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勞多得
前言
少勞多得,并不代表讓你多了錢。
是讓你多了時間找回本來失去的人生樂趣。

1
我的第二故鄉(xiāng)
斯里蘭卡是我第二家鄉(xiāng),我雖然沒在這個國家經(jīng)商。
這個國家卻給了我榮華富貴。為什么呢?
因為我的授業(yè)老師是斯里蘭卡上座部佛教的比丘,
我在他身上學(xué)會了處理世情的學(xué)問。
讓我可以少勞多得。
很多人有疑問,在出家人身上學(xué)到的應(yīng)該就是佛法咯。
為什么又可以榮華富貴呢?
2
巴利語系原始佛教
斯里蘭卡上座部佛教,俗稱南傳佛教,
正式名字應(yīng)叫巴利語系佛教,
當年佛陀釋迦牟尼講經(jīng)時所用的語言就是巴利語。巴利語是語言,并沒有文字的。故佛法是口耳相傳。
巴利語系佛教有個明確的宗旨,
佛陀說過的,一字不能加減,依本照說。
佛陀答過的問題,以本照答。
佛陀沒答過,不能枉自解答。
佛陀沒說過的,不能自創(chuàng)而說。
直到2100多年前,在斯里蘭卡瑪杜勒的阿盧迦寺(阿盧迦洞)舉行佛教第四次結(jié)集,
一班高僧以口述形式,誦出佛陀的法教,并首次采用當時的文字僧伽羅文,記載在貝葉上,故又叫《貝葉經(jīng)》。
斯里蘭卡在英國統(tǒng)治時期,用了110年時間,把貝葉經(jīng)翻譯成英文版。
所以今天世界最完整的佛經(jīng),就由英國巴利語學(xué)會翻譯的《英譯南傳大藏經(jīng)》。
我曾在1991年,就把這套佛經(jīng)請回了中國。
由時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代表接收。
3
佛陀留給弟子的兩條路
佛陀所宣教的學(xué)問,是一套生命的指南針,并不涉及宗教。給生命一個指引,“如是因,如是果?!?/p>
純粹是開啟人的智慧,沒有外來力量保佑。
好比你要去某地旅游的話。
如果能先到圖書館或網(wǎng)上看看達人的游記,便走少許多彎路。佛陀的法教亦如是,是他的經(jīng)驗之談。
為此,佛陀當年創(chuàng)立了兩套學(xué)問。
基于修學(xué)者不同的動機和心法而有所區(qū)別。
一套是給出有緣分出家做和尚的人用的。
出家人走上這條路,叫犧牲之路。
割愛辭親,舍棄世間所有的妻財子祿,繁華富貴。
因為我是俗家弟子,不是當和尚嘛。
所以當年老師授予給我的,便是佛陀為在家人定制的另一套學(xué)問。叫征服之路。
在家弟子要養(yǎng)妻活兒,在起碼得養(yǎng)活自己。在世間謀生,得面對很多問題,很多的人事糾紛。
在家弟子要賺錢,要知道哪里有錢賺,或者讓錢自動找上門來。賺到錢之后應(yīng)該怎樣用才正確。賺到某個程度就得要停下來。
為什么要停呢?因為人生不止是賺錢的嘛。還得要去玩,去學(xué)習(xí)世間不同的文化和藝術(shù)。懂得享受金錢帶來的樂趣。
面對人世間林林總總的問題,不需要逃避,是面對它,征服它。名利本身不是罪惡,但如果不懂得這套“征服之路”的學(xué)問的話。名利就變成禍根,一個不慎更會有牢獄之災(zāi)。是帶有災(zāi)難性的。
4
回饋社會
至于名利雙收后,你是否要懂得回饋社會呢?
這就隨緣隨份了,懂得回饋社會的是你的福氣。
沒人強迫你一定要回饋的。同臺吃飯,各自修行是也。
但世界每天都會提醒你要回輸出去的,
你吸一口氣,一定要呼出去。
吃飽了,得要排泄。
這是大自然發(fā)送給你的信息,提醒你要回輸。
而且在世間所有的動物生命中,只有人類才懂得感恩。
從你出生那天起,得靠父母照顧,
到長大后踏出社會,你走的馬路,坐的凳子,
生活用品都是靠別人做給你的。
世界對你沒有虧欠,反而是欠了世界很多。
那到你有機會,有能力,是否應(yīng)該回饋社會以作償還呢?世界是不斷循環(huán)才能繼續(xù)發(fā)展的。
為什么以“少勞多得”作為今天的講題呢?
首先“多得”并非指金錢。反而是讓你不被金錢的欲念束縛。工作少做點,錢賺少點,便多了時間陪家人,多了時間照顧父母。不是等到父母有病才去照顧,閑時多抽時間陪他們逛街,看戲。
所以少勞多得,并不代表讓你多了錢。是讓你多了時間找回本來失去的人生樂趣。
5
怎樣放下?
我們不是和尚,和尚就簡單,萬般放下。
俗家弟子就要有智慧,懂得取舍。懂得分辨是非善惡。
佛陀的法教距今幾千年,現(xiàn)在還適用嗎?
今天我們喝的水,跟幾千年前也沒多大分別呀。也許幾年前的水比今天的還干凈呢。
大家謹記,真理永遠逆流。隨波逐流的不是真理,
言責(zé)世上絕大部分人相信并賦之行動的都不是真理,而是潮流。
?
正式佛學(xué)是要放下,知道哪些要,哪些不要。但世人卻擔(dān)心,什么都沒有了,怎么辦呢?不把舊的水倒走,杯子就裝不下新水了。
當你有個舍心的時候,視野和眼光都與一般人不一樣。
像當年毛主席就能放下占地,最后得了人心。相反蔣介石要地,卻失了人心,以至失去一切。
只做好事 不問前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