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德國SD 2蝴蝶炸彈,給英國人造成了很大恐慌

SD 2炸彈是二戰(zhàn)德國空軍使用的一種小型人員殺傷彈,與虎式坦克、Me 262戰(zhàn)斗機這類明星裝備不同,關于SD 2的信息比較少,了解的人也不多,不過實際上它是二戰(zhàn)期間一款非常危險且高效的武器,德軍在各個戰(zhàn)場上都曾使用。

SD 2是早期的集束炸彈,不過它并不是全部,只是集束炸彈的子彈藥,需要借助專門的子彈藥分配器投放,從來不單獨空投使用。

炸彈本身重2千克,炸彈的核心是一個76毫米高的圓柱形鑄鐵彈體,內部填充約0.21千克的爆炸物,爆炸后可對半徑10米內的人員造成嚴重傷害,破片也能在更遠距離殺傷人體。鑄鐵彈體被兩個半圓的外殼包裹,彈體前后兩端則是另外兩片金屬圓片覆蓋,它們均會在炸彈投放后借助彈簧打開。

半圓外殼展開后就像是蝴蝶張開翅膀,因此SD 2獲得了“蝴蝶炸彈”的稱號,這個外殼起到了降落傘一般減速的作用,而另外兩片金屬圓片展開后就像螺旋槳一樣呈一定夾角,在氣流的作用下帶動相關部件旋轉。

有一根121毫米長的鋼纜從彈體側面伸出,它露出的這頭固定連接一個類似于釘子的結構上,外殼展開后通過孔洞順著鋼纜滑動卡在“釘子”頂端,鋼纜另一端則連接到插入彈體側面的引信上,此時相當于一根鋼纜連接了彈體和上方外殼兩個部分,而外殼那一部分因為展開后開始旋轉,會通過鋼纜帶動引信逆時針轉動,大約轉動10圈后釋放引信內的彈簧銷,從而進入戰(zhàn)斗狀態(tài)。

炸彈可供使用的引信有3種,41型引信是一種空爆引信,它在啟動后會在5秒過后引爆炸彈,控制好空投高度就能實現(xiàn)“空爆”增大殺傷威力,如果沒有爆炸,那么炸彈此時會變得異常靈敏,無法被正常拆解,只能就地銷毀。

67型引信是一種機械延時引信,它以5分鐘為一檔,事先可以在5~30分鐘之間設定,這種引信增加了拆解危險性,制造恐慌絕對有效。還有一種70型引信,它是一種專門的反拆解引信。

蝴蝶炸彈需要安裝在AB 23、AB 250-3這類炸彈分配器中使用,共同組成集束炸彈。以AB 23為例,它可以容納23枚蝴蝶炸彈,投放后延時引信開始工作,幾秒鐘后引爆小型的爆炸裝置讓炸彈外殼破裂,里面的蝴蝶炸彈就散落開來。而AB 250-3不僅尺寸更大,可以容納108枚蝴蝶炸彈,它還可以被俯沖轟炸機攜帶。

德軍在1940年開始使用蝴蝶炸彈,不管是歐洲東、西線或者北非都有它的身影。英國首當其沖,與那些大型航彈不同,蝴蝶炸彈直接破壞力要小很多,造成的恐慌則大很多,一開始英國人不了解這種炸彈的工作原理,不少人因為接觸它造成傷亡,就連德國人自己在訓練中也吃過虧,慢慢的英國人發(fā)現(xiàn)了炸彈運作規(guī)律,凡是發(fā)現(xiàn)這種炸彈一律疏散人員,因為周邊很可能散布著其它蝴蝶炸彈,接下來就是專業(yè)的拆彈人員逐一查找就地銷毀。

因為這種炸彈引起的巨大恐慌,英國曾禁止報道它帶來的破壞,以免德國情報部門獲悉后擴大使用規(guī)模(其實德國面臨更廣的戰(zhàn)場以及產(chǎn)能限制沒辦法大幅度提升單位區(qū)域內的使用規(guī)模),同時加強了對這種炸彈的防范宣傳,宣傳畫里展示了炸彈獨特的外形,告誡大家看到炸彈后千萬不要觸碰。

在1940年10月底,英國技術人員發(fā)現(xiàn)了一枚沒有成功激活引信的蝴蝶炸彈,這枚寶貴的炸彈讓盟軍搞清楚了它的具體結構,隨后美國進行了復制,制成了M83炸彈,在二戰(zhàn)以及后來的越戰(zhàn)等使用過。