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不對名字的六安,是皖西最“紅”、也是安徽最拼的城市


-風物君語-
安徽的第一大城
究竟有多拼?

近日,來自安徽霍邱一中的截肢考生以684分的好成績備受關(guān)注。而當眾人將目光投向自強少年的故鄉(xiāng)六(lù)安——這座曾經(jīng)因為讀音上過熱搜的城市(盡管最新版漢語詞典改lù為liù,當?shù)貐s依然保留了舊讀音),也是舉國聞名的高考“名場面”的發(fā)源地。

坐落于此的毛坦廠中學,被譽為“亞洲最大的高考工廠”。每年六月,浩浩蕩蕩的送考隊伍從山坳出發(fā),在城市中形成一道蔚為壯觀的風景線。甚至,由于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復讀生與陪讀家長定居在毛坦廠鎮(zhèn),當?shù)氐?strong>菜系也開始變得五花八門。
?

而回溯歷史上的六安,道一句燦爛文明的“千古傳唱人”,也并不為過。澎湃的節(jié)奏里,各路英雄文豪紛紛問世:上古圣賢皋(gāo)陶(yáo)開中國律法典籍之先河、“北宋名家”李公麟攜白描繪畫,舉世無雙...
?
昂揚的曲調(diào)中,近代愛國戰(zhàn)將以血肉鑄就江山風骨: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紅軍游擊隊長征抗戰(zhàn)建功勛,漫天烽火間誕生了堪比《水滸傳》的108位開國將軍...

這座安徽省面積最大的城市,憑借大別山北麓的獨特區(qū)位,既擁有“九十里山水畫廊”的風采,又身披紅色革命的榮光。
“微縮版”的中國,在六安就能看見!
如果說省會合肥是安徽的心臟,那么六安就如同安徽的肺腑。“江淮小黃山”、“安徽千島湖”,與“華東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大別山(天堂寨),這群青山綠水構(gòu)筑的天然氧吧,讓它有了助攻家鄉(xiāng)“吐故納新”的資本;
三條國道、四段鐵軌、五座高速公路縱橫交錯,國家級陸路樞紐的區(qū)位優(yōu)勢,又讓這座城在車水馬龍里看見萬象更新的世界。


“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氣”,峭削還轉(zhuǎn)的大別山跋涉三省,將為數(shù)不多的溫柔揮灑在皖西大地上。各路分支像盤結(jié)的虬根,自西向東打通了六安的“任督二脈”。
主峰白馬尖“一覽眾山小”,云氣蒙密,與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南北呼應;迢迢相望的天堂寨自古立下“吳楚東南第一關(guān)”的威名,北可望中原,南能眺荊楚。每逢初夏,漫山遍野的映山紅揮揮花枝,就能摸云過海。

被譽為“安徽九寨溝”的東石筍,身懷“七座古寨八座庵,九大懸?guī)r十大彎”,猶如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鑲嵌在皖西的黃金旅游線上。幾重之外,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萬佛山、九公寨、大華山等,在云蒸霞蔚間雕刻著城市的面孔。
?
迤邐風光的背后,幾乎每一處高峰都在抒寫英雄史話。春秋五霸爭雄,楚國在天堂寨建立起第一座烽火臺,而后“兵圣”孫武大敗楚軍,“天堂”與人間終有了交匯。
?

即便經(jīng)受了流水侵蝕,聚如星斗的蒼山顯露鋒利的棱角,急湍飛瀑紛紛瀉峽而下,在六安這片英雄大地上,仍然形成了一座深邃清幽,險絕如“東非大峽谷”的皖西大裂谷。
?

日暮西山,巍巍群峰隱入朦朧月色,只余滔滔流水在耳邊開疆拓土。
從大別山北麓蜿蜒而來的淠(pì)河,淌過熱鬧的街市,用形同一座半黃浦江的開闊胸懷,如母親般滋養(yǎng)著這片靈秀大地。在沿岸各項水利工程的護守下,曾經(jīng)桀驁的古河也能溫柔繾綣,依傍著雄山將一汪清流浩浩瀉出,與縱橫四千多公頃的濕地公園構(gòu)成了一條活力四射的大動脈。

如此,襟江濟淮,據(jù)鄂豫皖三省交界,扼中原至東南沿海要沖的六安,憑借一彎水就能闖出一片天。曾以“六地平安,永不反叛”為六安賜名的漢武大帝,是歷史上第一位有幸品嘗“佳釀”的人。
直至今日,在六安霍山縣,迎駕貢酒的血脈里仍然留存著當年武帝南巡的印記。香濃馥郁的白酒配上熱鍋子,猶勝嚴冬里最堅固的盔甲。

往后,朱元璋在金寨縣盛贊香氣如蘭的六安瓜片;鄭板橋作聯(lián)以贈鮮醇回甘的霍山黃芽;元朝義軍屯兵天堂寨,喜飲小吊酒;毛主席巡視舒城縣,展望小蘭花茶。這些集萃精華之物,從山水“聚寶盆”而來,終又浸潤在一汪碧水間,修行出醇香的百味人生。
?

今天的六安是“植物的王國”、“動物的樂園”,展開皖西的畫卷,只看藕塘、櫻桃沖、栗子崗、老鷹窠等地名,一座生態(tài)寶地仿佛就躍然紙上。被譽為“安徽千島湖”的萬佛湖,以五瓣花朵——魚頭、蝦湯、醉蝦、蒸魚和鮑魚,讓世界看見魚米之鄉(xiāng)的風華。

如今的六安城內(nèi),兩座千年古塔在南北大門巋然屹立,猶如船上昂首的兩根桅桿。而這只靠近老淠河的“大船”,千百年來,也從未傾覆。
天下樞紐在中原
中原之脈在六安
縱橫于京九隴海之間,馳騁于華東中原之上,六安,自古就是一座群雄博弈的城市。
?
被譽為“上古四圣”之一的先祖皋陶自齊魯大地而來,因其他部落的崛起而順勢南遷。這位心懷遠大籌謀的中國司法鼻祖,放眼乾坤,終于在廣闊的南方疆域里,相中了既有供農(nóng)耕牧漁的河川田壤,又具備高山齊平之勢的六安,成為這片土地上到來的第一位英雄。


借“明刑弼(bì)教,以化萬民”思想輔佐堯舜、大禹的皋陶,為往后四千多年的歷代律法,奠定了一方基業(yè)。皋陶英年早逝后,六安成為其后人的扎根之所,始稱“皋城”以繼往圣絕學,德法兼容的開明文化在這里薪火相傳。
?
此后,歷代名人的造訪不斷印證著這位先祖的慧眼獨具。春秋時期,楚令尹孫叔敖在今六安霍邱縣大興水利工程。一條山崗一片洼地,既成沼澤又無灌溉,然而,在治水能臣的率領(lǐng)下,雨水經(jīng)堤壩閘門引至塘內(nèi)蓄洪。從此,“一行白鷺上青天”的野生大戲,在“天下第一古塘”——水門塘展開帷幕。
?

秦末漢初,皋陶的后代,淮南王英布成為楚漢爭霸的關(guān)鍵人物。熱血青年一朝叛秦,二回領(lǐng)兵歸項羽,三隨劉邦困楚軍。面對后來受封于九江郡六縣(今六安市)的英布,劉邦的忌憚也恰恰反襯出六安的“咽喉”位置。
南臨大別山,北靠淮河岸,坐落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六安,為天下樞紐申州(今信陽)與光州(今潢川縣)的“喉舌”,可謂地圖上隱性的“中原之脈”。

即便是一個小小的舒城縣,背后也藏著“龍舒大地”的威名。永平元年,漢明帝賜“龍舒縣”為歷史上第一個帶“龍”字的封國。千余年后,在春秋墓中出世的“龍虎紋(四環(huán)銅)鼓座”,又一次讓巨龍盤臥的古老傳說響動華夏。
漢代華都的風采,在六安城東的2000余座古墓中,也可窺見一斑。自漢武帝許下“六地平安”的祈愿,這座江淮間的城市不負所望,人海交織中涌動著繁華的福音。

盡管東漢末年因戰(zhàn)亂顯出落寞,六安的燦爛文化始終未有斷連。大唐盛世之際,無論是歐陽詢親自題匾的昭慶古剎,還是駐守南北的皋城雙塔,一處處歷史遺跡,形如峭削鐵釘,把昌盛文明刻入茫茫長河。
宋元以來,身懷絕技的六安人多次拔得頭籌。諸如“宋畫第一人”李公麟,首屈一指的獸醫(yī)學家——元亨兄弟,皆是各個領(lǐng)域的泰山北斗。從馬背上奪得天下的明太祖朱元璋,在茅灘場(今六安金安區(qū))大興蓄馬業(yè),曾因瘟疫橫行而荒草叢生的頹垣敗井,至此風山再起。
?
如今,保存完好的徽派古建筑間,又坐臥著“亞洲最大的高考工廠”——毛坦廠中學。無論是百折不撓的徽商,亦或內(nèi)心剛強的從學者,他們在時代的洪流里塑造一座城的風骨,為風華正茂的歲月注入年輕的活力。
?

正如六安這片廣地,雖有圣賢開路,但仍需海納百川;雖連綿“九十里山水畫廊”,但規(guī)劃仍在前方;雖已是國之樞紐,但仍有無數(shù)“大道”可造。
安徽第一大城,到底有多“紅”?
近代的六安,更像是一部用熱血鑄就的英雄史詩。
?
六安以東,是中國晚清軍事將領(lǐng)——李鴻章的故鄉(xiāng)合肥;往南,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陳獨秀自安慶踏上革命征途;向西,崔巍聳立的大別山扼三省交界,易守難攻。

天時地利人和的區(qū)位條件,使得六安天生便裹挾著一股“紅色氣質(zhì)”。20世紀20年代,從安徽“三農(nóng)”走出的進步骨干與求學歸來的舒?zhèn)髻t等人里應外合,在皖西大地上撒下了一片名為“馬克思主義”的星星之火。
?
土地革命時期,六霍起義的凱旋,辟出了鄂豫皖根據(jù)地的最后一塊“金三角”。往后幾年,在六安誕生的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完成了從川陜到會寧、豫南到陜北的艱苦長征,先后于嘉陵江、直羅鎮(zhèn)等戰(zhàn)役中退敵控場。而紅二十八軍駐守的大別山,則成為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中,殲敵數(shù)量最多的區(qū)塊。
?

日軍進犯之際,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六安一躍成為安徽省抗日的指揮中心和省府所在地??v觀華中三省,它亦是敵后抗日的重要根據(jù)地。劉鄧大軍橫渡淮河,馳騁大別山,像一支利箭穿透敵人的心臟。于是,大別山站穩(wěn)了,皖西站穩(wěn)了,五星飄揚的紅旗也將迎風招展。
?
一炬炬革命烽火,點燃了皖西的紅色歲月,也點燃了中國第二大將軍縣的榮光。臥居大別山腹地的金寨縣,百年的歷史畫卷里,“半壁江山”都在抒寫英雄兒女的史話。

這其中不乏開國上將洪學智、解放軍24軍軍長皮定均...而在別地,又有諸如“未名四杰”、“龍?zhí)度堋敝坏?strong>胡底、(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陶勇等英豪,為革命事業(yè)保駕護航。
?

如果說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是一場苦難的磨練,那么建國以后,面臨長江巨洪的來襲,六安人用卓越的答卷回饋光陰。
山崗洼地間,沒有捷徑,便依靠“人海戰(zhàn)術(shù)”爭搶先機。為引水通渠,80萬(單日最高)工人劈山鑿石,手挑肩扛中構(gòu)筑起一座“長藤結(jié)瓜式”的淠史杭工程。在赤地千里上,造就了如今豐饒的魚米之鄉(xiāng)。
?

光彩奪目的歷史之外,六安人也未曾停下對至真生活的追求。在這里,平平無奇的鴨子過著平平無奇的“就醬”日子。餐桌上的它們,油光锃亮、膚色橙黃、鮮香撲鼻。

“靠山吃山,靠水吃魚蝦”的當?shù)厝穗x不開面魚、“貓魚”、小河魚...正如沒有一個六安人不愛喝果汁,以及他們無法割舍的老鵝湯、豬頭面、臭干子、風干羊肉與蒿子粑粑...
從文杰輩出的風華盛世到血火凝結(jié)的革命年代,從未開化的貧瘠之地到綿延縱橫的良田沃野,從緬懷紅軍的歌謠戲曲到粗獷高亢的“山腔”廬劇,身懷“凌云壯志”的六安,也必將迎來“鯤鵬萬里”。

- END -?
文丨玥戈
文字編輯?| 玥戈
圖片編輯?| 黃小七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chuàng)內(nèi)容
未經(jīng)賬號授權(quán),禁止隨意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