與R1兩款車型。

2020年,歐拉高層換帥,改變產(chǎn)品策略,將目標鎖定在年輕消費者,尤其是年輕女性,開啟貓系列產(chǎn)品線。同年7月,相繼推出白貓、黑貓新車,其實也就是原歐拉R2、R1的更名上市。

嘗到了細分市場的甜頭后,歐拉貓系列一發(fā)不可收拾,一口氣推出好貓、朋克貓、閃電貓、芭蕾貓以及海外版櫻桃貓,價格也是一個比一個高昂。

到2021年,歐拉豐收,全年銷售總量達到了135028臺,銷量同比增加140%。這一年,黑貓銷量69018輛,占比51.11%;白貓銷量19026輛,占比14.09%。
看成績,黑貓、白貓的銷量可圈可點,那為什么突然停售了呢?
為什么突然停售了呢?
歐拉官方最初的解釋是:由于芯片短缺、零配件供應無法保證生產(chǎn)等諸多原因,導致黑白貓車型訂單積壓較多,客戶購車周期過長,影響客戶體驗,為避免給信任歐拉車型的車主帶來更多的不良購車感受,廠家將協(xié)調(diào)內(nèi)部資源以便更快滿足現(xiàn)有訂單排產(chǎn)計劃,保證現(xiàn)有訂車客戶提車速度及購車利益。
這些理由當然不足以服眾。
根本原因還是黑貓、白貓不掙錢了,賣一臺虧一臺。

而不掙錢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補貼。
今年的新能源車補貼在去年基礎上退坡30%。其中,續(xù)航300~400公里的純電車補貼下降到9100元;400公里以上的純電車補貼下降到1.26萬元。
黑貓、白貓的長續(xù)航版本車型續(xù)航分別為401/405公里,低續(xù)航版車型續(xù)航分別為301/305公里,幾乎就是依據(jù)此前的補貼標準而打造的車型,一旦補貼退坡,自然受到致命打擊。
其次是芯片和電池。
芯片短缺問題,已經(jīng)波及整個電子消費行業(yè),而主打智能化的電動車,也難逃芯片危機。芯片荒已經(jīng)造成全球近300萬輛汽車減產(chǎn),部分車企為了縮緊芯片需求,已經(jīng)采用了減配或是未來補裝的策略。
電池原料也漲個沒停。截至今年1月,電池級碳酸鋰的報價已突破30萬元/噸,而去年9月的報價還不到9.5萬元/噸。除了電池級碳酸鋰,鋰輝石、氫氧化鋰、磷酸鐵鋰和三元材料的價格也較2021年初上漲了489%、347%、168%和104%。
然后是細分市場的擠壓。
停售前,歐拉黑貓售價6.98~8.48萬元,白貓售價7.18~8.88萬元。
而七萬之內(nèi),有車已經(jīng)殺瘋了,它就是五菱宏光MINI EV。
七萬的小車,主要屬性就是代步工具,而作為代步工具,便宜、實用、無負擔才是王道,宏光MINI EV就是憑借這幾點以下克上,稱霸全國。
不只是歐拉,諸如奇瑞小螞蟻、QQ冰淇淋、長安奔奔等車型市場,都被宏光MINI EV大幅吞噬。去年一年,宏光MINI EV以39.5萬輛的銷量,奪得國內(nèi)所有新能源車型的銷量榜首。
最后,賺不到新能源積分了。
在國內(nèi)的游戲規(guī)則中,除了拿補貼,低價車型的另一個玩法就是雙積分。
因為低價車容易薄利多銷,即使單純賣車掙不了錢,也可以跑個量、賺個新能源積分。但是因為上述原因,黑貓、白貓連積分工具都當不了了。
經(jīng)過歐拉核算,如果黑貓、白貓兩款車型繼續(xù)售賣,至少要加價1.7萬才能保證新車不虧錢。也就是說,成本缺口將近整車售價的30%。
如此計算,每賣5800輛車,歐拉就會虧損1個億,假定歐拉今年銷量與2021年持平,那么歐拉就會虧損將近23億人民幣。歐拉的母公司長城汽車2021年凈利潤也就只有67.81億元。
資源有限,又爭不過別人,怎么辦?讓利給更賺錢的車型咯。
不賣廉價貓了,賣好貓
此前,在歐拉上架的車型中,除了黑貓、白貓之外,還有一款好貓。

相比于前兩者,好貓的售價更高,達到10.39-14.39萬元。去年11月亮相的芭蕾貓和閃電貓等更高端車型,也將陸續(xù)登陸市場。
歐拉的一位供應商向媒體表示:由于黑貓、白貓售價低,利潤空間低,廠家資源明顯傾向于好貓,去年廠家一直在保障好貓的生產(chǎn)和交付,好貓的提車周期明顯比黑貓、白貓短很多,經(jīng)銷商也愿意賣好貓。

而在2021年10月前后,就有已下定黑貓、白貓的車主開始反映,生產(chǎn)進度一拖再拖,提車時間遙遙無期,而歐拉廠家給出的解釋是芯片短缺。
黑貓白貓停售,其實就是為好貓讓路,將緊缺的芯片資源與生產(chǎn)力讓給好貓。
藏在背后的問題
新聞到這里就應該結束了,但筆者卻發(fā)現(xiàn)這背后藏著一個更根本的問題。
在汽車行業(yè)中,老鳥給新人讓路并不罕見,舊車型常常給換代車型或相同定位的新車讓位,但為什么歐拉停售會激化這么大的負面情緒呢?
恐怕這里存在一個電動車難以調(diào)解的矛盾。
從行業(yè)角度來說,是一件好事——
首先,電動車的技術門檻更低、研發(fā)成本更低、制車難度更低,同時強化了諸多物聯(lián)網(wǎng)和智能化功能,這就導致了電動車產(chǎn)品的更迭速度更快。

放大到企業(yè)與行業(yè),能夠更快進行新鮮血液的循環(huán),鞭策產(chǎn)品與技術的進步。從這個角度來看,快速地推陳出新確實是一件好事。
從消費者角度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
消費者不是車企,他們不會背上行業(yè)發(fā)展的負擔,他們只會關心自己購買的產(chǎn)品符不符合自己付出的代價。
對于汽車這類大宗商品而言,購買成本決定了它的預期使用周期。少則幾萬元,多則數(shù)十萬,對大部分家庭來說,都不是一筆小錢。興高采烈地買了新車,但是沒過多久就被廠商下架。他們自然會對自己的選擇會產(chǎn)生懷疑。
售后維修怎么辦?零部件還會有保障嗎?被市場淘汰的車型,還有保值率嗎?這么快就被放棄了,是不是意味著,廠家對產(chǎn)品缺乏周全的考量?這樣的產(chǎn)品是不是半成品?在設計時,是不是就沒考慮過它的前瞻性?我是不是承擔了車企的試錯成本?成了新品牌拿來試水的小白鼠?
歐拉黑貓、白貓的十幾萬車主,或多或少都會產(chǎn)生這樣的質(zhì)疑。
相比傳統(tǒng)車企一款車型迭代幾十年的傳承,新能源車的產(chǎn)品序列似乎太快了。
而過快的停售、停產(chǎn),是一種打擊消費者預期的行為。
電動車就是賺快錢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令人沮喪。
不可否認,新時代的消費主義正在接替老一輩的實用主義。很多商品都在朝著快消與潮流的方向發(fā)展,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商家的“賺快錢”心態(tài)。
手握大量資本,快速投入一個風口行業(yè)。產(chǎn)品彈幕式覆蓋,以求一個爆款,如果一款產(chǎn)品放到市場上沒有引起關注,就會很快推出新一代產(chǎn)品繼續(xù)試錯,直至做出爆款產(chǎn)品。

只要爆了就可以回本,錢一到手就可以快速抽身。尋找下一個風口、打造下一個爆款。掙完一波就是一波,老用戶復購?不在乎的,有源源不斷的新客戶就行。
新的消費模式,讓賣車從長期經(jīng)營的事業(yè),變成類似MCN孵化爆款的操作。
歐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歐拉從一個經(jīng)濟適用品牌轉(zhuǎn)變?yōu)椤案鼝叟恕钡木缕放疲荒苷f沒有賭的成分。而黑貓、白貓此前的銷量,證明長城賭對了。
賭對之后,一大波貓系列接連跟上。但面對市場的變換,沒有想辦法解決,而是果斷放棄黑貓、白貓產(chǎn)品線。這都證明了長城是一家非常機會主義的車企。
從市場劃分去看,長城的拼盤非常多樣化:傳統(tǒng)領域有哈弗和長城,豪華品牌有WEY,嘗試新勢力玩法的有歐拉,互聯(lián)網(wǎng)營銷的有高端SUV坦克。
為了賣車,長城手握一堆小號,一股濃郁的MCN孵化玩法。爆了就賺!沒爆就棄子,繼續(xù)推新款。
甚至有些新造車企業(yè)將相同的動力總成和底盤,換個殼就繼續(xù)賣,這也成了網(wǎng)絡輿論里對年輕品牌的一貫看法。
這樣的產(chǎn)品迭代在商業(yè)世界中無可厚非,畢竟如今行業(yè)的沉淀成本太高了,計劃難以跟不上變化。但隨風而變,并不為意味著車企就能如愿以償。
沒有負擔的新品牌
有的新品牌缺錢、有的新品牌缺技術,但所有的年輕品牌都缺的,是信任感,而信任感的建立需要時間。
很多人會嘲諷,買傳統(tǒng)品牌就是買一個商標而已。但是商標背后,其實意味著很多東西,畢竟品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在消費者心里站住腳跟的。
大眾帕薩特,1973年進入市場,賣了49年了;本田思域,1972年進入市場,賣了50年了;豐田卡羅拉,1966年進入市場,賣了56年了;諸如此類的車型數(shù)不勝數(shù),幾代同堂銷售也不稀奇,他們通過不斷迭代延續(xù)自己的血統(tǒng)、帶著自己的文化,穿過時間來到消費者面前。

前瞻性設計,產(chǎn)品推出前充分考慮車輛的生命周期,保證硬件使用的可靠性,保留硬件升級的可能性。細水長流,消費者才會對這個品牌培養(yǎng)出信任感。這是傳統(tǒng)車企長久以來堅持的,但是新品牌貌似沒有這個負擔。
又或是,因為沒有,所以不當回事兒。
結果就是,淪為一次性消費,無法打造長久的品牌形象,打擊消費者信心,同時也不利于培養(yǎng)消費市場。
如果出發(fā)點就是眼前利益,那到最后只能損人又不利己。
你還敢買歐拉嗎?
消費者買車,表面上是買了產(chǎn)品和服務,但是實際上是一定的代價(通常是錢)去換取商品所帶來的愉悅感。
國家全力推廣新能源,但為什么新品牌、純電車仍舊充滿爭議?就是消費者得到的東西,并不能彌補他們所付出的代價。
“從之前遲遲不讓提車,到現(xiàn)在的突然宣布停產(chǎn),在這些事情的積累下,我已經(jīng)很后海當初會選擇和信任歐拉這個品牌”,歐拉的一名車主說到。
新品牌、新能源,為固化多年的汽車市場帶了很多新玩法,但是傳統(tǒng)品牌并非一無是處,他們?nèi)杂泻芏嘟?jīng)驗值得借鑒,包括不限于花時間沉淀產(chǎn)品、滿足消費者的前瞻預期、經(jīng)營品牌與服務等等。
以長城目前的新能源布局來看,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沙龍的首款車型還未上市。
但上市了,還有人敢買嗎?

有人問,還買燃油車,那得多有情懷。
我想,這里的情懷,也包括信任。
(圖/文/攝:皆電 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